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因.战争开始之前究竟是战还是和,帝国统治阶层一直争吵不休,战争真正打起来了,只有北洋海军一师去跟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15:29:23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因.战争开始之前究竟是战还是和,帝国统治阶层一直争吵不休,战争真正打起来了,只有北洋海军一师去跟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我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因.战争开始之前究竟是战还是和,帝国统治阶层一直争吵不休,战争真正打起来了,只有北洋海军一师去跟日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因.
战争开始之前究竟是战还是和,帝国统治阶层一直争吵不休,战争真正打起来了,只有北洋海军一师去跟日本都斗.
在国内,国难当头,国家还像过节一样热闹,原来是举国上下在庆祝慈禧太后60大寿.
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军费,她半个月的费用就够再建一个北洋舰队.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因.战争开始之前究竟是战还是和,帝国统治阶层一直争吵不休,战争真正打起来了,只有北洋海军一师去跟日
这个有多方面的原因,分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战场上的失利.这个呢也要分成几块,首先是中国自身的军事工业,特别是军事指挥思想落后.当时日本陆军已经基本完成了枪械化,而中国陆军大多数还是使用冷兵器,而在军事指导思想上日本比较好的接受了西方近代先进的作战思想,而中国则主要还是以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方式为主.其次是在购买西方先进武器时落后与日本,事实上中国是先于日本向西方购买武器特别大型的海军战舰,但是随后被日本迅速赶上并反超,黄海海战中让中国海军吃尽苦头的日军"吉野"号本来是英国为中国制造的,但是中国无法按期支付建造费,结果被日本抢购.再者就是部分中国军队贪生怕死,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统治阶层昏庸无能,消极避战,面对全力一战的日本显得软弱无用.
  第二,从两国经济近代化的角度上说,就是中日在工业近代化上的程度差异.日本在取得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于19世纪70年代推行明治维新,使日本经济特别是工业近代化,中国则在60年代末开始洋务运动.从表面看两国都尽力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但在实质上,中国是穿新鞋走老路,落后的封建经济管理成为先进技术的巨大束缚,而日本则不仅从技术上,更从管理的方式和观念上向西方靠拢.
  第三,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与日本相对比较先进的制度之间的差异,甲午战争时日本正在完成向近代社会的过度,中国则仍然在封建主义的道路上前进,社会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导致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朝鲜独立.(二)中国向日本割让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三)中国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共2.3亿两).以及新开通商口岸,增加内河航线等共11款.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战后的几年里,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要手段,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战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台湾被日本割占,使数百万同胞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凌50多年.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总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这里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
  长期以来,一些论者从力量对比的角度分析问题,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实力强大,中国不具备赢得反侵略战争的条件,由此强调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奋发图强,提升国力,才能最终立于不败之地.这个观点自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就甲午战争而言,仅作此分析还嫌不够,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容易陷入“武器决定论”的误区,应该进行更全面、更准确的分析.
  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
  上面三个原因可以说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完全相分离,必须结合起来一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