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论文: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途径至少2500字!写的好了在加分!不要随便粘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10:45:03
思修论文: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途径至少2500字!写的好了在加分!不要随便粘贴!
思修论文: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途径
至少2500字!写的好了在加分!不要随便粘贴!
思修论文: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途径至少2500字!写的好了在加分!不要随便粘贴!
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途径
摘要:经济,发展,方式,途径 ,中国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济发展方针,是指由政党和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指导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它是经济路线的贯彻落实,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指导策略、指导原则和指导方针.有时战略和方针也可以连在一起使用,称其为战略方针.方针与路线、政策相联结,战略和策略相对应.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方针和战略正确,经济就顺利、健康发展,方针和战略错误,经济发展就遭受损失、停滞或走弯路.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必须符合基本国情,必须顺应民意,必须与时俱进.同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还必须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和简洁性.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历史来说,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所以,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本质上蕴涵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念.近代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日益凸显.这一时期,西方学术界和公众认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的统治和奴役.有工业主义精神之父之称的圣西门曾明确指出,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把人力作用于物”.由此,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判断社会的进步主要依据经济指标的量度,它意味着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机器转动次数的多少,烟囱冒烟有多长,产品的利润有多高.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而平民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进步因素,则被当作经济增长的代价而牺牲掉了.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长远看来不利于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检讨和反思.
我国经济发展也如世界工业化国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对经济发展规律从自然遵循到自觉遵循的长期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国策、方针指导下,蕴藏在人民群众和产业结构中的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百废待兴,几乎走上崩溃边缘,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基础上,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必然强调快发展大发展,必然强调国民生产总值.正是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伴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体现.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但是,与此同时,还存在着问题的另一方面,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数量压力巨大,活动频繁,规模庞大;资源和生存空间相对紧张;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此外,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继续增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并逐渐向农村蔓延.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企业或单位片面追求GDP数量的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总体上看,以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加之我国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层次都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合理,导致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对环境污染加剧.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因此,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能再仅仅靠GDP数量的增长,而应当纳入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去统筹兼顾,要有更为全面、更为辩证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的世纪经济运行特点的认识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这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现代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强调的是更多的产出,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更多的产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改善等等.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标,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对我国来说,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积极地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城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都难以解决;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难以充分体现.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增长速度是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讲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长速度,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有过硬的发展后劲的速度.就是说,我们要实现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既有较高发展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精神总体是一致的,都要求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化.但是,具体来说二者还是有递进性、发展性的区别的.首先,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但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概念.发展是积极的推动,更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正向作用和影响,而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强调数字的量度,它对社会既可以产生正向作用又可以产生负向作用.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较之经济增长方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确.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更高、范围更广,更注重经济质量意识,更注重经济发展的安全度与和谐度.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更全面更直接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体现了发展的偶合性、关联性、价值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们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合理适度的人口增长;维护社会秩序,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和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这样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内容.这样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方针性指导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引进来走出去等等,在这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战略.是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对经济全局而言的,是关乎整体经济发展大局的,对各项具体工作方针起指导作用的总方针,所以是重要方针.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关乎我国经济大局长远和未来走向的,对各项经济方针政策起统领作用的总战略,所以称为重要战略.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又体现在各项具体经济发展任务之中.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需要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从提高居民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阶段,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调整增长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实现增长.而经济发展从整体上不仅需要调整要素投入比例,还需要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工业内部的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协调发展;制造业中传统加工业与精细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便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已经超过40%.而在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务十分艰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环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节能减排不仅是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等科学发展的全局.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的理解
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
“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