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污染直接导致的疾病怎么防止的提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21:44:39
环境空气污染直接导致的疾病怎么防止的提案环境空气污染直接导致的疾病怎么防止的提案环境空气污染直接导致的疾病怎么防止的提案为着力破解大气环境污染这一制约宁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市大气污染防治课题组

环境空气污染直接导致的疾病怎么防止的提案
环境空气污染直接导致的疾病怎么防止的提案

环境空气污染直接导致的疾病怎么防止的提案
为着力破解大气环境污染这一制约宁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市大气污染防治课题组赴各地开展了调研,通过座谈研讨和典型解剖,全面了解了各区域能源消耗,大气污染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污染物排放以及节能减排等情况,摸清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到了影响大气质量的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其主要成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尤其是宁波临港重化工业和能源基地的特色定位,在拉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已显现出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环境资源的压力日趋沉重,大气质量每况愈下.一是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逐年走低.从2001年的97%下滑到2008年的近90%,I级优的天数从212天下降到78天,8年间减少134天.2006年起,II级以下天数的百分率连续3年突破10%,灰霾天气逐年增多,表明宁波大气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二是酸雨污染日趋严重,酸雨率居高不下.2001年至今,酸雨率已经从73.1%上升到97.2%;1996年之前,宁波还有3个县(市)属非酸雨区;2001年之前,尚有奉化、宁海部分地区属中度酸雨区;2005年之后,全市区域几乎均为重酸雨区,且表现出硫酸与硝酸混合污染型特征.三是区域个性化污染问题凸现,臭氧等复合污染态势蔓延.特别是临港区域石化企业较为密集,加上有机废气处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时常出现超标现象,恶臭气体时常引发居民投诉.去年,臭氧超三级污染天气比例增加了7%,达到15%,臭氧二次污染问题相当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失调,煤烟污染十分严重.宁波是典型的能源消费大市,经济增长推动能源消费持续攀升.2008年,全社会能源消费达到
3062.68万吨标煤,比上年增加9.6%,一次能源消费更是高达5777.56万吨标煤,其中原煤消费3635.54万吨,用于火电、供热等中间消费为2794.05万吨,用于终端消费为841.39万吨.2006年以来,原煤消费总量增长过快,且终端消费占原煤消费总量的比例过大,分别为21.69%、22.01%、18.03%和23.1%,表现出原煤消费总量和终端低效、高排放的消费量双双持续攀升的现象.大气污染与原煤消耗关联度最高,并且随原煤消耗量增加而大幅增长.这几年,尽管采取了严格的节能减排措施,但大量中小锅炉废气未经脱硫脱硝无序排放,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仍然居高不下.2006至2008年,全市工业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就分别达21.41、16.18和13.68万吨,如果加上服务业和城乡居民生活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还要增加不少.
  二是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尾气污染明显加重.随着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机动车排气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至2008年底,全市机动车已经突破60万辆.经市环境监测中心实测研究和数模推算,
2008年THC(总碳氢)、CO、PM10、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至少达到6.70、36.64、0.18和3.15万吨.此外,对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贡献最高的是重型柴油车和轻型汽油车,2008年,宁波港的货物吞吐量超过3.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运输这些集装箱的进出港车辆,单辆废气排放强度比小汽车高出近百倍,叠加起来数量很大.
  三是污染减排指标缺失,氮氧化物污染日趋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主要污染物减排仅提出了COD和二氧化硫两个约束性指标,在实施燃煤锅炉脱硫的同时,没有同步实施脱硝,造成二氧化硫排放量明显下降,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续上升且高位运行,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二氧化硫的削减效果.据污染源普查统计,2007年全市仅工业企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就高达17.86万吨,已经超过二氧化硫排放量,加上机动车、三产服务业和城乡居民的废气排放,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至少在25万吨以上.而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全市氮氧化物的环境容量仅为16.17万吨,已经远远超出环境容量.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随着燃煤消耗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未来氮氧化物排放仍将持续上升.
  二、气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显然,宁波的大气污染已经具有煤烟型和机动车排气型双重复合的特征,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这些污染物本身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有严重损害,同时又在光照、气流扰动、降雨降雪等混合作用下产生二次污染,不同时段表现出灰霾天气、臭氧污染、酸雨和酸沉降等现象,危害已相当严重.一是灰霾天气危害.灰霾天气的重要因子是可吸入颗粒物(PM2.5),PM2.5是一种由固体粒子和液态粒子混合组成的、粒径小于2.5微米的细粒子,对人体呼吸系统具有刺激、致敏等有害作用,还会携带细菌微生物、病毒和致癌物质侵入人体肺部.二是臭氧污染危害.臭氧作为强氧化剂几乎能够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当空气中臭氧浓度超标时,可导致呼吸道疾病恶化和肺功能下降,臭氧也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三是酸雨危害.酸雨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病虫害加重;当酸雨的PH值小于3.5时,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植物的正常生长,而宁波酸雨的PH最低值已经低于3.5.因此,防治宁波大气污染已经时不我待,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不少.
  (一)环境意识有待加强,大气保护缺乏宏观的战略筹划
  这几年,各地的生态环保意识有所加强,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大气环境保护缺乏宏观的战略筹划与总量控制,缺乏长三角区域周边城市之间的协同控制,缺乏从能源消耗源头、废气产生过程和排放终端三个方面进行全程控制.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少数地方和部门还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单纯关注GDP,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同步改善,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二是企业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集约发展的意识不强.一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既不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升级,也不通过节能减排提高竞争能力,资源能源浪费严重,污染物偷排、漏排现象频繁,甚至不择手段向城市周边和农村转移落后产能,将污染转嫁.三是节能与减排没有形成统筹互补的局面,存在“两张皮”现象.经发部门关注的是项目投资及经济效益,不太重视能源的消耗强度;能源管理部门主要控制的是能耗,而不太关注消耗的是原煤,还是燃气、油料.但恰恰是消耗什么能源、消耗多少,对减排意义重大.四是建设生态文明还没有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节能减排仍处在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和重污染企业强制实施的阶段,生态低碳、绿色投资、绿色消费等还处在理念培育阶段.
  (二)公共投入不足,大气污染防治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大气污染防治投入同其他环保投入一样,也处于“杯水车薪”的困境.一是大气污染防治历史欠账较多.宁波个私企业比例较大,技术装备尤其是环保装备比较落后,单个企业规模虽小,但数量众多,集合起来污染相当严重.二是城市集中供热设施覆盖率较低.宁波不少地区集中供热设施建设进展缓慢,有些地方虽建了热电厂,但供热管网的覆盖面较小.一方面造成集中供热设施闲置,另一方面大量中小燃煤锅炉废气依然直排.三是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水平还不能满足有效治理的需求.尤其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
  (三)政策扶持不够,大气污染防治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政策具有强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当前,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对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天然气、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清洁型煤等清洁能源生产和使用成本较高,现行的政策性补贴标准过低,有的还难以落实;支持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表现为支持的对象不够明确、环节不尽合理,整体效用不高.导致绿色能源产品缺乏价格优势,清洁能源消费动力不足,原煤消费比例过大,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大气污染.二是绿色能源市场保障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绿色能源产品推广初期,由于缺乏市场开拓,没有建立保障机制,项目运行后难以为企业带来合理利润,对投资资本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三是排污费征收标准太低,企业“宁交费、不治理”.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废气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多年未作调整,排污收费杠杆作用不大,企业投入意愿不强,甚至不惜付出被处罚的代价违法排污.
  三、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清洁的空气不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任何超越环境承载能力,单纯一味地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将是不可持续的.唯有在符合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之下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依据区域环境容量,制定适合宁波实际的发展战略
  1.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均衡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宁波的特点在于临港、濒海,工业经济应该是主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华东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国际枢纽港的战略定位是十分正确的,关键是要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变革现有的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按照“稳定一产,优化二产,发展三产”的思路,做大做强做优临港大工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2.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贯彻“环境优化”原则,有所取、有所弃.近年来,宁波火电、石化、钢铁等五大高能耗、重污染行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远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能源消费量占全部工业的72.1%,其单位产值能耗均超过全部工业平均值的2倍,同时带来煤炭消耗量的剧增.以能源行业的四大电厂为例,2008年煤耗高达2212.4万吨,占全市工业煤耗量的70%以上,而合计产值仅为178.42亿元,对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度只有1.63%.根据在建临港大项目投产计划,到“十一五”末,全市火电用煤将达到3100万吨,工业煤耗达到4500万吨,占全省工业用煤的38%.巨大的煤耗量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将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因此,必须从区域能源资源供应安全、生态环境容量、对GDP及地方财税的贡献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有所取舍,切实把原煤消耗总量作为一条硬杠子和项目取舍的决策依据,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3.坚定不移地走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之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绿色消费等融为一体.充分利用优良的临港石化资源,注重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配套发展深加工项目,打通关联产业,完善辅助产业,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扶持绿色经济、环保新能源产业,以绿色发展带动产业优化升级.
  (二)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统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1.着力提高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我国天然气资源有限,供需矛盾突出,近年来进口总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必须发挥宁波的人文、地理两大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行能源多元化战略,抓好天然气资源引进,建设LNG接收站.这应是宁波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战略选择.
  2.充分利用农林废弃物开发生物质成型燃料.当前,在太阳能、风能发电成本高昂的制约下,宁波应优先发展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以生物质燃料替代煤炭,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大幅降低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对大气的污染,减轻酸雨和酸沉降程度.根据区域农业结构特点,可采用分散的小型化加工和集中规模化生产相结合的方式,为市场提供商品化的清洁燃料.
  3.加大对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投入,抢占清洁能源的制高点.开发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大趋势,根据宁波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可把重点放在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上,在人力、财力上适当加大投入,为尽早进入实用性阶段创造条件.
  (三)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实施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
  1.在继续加强对大型燃煤锅炉脱硫的同时,加大脱硝力度.随着二氧化硫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二氧化硫排放量得到大幅削减,但氮氧化物排放量随着煤耗的增加而增加,已超过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来源主要是火力发电,约占74%.按现行技术水平,燃煤发电机组实施烟气脱硝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可降低2/3左右.下一步,应加强氮氧化物控制策略研究,率先对燃煤电厂、热电联供企业的脱硝作出具体规划.
  2.对中小型燃煤锅炉,主要实施清洁能源替代计划.多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实践证明:对于小型燃煤锅炉,如果单纯应用除尘和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设备,有可能陷入“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困境.只有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和大气环境防治协同优化的角度入手,采用清洁燃料替代,才有可能“简便、经济、环保、高效”地控制住这部分中小锅炉燃烧带来的大气污染.应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城区以天然气为主,城郊、乡镇以使用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洁净型煤为主.
  3.加大城区集中供热基础设施建设.据节能部门测算,大型供热锅炉热效率可达80%-90%,比小型锅炉高30%左右,尤其在现有大型燃煤电厂实施集中供热,可以大幅提高能效.由此看来,大型电厂实施集中供热是“节能、减排、增效”的有效途径,应率先在电厂与城区距离相对较近、煤耗强度特大的北仑、镇海两区实施,抓紧制定电厂供热规划,创新体制机制,消除部门利益障碍,取缔集中供热覆盖区内的其他锅炉,实现节能减排的双重目的.
  4.积极推广清洁燃烧技术和洁净型煤生产技术.目前,煤炭只有在大型电厂使用,才能做到高效利用和清洁燃烧,而中小型锅炉、工业炉窑是很难做到的.下一步,电力发展应重点在“控制数量、提升技术、增强能效、降低排放”上下工夫,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电力项目采用最新、最先进的清洁发电技术,以此来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排放.
  (四)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废气排放总量
  1.加快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立法进程.宁波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起步较晚,应加快立法进程,从行政执法主体、废气排放标准、环保标志管理、尾气排放检测、不达标车辆治理、外地车辆监管、油品质量控制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规范,制定出台实际可操作的地方性法规,为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法律法规依据.
  2.制定切实可行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城区机动车增量主要集中在私家车上,控制住这些机动车的排气污染,就扭住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龙头.下一步,应明确工作目标,划定实施范围,界定责任分工,稳步加以推进;建立市场准入制,严格排放标准,禁止不达标车辆的销售;建立检查维护制度,控制因系统故障而超标高排放的车辆行驶,严格按照机动车排气标准,依法强制淘汰污染严重的车辆.
  3.鼓励、支持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车辆.清洁燃料动力汽车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据专家估计,如果宁波将当地的公交车、出租车全部改成以天然气作为燃料,仅此一项就可减少污染物排放40万吨以上,替代成品油50万吨.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及维护保养等相关支出给予适当补助.这是鼓励生产清洁能源汽车,优先发展城市绿色公交的有效举措,对此宁波应有所计划.
  4.优化集装箱运输路径.随着宁波港航班和集疏运腹地的拓展,港口辐射能力的提升,集装箱吞吐量还将继续快速增长,港口作业引起的大气污染不容忽视.要大力开拓国际中转、水水中转、水铁中转模式,大力扶持集装箱海铁专线联运模式,减少集装箱公路转运带来的集疏运压力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优化现行的集装箱运输路径,建设专用高速直达集疏通道,减少城区空气污染.
  (五)倡导绿色消费,出台利于节能减排的环境经济政策
  1.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排污收费作为国家对环境进行行政管理的经济手段之一,应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要尽快按照国务院节能减排方案确定的时间表,提高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排污费征收标准.同时,按照生态补偿的原则,视各区域的面积、人口、受害程度不同给予合理补偿,专项用于大气污染防治.
  2.建立健全绿色清洁能源消费的财政补助政策.鉴于绿色清洁能源尚处在发展初期,政府必须发挥行政指导作用,加大必要的投入,实施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培育绿色能源消费市场,促进绿色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应重点理顺各种能源发电、供热的价格关系,合理确定各种电力、热力的价格补助,特别要对生物质、风力和太阳能发电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确保企业保本微利.
  3.绿色补助政策应从项目投入环节逐步向实际生产和消费环节转变.按照全成本定价办法,将硫化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成本与经济成本一样予以内部化,按核定的差额对生产和使用清洁燃料环节给予补贴,作为绿色能源环境价值的生态补偿,形成绿色消费的市场导向.通过实施能源差别价格政策,增强清洁能源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