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孔乙己》 文中的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03:44:29
如何理解 《孔乙己》 文中的笑
如何理解 《孔乙己》 文中的笑
如何理解 《孔乙己》 文中的笑
孔乙己中的笑
《孔乙己》中用“笑”来表现人物,揭示主题,这种用“笑”表现“悲”的艺术手法,用的非常成功.
“笑”贯穿全篇,全文共有14处“笑”,而14处“笑”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孔乙己确实可笑,另一类是人们对孔乙己取笑.孔乙己是在笑声中走来,又在笑声中离去.咸亨酒店里“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原因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肮脏,好吃懒做,且又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当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而“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时,“店内外充满了快活得空气”.
酒客及掌柜对孔乙己的取笑,以及“我”的附和着笑和孩子们的笑,都能看出孔乙己是人们逗趣和笑谈的对象,他是个可笑又可悲的人物.他的性格,在周围人的奚落与笑声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用笑声,不仅衬托了孔乙己的性格,也反映出了周围人的精神状态.由于长期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奴役,使得被压迫者之间冷漠和隔阂.作品中的笑声,从表面看来似乎是给小说增添了一丝欢笑的气氛,而这以笑衬悲的艺术手法,实际上却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性.在笑声中,不仅揭示了孔乙己的可悲性格,同时,也反映了周围那些“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冷酷与麻木.这就更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很好的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腐朽黑暗.在小说《孔乙己》中,“笑”是揭示主题极其成功的艺术桥梁.
作品中的笑声,从表面看来似乎是给小说增添了一丝欢笑的气氛,而这以笑衬悲的艺术手法,实际上却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性.在笑声中,不仅揭示了孔乙己的可悲性格,同时,也反映了周围那些“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冷酷与麻木.这就更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很好的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腐朽黑暗.
小说有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一处是第四段,一处是第六段,一处是第八段,一处是倒数第三段.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既然“学而优则仕”,那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奚落和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秩序中处于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活在读书求仕的理想世界的孔乙己,一进入现实社会,就变得尴尬不安,就与周围环境对立起来.所以,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一个“又”字,一个“新”字,说明孔乙己因偷窃而挨打受伤已不是新鲜事,也不止一次.这样的取笑于孔乙己也是家常便饭了.所以他不想搭理他们,但短衣帮们却不想放过这开心的机会,“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对读书人的“清白”看得很重的孔乙己此时不得不争辩:“你怎么诬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在那个崇尚“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里,读书是最高尚的事,任何事情,只要和读书有关,就是值得尊敬的了,甚至像偷窃这样的丑事,一旦和读书发生关系,也就不成为丑事了,甚至还有些光荣.这一点在孔乙己看来是这样的,当然也是他为自己开脱罪责的一个托辞,因为“偷”与“窃”是一个意思,只是一口语一文言而已.至于他后面说的“君子固穷”之类的话,纯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是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来为自己辩解,以示其读书人所为都是按圣贤所教做的,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说这话时,孔乙己脑海中未必就没闪现过自己和许许多多颠簸求仕而不得其遇的干禄者形象,但科举求仕掌握了他的精神世界,是他和很多知识分子至死不渝的理想,虽然他不曾实现这个理想.他这种自欺欺人、执迷不悟的辩白,只能更引起众人的哄笑;一时“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凌弱怕强是人类天性中的一大通病,看着比自己更弱的人受害受辱是有些人的乐趣.同样,对比自己更穷困却以读书人自居的孔乙己进行取笑也更让短衣帮们快活不已.“孔乙己,你当真识字么?”对这样的发问,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这是一种明显的骄傲情绪,读书是他惟一引以自豪的事.可是,“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落第”是孔乙己最痛的伤疤,被视为奇耻大辱,平时对它是讳莫如深,惟恐别人来触及.短衣帮酒客们清楚他的痛楚所在,偏偏喜欢来揭它,以此窘他.在这种打击下,“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一则上面的话触到他内心最痛苦,也最难解释、最难掩饰的地方,他为此感到羞愧,面上无光,有口难言,所以只能用一些别人听不懂的“之乎者也”的话来搪塞;二则,孔乙己越是被紧逼穷追,就越会失去口语而代之以他熟悉的文言.他只有在用文言文构建的观念世界里才是自由的.而他的观念世界恰恰完全堵死了参与现实中与人们共存的日常世界的通路.对于短衣帮们来说,孔乙己只有科举合格了才是具有权威性的存在,他头脑里储存的知识本身什么权威也没有.学问、知识只有通过当官从政才能实现其价值.孔乙己没有官职和经济地位,只是作为一个一文不名的读书人而置身于人们面前,这样,他头脑中确实储存的知识的权威性也就受到了质疑.孔乙己头脑中储存的知识不具备任何权威,这一无情的现实铸成了不得不站着喝酒的孔乙己的“寂寞”.可是,这与其说是孔乙己个人的责任,毋宁说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背景.因为孔乙己的“寂寞”是与“圣人”孔子的“寂寞”相重叠的.鲁迅说过:“孔夫子到死了以后……每一县固然都有圣庙即文庙,可是一副寂寞的冷落的样子,一般的庶民,是决不去参拜的,要去,则是佛寺,或者是神庙.”孔乙己内心深深的寂寞和苦痛,短衣帮们是无法理解的,也是不愿了解的,更不用说同情了,所以他们反而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里再一次写到孔乙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却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喜剧的氛围中上演着孔乙己科场失意的悲剧.
孔乙己知道自己不能与大人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寻找知音,借以补救自己精神上的寂寞、无聊,这表现在教小伙计“我”有关“茴”字的四种写法和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这两个情节.教“茴”字的四种写法,又暴露出孔乙己一旦参与现实就势必表现出的“迂腐”,而支撑他的“迂腐”的是强固的文字信仰.其实,文字由繁到简,是一条规律,“茴”字的各种异体写法是僵死而无用的知识,而孔乙己却视之为“宝贝”,加以炫耀.这种迂腐落后的思想行为势必不受人喜欢,难怪小伙计毫不热心,要“努着嘴走远”.连小孩子也对他“多乎哉,不多也”的陈腐语言报以嬉笑,在笑声中走开了.
这样一个迂腐、落魄的穷知识分子在大人和小孩心目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也是毫不受人尊敬的,“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就一方面深刻说明孔乙己可有可无、可笑可怜、无足轻重的地位,再次显示他的寂寞与悲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凉薄”(即冷漠、薄情)、麻木,对别人毫不关心、毫不同情.
在笑声中惨然谢幕
乐极悲极,人们开心到顶点的时候也是孔乙己悲苦到顶点的时候.当孔乙己再次出现在咸亨酒店的时候,他的外形已大为改变:脸色黑瘦,穿一件“破夹袄”,两腿盘坐在一个用绳子挂在肩上的蒲包上“走”来.外形的改变,正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写照,说明他不仅精神被毒害、摧残了,连肉体也被摧残得不成样子.对身心俱毁、濒临绝境的孔乙己,属于剥削阶级的掌柜自然是不会表示同情的,玩弄、欺凌受苦人是他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可是短衣帮酒客们也随声附和“笑了”,这就更深刻地表现出社会的悲凉,人们的“凉薄”.既然对弱者的痛苦不会表示同情,对强者的残暴也不会表示出愤慨了.这里,人们对孔乙己的“凉薄”还是显示出鲜明的特殊性:孔乙己和丁举人都是穿长衫的科举知识分子,人们对丁举人的炎威越是臣服,对失败者孔乙己的“凉薄”也越是强.对人们的取笑,此时的孔乙己已无法分辩,“跌断……”,是他不能不维持的最低的面子,他内心里还存在着求生的意志,所以他恳求掌柜不要再说了.可人们还是“说笑”着,看着他喝完了酒,坐着用手“慢慢走去”.身残体废又无谋生手段的孔乙己以后该如何生活呢?他的结局必然只有一个:死亡.
孔乙己在笑声中登场,最后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着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这种以喜写悲的写法,使小说的主旨表现得更突出、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