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概况介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7:00:52
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概况介绍
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概况介绍
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概况介绍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据2001年5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汉族人口为115 940万人,占总人口的 91.59 %;中国少数民族共有10 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为全国人口的8.41 %,但其聚居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左右,大都分布在边疆和西部地区,并形成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状况. 各少数民族由于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历史进程、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的差异,因此,其饮食来源、制作、器具、礼俗、饮食观念和思想等也迥然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饮食文化模式.即使同一民族,因居住地不同也存在明显的差别.自古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法. 中国少数民族饮食史是中国饮食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不仅多姿多彩,而且大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风格.在璀璨绚丽的中国饮食文化中,他们和汉族一样有着自己辉煌灿烂的篇章,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繁荣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纳西族的饮食习俗 纳西族现有27.8万多人,主要聚居云南西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云南的中甸、维西、宁蒗、永胜、德钦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及西藏的芒康等县.纳西族是一个善于接受先进文化的民族,但无论是它们的生活方式,还是它们的饮食习惯都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 纳西族喜欢喝酒、喝茶、抽烟叶,爱吃辣、酸、甜味.一般每日三餐多为干饭,有米饭或大米、玉米混合饭,有2~3个菜及汤.冬春时爱吃热气腾腾的火锅菜;夏季农忙期间,多数农家皆以米酒拌凉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吃炒面和酥油茶.城镇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麦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区菜农供应.丽江的酱菜有独特的风味,豆豉、卤腐都是传统的咸菜,几乎每个家庭主妇都会腌制;丽江白醋,酸中有甜;调凉粉加辣椒,酸辣可口,凉透肺腑. 纳西族的风味食品很多,尤以火腿粑粑驰名,另外还有纳西火锅、鸡豆凉粉、鸡炖豆腐、酥油茶等.“丽江粑粑"以丽江麦面为主要原料,配上辣椒、火腿、苹果、糖、猪油、葱花,用小苏打发酵后做成.其制法是:冬天以热水,夏天以凉水和面,然后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下燃一盆炭火加温,把已经揉好的面团整平,擀得薄薄的,涂一层猪油,上铺火腿肉丁和其他配料,烤熟以后,香脆爽口,油而不腻.因层薄如纸,故又称“千层饼”.锣锅饭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煮饭用的锅及盖是用黄铜打制成的,有一个提把,煮时米饭飘香.丽江的铜锅、铜火锅闻名滇西.纳西族的特色食品还有一种琵琶肉,琵琶肉是用整条猪腌制的猪膘肉,与汉族的腊肉很相似,但腌制的方法有异.把猪宰杀以后,去毛剖腹,剔除内脏和猪骨,剜掉四蹄,然后,在猪肚内塞进盐巴和配制好的香料,再以麻线把猪体缝合,缝成琵琶状,平放于高处晾干即可.在冬季腌制,肉味清香,能保存数年不发霉. 纳西族现代常饮的酒,有白酒、黄酒、窨酒,尤以窨酒出名,曾获中国首届黄酒节二等奖、全国旅游饮品优质奖.窨酒呈琥珀色,透明,味甘醇清香,含酒精 20°、葡萄糖15 %及多种脂肪酸化合物、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有良好的滋补作用.窨酒用大麦、小麦、高粱等粮食和特殊的丽江酒曲、玉龙山下的泉水酿造,酿好后入窨一定时间才算珍品. 稗子是纳西族人民的主要粮食,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稗子一般是煮饭吃.小麦多烤粑粑(饼).也常将粮食磨成细糁,炒后煮成半稀半干的饭,或者将粮食炒成炒面 (糌粑).炒面是主要的食品,纳西族习惯吃炒面喝茶,经济条件好的喝酥油茶,用餐前必须先喝茶.几种粮食调剂着吃,例如早晚吃稗饭,中午吃其他杂粮.但也具有季节性,这与各种作物成熟期有关,如6月吃小麦,7月吃燕麦,8月吃玉米,10月以后吃稗. 侗族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邻地区,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和铜仁地区的玉屏、铜仁、江口等县及万山特区.湖南的新晃、靖州、通道、芷江侗族自治县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侗族共有人口297万. 侗族饮食文化也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保留着浓厚的民族传统,如“侗不离酸”、“侗不离鱼”的饮食习惯,食油茶、黑糯米饭和“腊也”(合拢饭)的食风,无不反映出侗族饮食文化的民族特点.
奶茶是新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哈萨克、蒙古、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柯尔克孜等民族都非常喜欢喝奶茶.他们常说:“无茶则病.”又说:“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