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23:03:55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月球是地球唯一一颗天然卫星:
轨道半径: 距地球384,400千米
行星直径: 3476千米
质量: 7.35e22千克
古罗马人称之为Luna,古希腊人称之为Selene或阿尔特弥斯(月亮与狩猎的女神),另外在其他神话中它还有许多名字.
理所当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仅次于太阳的第二亮物体.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由于它的大小与组成,月球有时被分为类地“行星”,与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分在一起.
月球由苏联飞行器月球2号于1959年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非地球星体上探索.第一次在着陆则在1969年6月20日(你记得你在哪儿吗?);后一次在1972年12月.月球也是唯一一个被采回表面样本的星球.在1994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飞行器大范围地作了地图映象.月球勘探者号如今正绕着月球转.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形成了有趣的现象.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潮汐现象.月球正对地球一点的引力为最大,反面一点则相对弱小一些.地球,特别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从地球表面为透视角观察的话,会看到地球表面的两个膨胀点,一个正对月球,另一个则正对反面.这效果对海洋比对因态地壳强烈得多,所以海洋处膨胀得更高.另外因为地球自转比月球在轨道上快,膨胀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两次.
但是地球也并不完全是一个流体,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在正对月球下方的膨胀非常轻微.这意味着由于地球自转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响,使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影响力并不十分确切地存在于两球心连线上.这也使得地球不断向月球提供自转能量,使得自转速度每世纪减慢1.5微秒,也使月球公转地球轨道每年增加3.8米.(相反的结果也导致了火卫一和海卫一的不寻常公转轨道).
不对称的引力交互作用也使月球自转同步.比如,它的轨道位相始终相对固定,使得朝向地球的一面不变.由于地球的自转因月球的影响而减缓,所以在很早以前,月球的自转速度也因地球而减缓,不过在那时作用力要强烈得多.当月球的自转速度减缓到适合自己轨道周期时(这样膨胀点就在地球正对点),就没有任何的多余扭力了,这样月球的情形就稳定了.这种情况也类似地发生在太阳系其他卫星上.最终,地球的自转也将慢到合适于月球周期,就像冥王星和冥卫一的情况一样.
自然,月球也显得不太稳定(由于它的不太圆的轨道)以致于较远端的一部分度数可不定时地看到,但大多数远端表面(左图)一直无法完全观测,直到苏联飞船月球3号1959年上天对其进行拍摄才解决了问题.(注意:这里并没有什么“黑暗面”在月亮上;月球的所有部分都能得到半日照时间.一些对“黑暗面”的称谓往往是指月亮不为人所见的另一面,因为“黑暗”有“不为人知”之意.这种称谓在今天不够正确).
月球没有大气层.但是来自Clementine飞行器的证据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极,处于永久阴暗面的大环行山处有固态水--冰.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号飞船证实.显然月球北极也有冰,这样未来月球探索的代价将略微便宜一些!
月球的外壳平均厚68千米,从Mare Crisium下的零公里到背面Korolev环行山的107千米.地壳下是地幔,可能也是它的内核.然而它并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别炽热.奇怪的是,月球的质心与它的几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米.同样,在这一侧其地壳也较薄.
月球表面有两种主要地形:巨大的环形山与古老的高原和相对平滑与年轻的maria.maria地形(覆盖月球表面达16%)是由火山喷出的炽热的熔岩冲蚀出的.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层尘埃与流星撞击的石头碎片覆盖.出于未知的理由,maria地形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一面.
大多数靠近地球的环形山,火山由科学历史上的著名的称谓命名,如第谷,哥白尼和托勒密.背面的则多用近代的命名,如阿波罗,加加林和Korolev(因为第一张照片由月球3号拍到,所以具有显而易见的俄罗斯偏向).另外,类似于近地区,月球背面也有巨形环形山South Pole-Aitken,直径2250千米,深12千米,使它成为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并在西侧形成了山中山,成了太阳系中重环山的典型.(从地球上看;左侧图的正中).
阿波罗号和月球号计划带回了一块重382千克的石头样本.这些提供给了我们有关月球的详细知识.它们具有特别的价值,在月球上着陆后的廿年,科学家们还是在这快最期的样本上做研究.
月球表面上的绝大多数石头看来都有30到46亿岁,这与地球上的超过30亿岁的极稀少的石头有偶然的巧合.这样,月球就提供了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在地球上无法找到的证据.
根据早先的对阿波罗样本的研究,有关月球的起源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理论:co-accretion同生说,主张地球与月球同时形成于太阳星云;fission分裂说,主张月球是由地球上分裂出去; capture捕捉说,主张月球形成于其他地方,后来为地球所捕捉.这些理论证据都不足,但是来自月亮石头的最新和最详细的信息引出了impact撞击说:地球曾被一个大物体(相当于火星大小甚至更大)撞击,月球则是由喷射出的部份形成.不断又有新信息被发现,但撞击说如今被广泛接受.
月球并没有全球性磁场,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头存有剩余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过全球性磁场.
由于没有大气和磁场,月球表面赤裸裸地遭受太阳风的攻击.在它剩余的40余亿年光阴里,大量来自太阳风的氢离子将植入其表面.由阿波罗返回的样本证明了它对研究太阳风的价值.月球上的氢可能在未来当作燃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