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 写作背景>o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02:36:35
月亮上的足迹写作背景>o月亮上的足迹写作背景>o月亮上的足迹写作背景>o富多采的月亮文化---“探索月球的奥秘”综合性学习活动一、活动目标和任务1.初步了解月亮的各种文化意义.2.学习利用图书馆和互联

月亮上的足迹 写作背景>o
月亮上的足迹 写作背景
>o

月亮上的足迹 写作背景>o
富多采的月亮文化
---“探索月球的奥秘”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活动目标和任务
1.初步了解月亮的各种文化意义.
2.学习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的方法.
3.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各科知识的综合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一组),并确定负责人.
2.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并通过合作讨论,对搜集的材料进行筛选、整理.
3.同学对找来的图片、影片等进行处理,转化为多媒体的形式.
4. 准备好表演哑剧要用的道具,配乐曲《春江花月夜》.
三、活动过程
四、教学课时 :三课时
1.猜谜:由主持人出示几个有关月亮的谜语,让同学们猜,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2.传说:多媒体出示《嫦娥奔月》图,请同学们来说说“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传说.
3.片断:播放《天狗吃月亮》的一段片子,请同学们说说“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和科学的解释.
4. 说“月名”比赛:请同学们说说月亮的美称和雅号,看谁说得多,将赠给礼品.
5.探究中秋的起源:请同学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说说“中秋的起源”.
6.探究“中秋的民间习俗”: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资料说说我国“中秋节的民间习俗”.
7.说说一些赏月胜地:
(1)出示多媒体《三潭印月》的美景,请去过的同学说说那里的景色特点.
(2)出示同学们找来的第二幅图片《平湖秋月》(多媒体播放)
①请同学说那里的景色.
②请一同学用古筝弹奏乐曲《平湖秋月》给解说者配音.
③主持人说“平湖秋月”像柱上的对联.
8展示“赏月佳对”.
9.哑剧表演,请同学猜成语:临时选二名同学上台表演.
(1)《水中捞月》 (2)《月下老人》
10.主持人作画题诗,同学们说成语比赛.
(1)男主持人为自己的美术作品(事先画好)当场题诗,女主持人组织同学进行说“月”成语比赛.
(2)用实物投影展示主持人的书画作品.
11.全班同学自由对诗(有关赏月的古诗词)或带月诗句接龙比赛.
12.学生对本次活动作小结.
13.齐唱歌曲《愿祖国花好月圆》
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利用课堂实践活动,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探索月球的奥秘.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的资料)
(教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二)(多媒体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设计(三)(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
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民风民俗之中.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板书文题、作者)
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投影:
(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畅谈(chàng):尽情地谈.(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教师明确: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6.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7.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板书)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第四阶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8.想像训练:
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三、精读课文,研讨细节
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和投影显示的内容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投影:
(1)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3)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回答,教师稍作点拨:“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
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四、课堂小结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
五、课堂练习
阅读文段,完成1~4题.
投影:
阿波罗11号太空船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但太空船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因此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航程一开始的若干公里之内,是最艰难的时刻,所费的力量往往超过往后的几十万公里.
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便难以竟全功.“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1.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关于太空船的叙述,是为了说明什么?利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第二自然段中的“习惯”具体是指什么?
3.第二自然段中“起飞”的含义是什么?
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
1.说明“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2.具体指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
3.人们改变不良习惯的起始阶段.
4.克服不良习惯(摆脱习惯的引力),就能到达理想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1.有人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场大骗局.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查阅有关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
2.阅读文段,完成题目.(分发讲义资料)
7月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________(喊、救、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________(均速、减速、加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发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________(安稳、平稳、很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1)按照原文在短线上选词填空.
(2)解释加线的词语.
①凌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神往已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主要写了登月前夕哪几个工作程序?
(4)这段文字分别交待了三个关键数字,分别标识三个关键的工作程序,请把两者用连线标出.
7月19日晚9点32分 登月舱平稳降落月面上
7月20日上午7点32分 从飞船换乘登月舱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中心发来呼叫准备登月
(5)“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和“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是本文中两个精确到秒的时间数据,这是为什么?
(6)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受,请实话实说.
参考答案:
(1)呼 减速 平稳
(2)①天快亮的时候 ②内心向往已久
③时间 地面指挥中心发出登月指令、两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执行登月计划、登月舱平稳降落月面、登月成功.
(4)略
(5)因为这两个数字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6)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课题叫做“月亮上的足迹”,好不好,能不能想出更鲜亮的?
2.把课文的第三部分移前至第一部分后,好不好,为什么?
3.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篇佳作,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佳句(不少于5句),并以一句为例说说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同学、朋友.
4.搜集、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完成一期介绍月球奥秘(如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等)或月亮文化为题的手抄报.
选题中以及搜求材料、办报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统筹,给予指导,以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太空中的日常生活
失重是太空中最显著也是最奇妙的环境因素.它会使人产生某些不适反应,也会使简单的操作变得非常困难.不过它也会使航天员单调艰苦的生活充满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给航天员带来一种全新的、奇妙的感受和体验.
行走
人在地球上走,而航天员在太空里飘.人进入了太空,就脱离了地球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计),进入了一个无所谓上和下、几乎没有重力作用的世界.你可以轻松地飘来飘去,但你必须学会如何用手指的轻轻动作来控制好你的身体.比如只须用手指在舱壁上轻轻一点,你就能飘起来.如果有人用手指轻轻点你一下,你就会飞过整个机舱.你可以睡在天花板上.你必须习惯身体姿态的任何变化.你还必须对自己手、脚的位置特别小心,以免出现问题.
服装
航天器入轨后,航天员便脱掉航天服,换上工作服.他们不用穿鞋,只穿袜子.航天员的工作服一般根据飞行时间长短来准备,有专门定做的,也有在商店买来的.工作服没有固定的款式,但最常见的是连身工作服,颜色可由航天员自选.航天员的服装一般都是纯棉制品.除工作服外,还有长袖和短袖运动上衣、运动短裤、短袜和半长筒袜.
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般都是要进行长期飞行的,所以工作服的种类和数量就较多.有长袖连身工作服、无袖连身工作服、防寒连身工作服、马甲式连身工作服.航天飞机的航天员,在飞机入轨后一般会换上衬衫和短裤.在他们的裤褪上有带钩的尼龙条带,以便放置餐盘和活动手袋.
吃饭
飞行中,每天进餐的次数、间隔时间、每餐食品量等都要根据航天员的生活、工作和锻炼情况来合理安排.早期的航天食品均制成糊状装入软管内,吃时像挤牙膏一样.如今,在航天飞机上就餐,基本上与在地面上一样.每人一个托盘当作餐桌,把托盘放在腿上,用钩刺式胶带粘住,将食品盒嵌在托盘的凹槽里,即食食品则用托盘一角的钢夹夹住.托盘上有一块磁条,使餐具不致飞走.
吃饭程序和餐具与地面上的大致相同.航天员也用叉子或勺子吃饭.这有赖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喝水
在容积小的飞船乘员舱里,饮用水常采用增压式水箱贮存和供给.航天飞机的电力系统备有液氢和液氧供发电用,发电的副产品是水,供航天员饮用和备餐.在飞行中,航天员不能喝啤酒、葡萄酒或含酒精的果汁.
在太空中喝水,不能采用我们在地面上常用的方式,而必须用吸管吸.此外,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喝水方式.因为在失重环境下,所有液体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自由飘浮在舱内时都呈球状.因此,航天员拿起一听罐状饮料,可以将饮料往外挤,挤出的饮料迅速变成一个滚圆的小球,航天员可以飘迎过去,把它一口咽下.
睡觉
航天器里没有床,因为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姿势睡觉,但要用特制的睡袋.睡袋每人一个,内衬可以更换.航天员将它固定在舱壁上或天花板上,然后钻进去,拉上拉链.这样既保暖又不会飘走.在太空中睡觉最有趣、最奇怪的一个现象是:人睡着了,两臂却会自己摆动.
生理变化
在飞行的头几天,航天员出现食欲减退,嗅觉和味觉敏感度降低,以及腹胀、排气和打嗝等胃肠道不适反应.因此,航天飞机上备有各种香辣刺激的调味品供航天员选用.当然,这些调味品都是液体状,装在像眼药水瓶一样可挤压的瓶子里.
除此以外,航天员的外观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因为在失重环境中,人的各个脊椎之间会变得比较松弛,因而身高会有所增加,所以飞行时航天员穿的航天服都比平常训练时穿的要长一些.只要你在失重环境里待上两小时,血液就会平均分布到身体各个部位.你会发现,腿变细了,上半身却膨胀了,每块肌肉都鼓鼓胀胀的,面部也肿胀了,长脸变成了圆脸,皱纹也不见了.
(选自“载人航天科普”丛书之一《超凡生活》,大象出版社出版,有改动)
月亮上的足迹
二、活动课成果展示
咏月诗话
天高气爽,月朗星稀,良辰美景,吟赏咏月的名诗,一定别有情趣,其乐融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全诗通俗流畅,琅琅上口.诗人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月下思乡图”.诗人以“静夜思”为题,但全诗不着一个“静”字,而是以白霜为喻,侧面写出清静幽寂的环境.“低头”两字,表现出诗人深沉缠绵的思乡之情.
李白还写了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通过描写、歌咏峨眉山月,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蜀地的依恋心情.山巅秋月高悬,江中月影沉沉.诗人一会儿仰望秋月,一会儿俯视江中明月,一仰一俯,倾注了诗人浓浓的依恋之情.船进三峡,诗人思念明月,但山高蔽月,诗人那种惆怅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是唐朝李商隐的《霜月》诗.此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巧.首句写雁来蝉无,点明时令属秋.第二句描绘了霜和月争辉的景色:凭栏远望,月光朗朗,霜色如水,霜、月交辉给人一种“水接天”的感觉.三、四两句运用神话故事,青女是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月中嫦娥,她们在“月中霜里”比喻各自的美姿.这种“诗意”给人带来美妙的遐思.
明朝的边贡写了首《嫦娥》诗:“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这首诗以神话故事中的嫦娥为题,描写清凉沉寂的月宫,实际上是秋夜望月的感兴之作.三、四两句,用语平易,但蕴藉深沉,是历来吟咏月中嫦娥的名句之一.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是唐朝刘方平的《夜月》诗.首句是绝妙好句,写得宁静如画,月斜夜深,月光照到庭园的一半,一半明,一半暗.第二句写星斗,更增添一份静穆神秘的意蕴.但诗人真正的用意不是写月,而是写生机勃勃的春意;三、四两句写诗人惊喜地感受到春天来临了,入春以来的第一声虫声破窗而入.以虫声的“闹”反衬月夜的“静”.后人称这首诗写得“春意盎然”,是十分中肯的.
“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天涯静寂寥.近来数夜飞霜重,只喂婆娑树叶凋.”这是唐朝戎昱的《戏题秋月》诗.秋夜赏月,天高气爽,月色如水,一片寂寥.诗人喜爱“秋宵月色胜春宵”,但诗人更喜爱那婆娑的绿树,而秋夜的飞霜会使绿叶凋零.这是诗人心中的矛盾,诗虽四句,却写得有波澜,不平淡.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唐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中秋之夜,天清气爽,圆月高悬,寒露凝珠.诗人触景生情,写出了这首望月怀人之作.但诗人没有直接写对朋友的怀念,而是写月下的景物:树、鸦、露、桂花,以及洒满院中的似水的月色.通过对一系列凄清肃穆的景物的描写,写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情,又用“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作结,含蓄地写出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这和李白的《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自《语文报》总第1325期,作者:宋子伟,有删节)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比较阅读法
阅读一篇文章时,与另一篇相关的文章相比较,从中发现问题,进行辨析,从而获得深入的理解,新鲜的体会.这是常用的一种精读方法.比较,从方向来说,有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从作用来说,有比较质疑和比较辨析;从内容来说,有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类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对比分析是比较两篇文章的相异之处.比较质疑是通过对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较辨析是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探求规律性的东西.单项比较是就某一方面进行比较,可以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较大方面比较,也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乃至开头或结尾等具体方面比较.综合比较是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全面的比较,看看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同,然后就不同的方面,追问究竟,提出问题,进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