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一到政治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5:43:25
中华文化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一到政治题!
中华文化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是一到政治题!
中华文化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一到政治题!
我们应塑造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性格--这是中国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廖可斌教授今年4月应新纪元学院“跨越新纪元学术论坛”邀请,而进行的演讲题目.
也是浙江大学与董教总合办之“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班”导师的廖可斌表示,由于对母语教育和传承文化的坚持,所以,大马华人也继承深厚的中华文化(包括人与人相处的礼节、风俗习惯等).
然而,他强调,“我们应塑造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性格”,是针对中国大陆而设,基于生活背景不同,大马华人可能不能衔接.他并指出,大马的第三代、第四代华人,他们还是深受父辈的影响,性格里还是摆脱不了农民性格.
总括来说,具有农民性格的人民,要努力保持重德性的传统,高度注意去掉奴性;大力加强理性,而尽可能避免物性;有意识地保留血性,而对野性保持警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主要体现为文化特性(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为人处事的风格等).另外,肤色、人种,这些是表面的,次要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性格.对内,它表征着一个民族的特性,影响制约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为人处事的风格等;对外,它体现一个民族的风貌,影响其他民族对它的印象,影响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廖可斌的说法,生活方式(经济基础)、政治体制(上层建筑),是决定文化性格(意识形态)最主要的因素.换言之,不同民族的文化性格,主要是由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所处的政治体制决定的.
他表示,世界上的源头文化,大致分3种类型: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现在分别以中亚文化、中国文化、欧美文化为代表.
“游牧文化的性格特点是重血性,弊端是有可能趋于野性;农耕文化的性格特点是重德性,弊端是有可能趋于奴性;商业文化的性格特点是重理性,弊端是有可能趋于物性.”
塑造民族文化性格
他坦言,中国漫长的小农经济和专制政治,是制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性格的主要因素,“现在,我们的文化性格还有许多缺陷,外国人对我们的文化性格还有很多误解,我们还不太会与外国人打交道.因此,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思考应塑造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性格,以及如何由中国的中国人转变为世界的中国人.”
“文化性格(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为人处事风格等)根深蒂固,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虽然,中国最近十几年的城市化、市民化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农民变成市民,虽然身分、地位、外表、打扮有改变,但骨子里也还是农民性格.”
对于建设新时代的积极健康的中华文化和民族性格,廖可斌认为,“理想的策略是:努力保持重德性的传统,高度注意去掉奴性;大力加强理性,而尽可能避免物性;有意识地保留血性,而对野性保持警觉.”
有人批评年轻人推崇西方文化、唾弃中华文化.对此,他轻松说:“和欧美相比,不管是中国或大马,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程度都差一些.所以,年轻人向往西方的科学、民主和自由.这很自然,没什么错.”
“我个人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不在文化.但是,我们要承认,文化里的一些观念已经过时,譬如奴性意识,以及女性不能参与政治社会等.”
克服短处就是“进步”
1960年代的文革结束后,中国一穷二白,文盲有两亿.面对艰难生活,再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富裕,年轻人难免质疑:传统文化合理吗?有价值吗?
“即便是文化学术界,还有人高喊打倒‘孔家店’呢.何况年轻人?”但他强调,不能丢掉或否定文化里一些客观、合理的核心价值,譬如孝顺、仁爱和道义,“如果这些价值都不存在,我们就丧失中国人的民族特点.”
简言之,任何文化都没高下之分.保留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就是“进步”的民族.
掀起崇狼热
“近年来,自从《狼图腾》一书出版,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崇狼热’.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有3点:一、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惨痛记忆;二、当代社会的剧烈竞争;三、现代环保意识.”
“这3个方面,特别是前两个方面,可能是当代中国人‘崇狼’的主要原因.而这里与民族文化性格有关的,主要是第一个方面,即落后挨打的惨痛记忆.”
“人们认为,中华民族受农耕文化和儒家文化影响太深,过于温良恭俭让,缺乏野性,所以,在古代频频被少数民族打败,在近代又被西方列强欺压.越来越多任认为中国人太软弱,无法在竞争激烈的现代世界生存,因此呼唤野性,主张学狼,要狠一点.”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狼图腾》等书出版,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一股“崇狼热”.“我认为,唤起原始游牧民族的文化性格,使之渗入当代中国文化性格中,激活它的生命力,并无不可.但有些人对此寄予过高希望,甚至想让它成为当代中国文化性格的主导,并借它排斥其他文化性格,我认为又是不妥当的.”
冲动、不理性吃亏
他说,汉民族的特点是重德行,讲坚守,有较重的奴性,不仅缺乏血性,更缺乏理性,“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军事、外交还是商战,血性仍然需要,但野性于事无补.近代以来,不论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我们吃冲动、不理性的亏,已经够多够重了.因此,不能倡导野性,否则就走上另一条歧路.”
通宵看金庸
廖可斌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他曾说:“我这一辈子读书,惟一一次通宵看书的经历,看的就是金庸的书.太好看了!”而廖可斌和金庸真正结缘,是因为他替金庸捐赠给杭州政府的“云松书舍”写碑记.
廖可斌说:“金庸的小说很有知识性和思想性.他的小说融会各种历史和文化,读它,可吸收到基本文化知识.另外,他的背景总的来说是实在的.至于思想性,则表现在他能够把中西思想价值兼容一起.”
“金庸早期的作品,包括《书剑恩仇录》,体现儒家文化所讲求的夷夏之防,陈家洛人生最大的事,就是为国家民族牺牲.他中期作品最出神入化,核心思想是道家观念,追求个人潇洒自由,像《笑傲江湖》的令狐冲就洒脱一生.”
写人性复杂
“他后期的作品,包括《鹿鼎记》,则以佛教悲天悯人情怀看芸芸众生,什么事都很无奈,潇洒也只是一场空虚.甚至,他写人性,越写到后面,恶人(任我行)反而是善人、善人(岳不群)反而是恶人.后来写韦小宝,人性更加复杂.”
廖可斌总括说:“金庸小说的根、血性,体现传统文化(儒道佛)的观念.不过,学贯中西的他,也注入西方文化的男女平等、自由爱情等价值.另外,他写《天龙八部》的萧峰,其实反映了满汉平等共处的进步思想.”
金庸在文革期间创作的《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表现他对“天下第一”和“一统天下”的深恶痛绝,深刻影射中国现实--社会不能搞个人崇拜!
“金庸小说在思想上带来启蒙作用.最棒的是,他成功地把旧的艺术形式(武侠小说)与新的思想内容完美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