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怎样正确认识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07:08:42
儒家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怎样正确认识它
儒家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怎样正确认识它
儒家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怎样正确认识它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这样认识儒家思想: “和谐”是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其内涵既包括以调和人际关系为特征的和谐的人文规范,又是指“天人合一”式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互济.从古为今用的原则出发,运用现代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汲取传统的和谐文化中的有益养分,这对于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和谐——儒家文化传统的最高价值原则. 首先,儒家认为和谐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宇宙之至善. 荀子指出:“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东汉儒者王充认为,“阴阳和,则万物育”.可见儒家先民们在研究天地之道时是以阴阳学说为核心,主张阴阳交感、刚柔相推、和谐运转、万物滋生的.其次,儒家将“和”作为解决矛盾的基点和最终归属,认为和谐是事物矛盾发展的最终归宿.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调和不同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儒家传统的最高价值取向. 二、儒家思想的“和谐”包含了四个层次: 1、身心和谐.儒家提出“安身立命”的主张,强调个人通过自身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德修养,就可以达到“善”的境界,实现身心的和谐. 2、人际和谐.儒家的“仁学”就是一种专门处理人际关系的学说.根据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仁”由“人”与“二”两个单字组成,其本意是指人与人之的相互关系.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把“仁”作为自己哲学的核心范畴,并把“仁”的本质解释为“爱人”,即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际和谐.3、群己和谐.与西方个人主义所主张的以个体为本位的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不同,儒家所强调的是以群体为本位的群己和谐. 荀子认为,合群之道在于分,“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荀子所谓“分”有社会分工、财产定分、等级贵贱之分的含义,实现分的途径是礼义,“义以分则和”.可见,儒家十分重视群体的地位和作用.在它看来,只有群体才能够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任何个体离开群体都无法自给、自卫、自存,只有个体融入群体之中,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4、天人和谐.天人和谐观是儒家文化传统将和谐精神用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济方面所留下的宝贵遗产.其内容包括:天道、地道、人道以及三道之间的相互关系. 张载综合了儒家天人和谐思想的精髓,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从辩证和谐的观点出发,张载进一步提出“民胞物与”的主张,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了生动的描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这里,张载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父母,人类则是自然界的儿女.人与自然虽然各行其道,各属其种,却是同根同源的,所以,应对自然给予尊重和珍惜.因此,可以说儒家的和谐精神也是一种可贵的生态和谐的伦理思想. 当前,我们强调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精神为我们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都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正确处理稳定、发展和改革的关系.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稳定,既不断发展、又能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的社会,是改革、发展、稳定相得益彰、和谐统一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处理好发展是基础、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此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采取全局的、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对待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各要素的关系,使各要素“各取其利,利利相生”,各要素才能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在整个社会系统内部,各要素各得其所并相互保持了一种和谐的关系,才能够大大降低社会系统的内耗,才能够从根本上去除导致社会不稳定的政治风险源、经济风险源和社会风险源,才能够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孔子提出了“和无寡”的主张,认为一个国家的财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从国家治理的高度肯定了分配的公平对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就必须构建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这是处理当前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矛盾问题的关键所在.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既是指从制度上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指科学统筹公平与效率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利益分配的基本格局上,必须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完善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三)建立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就是说,孔子制礼的目的在于达到社会的和谐一致,而要做到真正的和谐平济,必须以礼义为标准,受礼义之节制.孔子希求借用礼为手段,通过其所具有的各种制度和规范的形式,对人们的言行举止加以约束.剔除其所包含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应当看到孔子所主张的通过社会制度、规范以达到社会和谐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社会控制机制完善的社会,没有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社会是没有的,关键是当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出来之后,执政者能不能综合运用制度、规范、机构的力量进行调解,将其纯化、缓和,不使其激化.因此,应当建立、健全社会控制机制,运用法律、制度等规范性的手段解决社会不和谐的问题. (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内涵在于:从“天人一物,初无间隔”的基点出发,探究天地自然界发展变化特点,使之与人类追求生存发展的行为协调共济.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必须改变高投入——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经济的增长建立在依靠科学的技术和管理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