读了华老师短文有什么感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09:07:29
读了华老师短文有什么感想读了华老师短文有什么感想读了华老师短文有什么感想所以会看这本书,是被它的书名以及作者吸引.本书是由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所著的一本教育随笔.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一页一页地翻着,慢慢地

读了华老师短文有什么感想
读了华老师短文有什么感想

读了华老师短文有什么感想
所以会看这本书,是被它的书名以及作者吸引.本书是由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所著的一本教育随笔.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一页一页地翻着,慢慢地被华老师对教育的深刻思考深深地感染着.
全书共有六大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的老师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所以我认为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立体感很强.
他在课堂中求索取的成功源于课前的慎思,如在“圆的认识“中,他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在“初步认识分数”中,他提出了“究竟怎么读分数”;其中“角的度量”是一堂技能性的课给我的印象深刻.我们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时,往往是让学生艰难地、枯燥地、机械地让学生量了各式各样的角,但是没能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而且生活中许多角都不需要量,因为大都是直角.而华老师却很善于观察与思考,他发现了衣领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一定的角……最后他以学生的视角来看世界,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寻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觉到量角的用处,终于,滑梯进入了他的视域.这是地球人借助自身质量来玩的游戏,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小孩子一定都玩过.要比较,得有两个滑梯,反复思考后创设了这样的三个滑梯,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觉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材料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借助这个滑梯,终于找到了既真实又有趣,还能引发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境.
本书一篇篇来自教学实践的真实的短文,不仅操作性、实用性很强,而且让人感觉亲切而富有美感.华应龙的文章大部分是采用了随笔的写作方式.随笔是一种散文,随手笔录,不拘一格;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为其特色,因此篇幅短小、形式多样.这种写作方式正好与他灵敏、开放、自信富有创新探索的人格特性相吻合,加上他自小酷爱读书,文化底蕴较深,文章中经常引古论今,富于联想,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用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打蓝球、农民种地、赶南苑机场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就给本书增添了不少文学色彩,使本书不仅有真实之类,而且有文学之艳,从而让读者不仅想读,而且爱读.
读完本书后,本人有点感想,记录如下:
1、作者阅读范围非常广泛.古今中外的精华著作,目前流行的教育刊物,甚至
于流行歌曲,作者在本书中引用超出300以上.对各位教育名家的话语也能随手拈来.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却不知道,我们平时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
2、作者观察非常仔细.所作随笔大部分都从细处入手,从老师的教具掉地上,
孩子捡起来交给老师,老师没有道谢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有所注意,有的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3、华老师在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的基础上,得出了“要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个结论.从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推及到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从农民如何管理土地到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教育和农民种地的确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从这种朴素的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中得到一些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农民当收成不好的时候,从来没有责怪土地,而是从自己身上找不足,农民没有对土地发火,没有对土地采取打骂体罚的措施,而是立足土地的实际情况,心平气和地制定可行的措施,来争取获得收成的最大化.难道,我们的教育不该从这篇文章里感受到什么吗?
最后,用华老师的一句话作为本次阅读的结尾:“一个教师不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是不会把这个学科教得很好,但是如果他不经常阅读自己专业的书,那么也是教不好这个学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