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6 00:06:15
(二)(二)(二)“语文是什么?”有人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没意思:“语文就是语文呗,还能是什么!”这样说的人,其实不太懂语文,因为他对语文并没有一个真正明晰确定的认识.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个学科都有

(二)
(二)

(二)
“语文是什么?”有人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没意思:“语文就是语文呗,还能是什么!”这样说的人,其实不太懂语文,因为他对语文并没有一个真正明晰确定的认识. 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个学科都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可是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这样一个定义很难做出.所以说“语文是什么?”是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而实际上又是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可是,语文作为一个人人都要学习的公认的所谓“大科”(因为课时多、考试时间长、考试分值权重大而得名),不能总是处在一种面目模糊状态.古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为了让众多的学习者对语文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学语文该学些什么,该怎样学,怎样才算学好了语文,我们有必要回答“语文是什么”的问题.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很难,也不容易被广泛认同,我们不下定义,我们可以进行解释,看看语文都涉及些什么,讲讲语文都包括些什么,谈谈它是一个怎样的学科. 为了便于把问题说清,我们在这里先做个界定,就是我们下面谈的“语文”指的是“中国语文”,因为各个国家的语文是不太一样的. 有一种看法,认为“语文就是文字.”对不对呢?我们不能说这种看法错了,但却可以说这种看法是十分狭隘的.最起码,那个“语”字都给丢掉了.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只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小部分内容而已.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来讲,一个中国学生从上学开始,用上一两年或三四年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并能够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或者把这个数量再增加一倍,认识并能够书写7000个汉字吧——这个识字量应该说是很大了——就该算是完成了语文学习的任务了.可是实际上,会有人这样认可吗?肯定没有人认可.学习语文,肯定要认识一定量的汉字(达到最低标准),但是认识了一定量的汉字不等于学了语文,更不等于好了语文. 看来,不管怎么说,单就字面说,“语文”也还应该包括“语言”的内容.“语言”是什么?从实质上说,语言是人类各个族群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一套借助语音(这里不考虑特殊群体)进行表达的系统,它是一种技能,能说话的人,就是具有语言技能的人.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来说,母亲绝对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咿咿呀呀发声开始,母亲就有意识地教孩子了.很快,孩子就会叫“妈妈”“爸爸”了,开始用语言进行交流.此后,由单词到较短的简单的句子,再由较短的简单的句子到较长较复杂的句子——一般地说,在母亲的教导之下,上学之前,孩子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已经基本形成了.于是进了学校,老师教学生识字.那么,认识几千个汉字,会说汉语的人,就是学好了语文的人吗?就是语文功底深厚的人吗?显然也不是. 于是,我们说,语言和文字肯定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语文学科的全部.那么语文学科还应该有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汇反映,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语言有很多种,于是我们可以说,语言和文字都是人们用来表达自己意思的工具,也是用来进行各种思维活动的最基本的工具.它们本身不具有固定不变的内容.这样看来,“语文学科”应该包括语言和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这就要考虑“文”这个字的内涵了,它不能仅指“文字”了,还应该指“文章”“文学”,这样“语文”的内容就丰富起来了:既有作为传载工具的语言和文字,又包括各种不同文学形式的阅读、欣赏和评价(如多种多样的写作技巧手法、性格各异的众多人物形象、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的不同程度和多种角度).说到这里,我们对“语文”的理解似乎很全面了.但是如果仔细想想,就会觉得并不够全面,好像还是缺少了什么.到底少了什么呢?对了,缺少的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丰富的灿烂的文化,缺少的是千百年来古圣先贤们所倡导的各种为人处世的思想观念,缺少的是千百年来我们民族在奋斗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谈论“语文”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掉它——从几千年前传承下来的包括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民族精神和爱好崇尚等多种元素在内的文化.至此,我们可以大致地说:“语文”是一个包含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学科.它是母语、民族文学、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统一体,当然,它也包含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和优秀的文化,因为文学、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可以说,“语”是外在形式,是表达工具,如果没有“文”作为它的具体内容,它就只是声音而不是语言;“文”是内容,是“神”,如果没有“语”来记录、表达,它就无法存在,更谈不上流传.“语”与“文”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作为中学生,应该都熟悉法国作家都德以普法战争为时代背景的小说《最后一课》,为什么平时不爱学习的小弗朗士那一天的那一节法语课上听得那么认真?为什么那么多小镇上的老人都到教室里听那一节法语课?为什么韩麦尔老师那么动情地讲那一节课?因为那一法语课(对法国人来说是母语课)使人们意识到了语文与民族尊严的关系,寄托着人们的爱国情怀.这是外国的文学作品,离我们似乎远了些.但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语文”的内涵. 美国有位叫华特的教育家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他的话很正确,既告诉了我们“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来自生活,又告诉了我们生活与“语文”的关系——生活离不开语文.同时,还包含着另一层意思:“语文”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儿,要在生活中学,要为生活而学. 可以说,语文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就像跟空气跟我们的关系一样,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却一时一刻没有离开,也不能离开.因为我们无论生活还是学习、工作,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和交流,交流就要有内容,有方式、方法和技巧,而这种交流又因为素养和能力的差异而效果有所不同.很多人都听过下面这个故事: 有个人请客,已经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他心里很着急,便顺口说到:“这时候了,该来的还不来.”已经来到的客人中有个比较敏感的听了,心里想:“该来的没来,看来我们坐在这儿的是不该来的了?”于是借故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又有人走掉了,就越发着急了,便说:“怎么回事?不该走的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是该走的了!”于是也全都起身走了.客自然是没请成,主客都很扫兴. 尽管这不一定是个真事,但这里面所反映的“语文”道理我们还是可以说一说的.好事没办好,问题出在了这位主人的语文素养不高,或者说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上吧.你想,如果开始他不是说“这时候了,该来的还不来”,而是说“这时候了,该来了还不来”,那位敏感的客人还会因为误会而离开吗?在那位敏感的客人走了以后,如果主人不是说“怎么回事?不该走的走了呢”,而是说“怎么回事?不该走为什么走了呢”,怎么会发生不欢而散的事呢?一两个字的差异,结果就完全不同.这,就是语文. 同样是与朋友相约而朋友过时未至这样的事,宋代的诗人赵师秀也曾遇到过,因而他写了下面这首诗留给后人品读: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的前两句,时间、地点、环境都清楚地交代了出来.第三句交代了事情的一半儿——等了好长时间了朋友还没来到,第四句则委婉地告诉了读者事情的另一半儿——与朋友相约干什么?下棋.“闲敲棋子”反映了诗人有点失落无聊,有点不耐烦,有点无所谓,又有点期盼的复杂心情.读完让人感到了一种情趣,获得了美感.这,就是语文. 我国古代有一部数学专著,叫《九章算术》,那上面有一道题: 竹原高一丈,末折着地,去本三尺,问竹还高几何? 这,也是语文. 还有一件当今社会中发生的真事.一个中国商业代表团与一个法国公司进行出口贸易的谈判,中间涉及到中国是不是葡萄酒的原产地,酿制葡萄酒的技术是不是从外国传入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执行税率的标准.如果中国是葡萄酒的原产地,则酿制葡萄酒的技术就不是从外国传入的,税率就低;如果中国不是葡萄酒的原产地,则酿制葡萄酒的技术就应该是从外国传入的,税率就要非常高.双方争论不休,各持己见,谁都不让步,那下定论.最后,中方的一个年轻人灵机一动,找到了突破的办法.他告诉法国人,早在唐朝的时候,中国就已经酿制葡萄酒了,并且当场背诵了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于是,法国人不再争论,不再坚持,同意执行低税率标准.一首唐诗,解决了谈判难题,维护了经济利益.这算不算语文呢?当然算. 看了下面的故事,恐怕你就要感受到“语文”的文化内涵了: 在安徽桐城,有一条已成当地旅游景点的著名小巷,宽两米,叫“六尺巷”.原本这里没有巷,一边是清朝当朝宰相张英的宅院,一边是平民商人吴氏的宅院.有一次两家都修房子,吴氏企图趁机侵占一些张家的地盘,便将墙向张家这边移动了三尺,结果两家闹起了矛盾.张英家人便写信送到北京,要张英制止吴氏.过了些天,张英给家人的回复到了,是一首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读了诗,明白了意思,就将自家的墙主动退后三尺.吴氏受到了感动,也将墙后撤了三尺,于是就有了“六尺巷”. 一首诗,一种气度,一个解决纠纷的绝妙方法,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一段后世传颂的佳话. 于是,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认识: 之、乎、者、也,是语文. 尔、你、您、咱,是语文. 杯弓蛇影、洛阳纸贵,是语文. 一口不能吃个胖子,是语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语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语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语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语文.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语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语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语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语文.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语文 李太白的清新飘逸,傲岸不屈;杜子美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苏东坡的豪放洒脱,李易安的哀怨缠绵;李后主“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之愁,是语文. 负屈衔冤的窦娥的三个誓愿,湘西河边竹楼里翠翠的梦,饱受苦难的祥林嫂的脸色和眼神,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 的问话,是语文. “这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语文. “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语文. 语文,是或朴实无华或优美灵动的词语,是天地宇宙汇聚笔端的想象,是或忧愁悲伤或高昂豪爽的诗情,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充满人格魅力的“温、良、恭、俭、让”的气度和姿态. 学习语文,不仅仅要学好母语,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还要受到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的滋养,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同时也吸收外国文学和文化的优秀成分,不仅要接受和享受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还要进一步丰富和传承民族文化. 语文,是与人类相伴产生的,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容也不断地在发展,在丰富,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传说,汉字是仓颉造的,仓颉造出文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因为这个伟大的创举,表明人类进入了文明的新阶段.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语文的组成部分——语言、文学、文化等各自都产生了很多个分支,到了现代,都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研究对象或领域,需要我们去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