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及来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8 18:52:24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及来历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及来历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及来历
春节的来历: 史书记载最早的说法 据史书记载,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仪式起源于周王朝(公元前1121-前771年〕,这个仪式虽然是在农历十一月间,但历来人们都认为它是新年习俗的起源. 春节的食物: 咸年糕 :年糕又称“鱼笼”.旧时,过春节时蒸年糕,在石龙非常盛行.新春吃糕,寓意“年年胜旧,步步高升”之美意.过去,年糕体积的大小,是财富的象征,年糕做得越大越厚,就寓意着这一家人的财富越多,所以大户人家的年糕往往要蒸十几个小时才熟. 石龙人制作的年糕有咸、甜两种口味.咸、甜年糕的做法相同,只是在用料上有所区别.将大米、糯米洗净,用清水浸洗磨浆压平,即成干米浆,放在盆里备用.将少量红糖加入已兑好的盐水中搅拌均匀,冲入干米浆内,边冲边搅拌,防止粉浆结块,然后加入花生油、腊肉粒、腊肠粒等搅匀.将藤篮洗净,用香蕉叶均匀地铺在藤篮里面,再把刚才调好的粉浆倒入,用沸水蒸熟. 年糕蒸熟后,柔软绵糯,较难切成块,要静置冷却,使其变硬后,才可切成块状.吃时,将切片的年糕蒸软或用油煎至两面金黄即可.年糕色泽橙黄,形状平整,软滑、粘韧,咸中带甜,煎后两面微黄,吃起来更甘香可口. 糖环:古时称“巨女”,原本是中原南迁过来的小食.糖环在东莞由其是石龙已经改面粉为糯米粉.传统的糖环,不用饼印,只搓成长条,捏作环形,吃时够硬.糖环形状,由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熄,糖环可以说是春节节庆食物中最有艺术感觉的了. 油角:听说是笑口常开的意思.油角虽然叫油角,做法好似炸饺子.但油角的馅是甜的,还拌以椰丝、炒花生、芝麻等等香实果搅碎而成,包在饺子皮里.与包饺子不同的是油角不用褶边而是锁边,对折粘合后,用指甲沿边一路轻捏成麻绳状,然后适度煎炸即可食用.每家的油角不一样,有的咬起来硬嘎嘎的声声作响,有的松脆爽爽,口感鲜香,前者是和面时没有放鸡蛋,后者不仅放了鸡蛋还放了适量的猪油. 汤圆: 汤圆是宁波的著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与北方人不同,宁波人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 中秋 中秋节的起源: 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极广的是嫦娥妒恨丈夫后羿薄情,偷吃了他从王母娘娘那里要来的不死之药,于农历八月十五之夜飞上天去,在月筑室为宫,遂为月宫之神;后羿后悔不已,年年的八月十五夜,望月设供,祈望妻子返回人间与自己和儿女团聚,由此而衍生出后世民间祭月祈团圆的文化习俗. 民俗学家则认为,中秋节的原始基础是源于先民对月亮的崇拜.到周朝时,对月亮的朝拜仪式开始岁时化,“中春昼……迎暑,中秋夜迎寒”.在汉代以前,秋夕祭月已列入朝廷典章.到唐宋时,中秋节已受到普遍的重视. 中秋节吃月饼的记载,在北宋前的典籍中很难找到.直到南宋,周密所写的《武林旧事》卷六才提到蒸食的糕饼中有“月饼”.是否就是中秋专用的节物,则不得而知.月饼明确地作为中秋节专用之物,并被赋予“团圆”、“和美”的美好意蕴,是在元代之后,“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明宫史》载,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开始,“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 中秋食物: 吃月饼 : 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诗人兼美食家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而作为一种食品,称为“月饼”,则始见于南宋《武林旧事蒸作饮食》.当时,杭州民间就有“又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美点. 吃鸭子: 我国云南的仫佬族乡亲都要在八月十五这天买饼子,杀鸭子,欢度这个传统节日.为了纪念以游村卖糖动员乡亲杀番鬼佬的卖糖佬一家三人,仫佬人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买饼子、杀鸭子,以此教育后代不要忘记反抗侵略的斗争. 吃芋头 :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吃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据分析,螺肉营养丰富,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吃.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南瓜 :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饮桂花酒 :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食藕盒子 :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 元宵 元宵节来历: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远自汉代以来,民间即有元夜张灯赏灯的习俗,所以人们又把这一天称作"灯节".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节食物: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端午节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纪念屈原的说法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食物: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清明节 清明节来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