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6少个数民族礼仪中国56个少数民族礼仪能找出几个就几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9 01:37:00
中国56少个数民族礼仪中国56个少数民族礼仪能找出几个就几个
中国56少个数民族礼仪
中国56个少数民族礼仪
能找出几个就几个
中国56少个数民族礼仪中国56个少数民族礼仪能找出几个就几个
第一节 内蒙古一、 内蒙古概况我国的蒙古族共有480余万人,绝大多数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他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新疆、甘肃、青海、宁夏、河北、河南等省区.其中一部分生活在牧区,另一部分生活在农业区.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国北部的大草原上,大部分从事畜牧业,也有一些经营农业或半农半牧.蒙古语属阿勒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蒙语文字最初是在回鹘文字的基础之上创制的.蒙古族人多信喇嘛教.二、 蒙古族礼俗(一)节庆 1、大年.蒙古族叫过春节为过大年,农区与汉族相仿,牧区另有自己的特色.大年前家家户户都要置办送亲友的礼物,清扫蒙古包,制作新的蒙古袍、蒙古靴,购置奶桶、毡子、锅盆等用具.从年三十到初五是最欢乐的几天.年三十晚上,全家老小围坐在摆满香喷喷食物并供有祖先名字的矮桌旁“守岁”.午夜,开始饮酒进餐.首先,儿女们要给父母和长辈敬酒祝愿,全家要多吃多喝,剩得越多越好,象征新的一年里吃穿不愁.唯有黄油、红糖、白面混合烙出的大圆饼(新年饼)每人只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离,永久团圆,永远过着甜甜蜜蜜的幸福生活.蒙古族讲究熬年.三十晚上,蒙古包灯火辉煌,马头琴声和歌声不断,通宵达旦.蒙古族拜年一年拜一次,也有拜两次的.初一,天还未亮,男女老少都换上新的服装,晚辈给双亲和老年人叩头、献哈达、敬酒.老人们斟上满满一碗奶,祝愿子女幸福.有些还要全家到寺庙向喇嘛叩头,求活佛保佑.新春期间,男女青年跨上骏马,带上哈达、美酒等礼物,三五成群,挨个地给亲友拜年.拜年途中,男女青年常常利用这个机会赛马,互相追逐,气氛热烈欢乐.2、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蒙古族对火神十分崇敬,认为火神可以赐予人们幸福与财富,把3天叫“日火”,30天叫“月火”,360天叫“年火”.小年正是送火神爷的“年火”日子,因此特别热闹.这天,要在“灶神”龛前烧香,供献牛羊肉、黄油、奶皮、糖果等食物,名为“灶祭”,全家团聚欢乐.晚上,把事先准备好的草或兽粪用火点着,再从各种供品中取一点,投进火堆,全家老少对着火焰向火神爷祷告,名为送灶神.3、敖包祭祀.敖包是蒙古语译音,也叫“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人工积成的石堆、土堆,在圆坛之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面分成大、中、小3层,重叠成圆锥体,周围涂白土,高几十米,形似烽火台,远望又如尘塔.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茂的季节.届时,敖包上插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并请喇嘛来焚香点火、诵经念咒.官民一起围着敖包,从左向右走3圈,祈神降福.祭祀.祭祀礼仪大致有血祭——宰杀自己喂养的马、牛、羊,供奉在敖包之前;酒祭——将鲜奶、奶油、奶酒一滴滴洒在敖包前;火祭——在敖包前点燃干柴堆或动物粪便堆,各户走近火堆念自家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马哈”(羊肉丸子)投进火里,火越烧越旺;玉祭——以玉为供品,现在一般用硬币或炒米等物替代玉.敖包礼仪结束后,要举行传统的骑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此后,参加娱乐活动的人开怀畅饮,男女青年往往借此机会相见,登高远游,互相追逐,诉说衷情肠.4、那达慕.每年6月至9月份的牧闲季节,蒙古人在草原上举行盛大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称“那达慕”大会.届时,周围50公里~100公里的牧民都驱车乘马赶来联欢会.“那达慕”的主要项目为:骑马——参赛者年龄不限,有少年儿童、青壮年,也有老年人.赛程通常为25公里~35公里,终点设在会场.参赛者身着华丽彩衣,头系红绿绸飘带,马不着鞍,人不穿靴袜.比赛开始,参赛者跃马竞驰,争先恐后,沿途观众欢呼,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报名不分民族、地区,不限年龄,不限体重.比赛时,由裁判安排对手,实行单淘汰制,一跤定胜负.摔跤手的服装上衣用牛皮制成,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后背中间有圆形眼镜或吉祥之类的字,下身穿肥大白裤,外套秀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腰间系有红、蓝、黄3色绸子做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比赛场地简单,只要有一片草坪或松软空地,就可进行比赛.射箭——分静射和骑射两种.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一般规定每人射9箭,分3轮射完,以中靶的多少评定名次;骑射跑道为4米宽、半米多深、85米长的一条沟.靶位设3个,第一靶在两米高的木架上挂一个0.3立方米的白色布袋,第三靶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白色布袋.第一、二靶位在射手左侧,第三靶位在右侧.射手身着紧身彩袍,背上弓箭,乘马到起跑线.当裁判员发令后,便开始起跑,抽弓射箭.当射中某环时,环把便自动脱落,观众不断喝彩助威.除上述活动之外,那达慕大会还是物资交流大会.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声,年轻人跳起欢快的舞蹈,老人们围坐在帐篷前,品味着香甜的奶茶,谈论着美好的生活.(二)礼仪蒙古族人性格豪爽,并很讲究礼节.对长者很尊重,也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热情好客,有客人到总是出帐篷迎接.客人进帐应从左边走,入帐后席地而坐.他们往往用“艾拉克”(酸马奶)招待客人,而且客人必须一饮而尽,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尽管有些食品客人吃不惯,也不能坚拒,应尝一尝,并点头称是以表示谢意.蒙古人很尊重长者,接受长者赠予的东西,必须屈身去接或跪下一条腿伸右手接.常见礼仪有:1、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现今又增加了鞠躬礼和握手礼.2、热情好客,在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于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行.3、客人就座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献上奶茶和美酒,并用哈达托着献给客人4、待客人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接待贵宾或喜庆时要摆全羊席,有烤、煮全羊两种.5、送客时,主人要送客人至包外或本地边界.如骑马,主人还要扶客人上马,并说“再见”或“祝一路平安”等语.当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主人才返回住处.6、送任何礼品,都要成双成对.送接礼品、敬茶敬酒均要用双手,以示尊重;不应用单手,更不能用左手.(三)习俗在居住习俗方面,蒙古族居住的房屋大体上分4类:喇嘛庙宇,一般选择在风景优美的地方,砖瓦木石,结构类似清代宫殿;王爷府第,王公贵族居住的地方,和喇嘛庙一样壮观;蒙古包,砖块木料构成,为草原牧民主要住房;汉式房屋,为牧区、半农半牧区人居住.蒙古包分为用于牧区的可移动式蒙古包和半农半牧区使用的固定式蒙古包.“勒勒车”是蒙古人主要的传统交通工具,用以拉水、搬家、运送燃料及婚丧嫁娶.车轮直径1.45米,轴轮多用桦木做成.蒙古族服饰大体分为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4个主要部分.首饰十分讲究,逢年过节、探亲访友、喜庆宴会时穿着用珍珠、玛瑙、宝石、金银装饰的首饰,平时牧区女子多用红、绿等长绸带把头缠上.男女冬季多戴尖顶大耳的羊皮帽,夏日多戴前进帽.蒙古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喜穿长袍.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不分岔,领子较高,钮扣在右侧.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男子喜欢蓝色、棕色;女子喜欢红色、绿色、紫色.夏季穿颜色较浅的单夹袍;冬季老羊皮做的深色袍子.腰带是穿蒙古袍时所必备的,通常用面料绸缎做成.靴子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由厚布或帆布制成,柔软轻便;皮靴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便于防寒防水.牧民四季离不开蒙古靴.蒙古族在饮食方面,牧民以牛羊肉和奶酪为主食,城乡居民以米面为主食.面食喜欢做成包子、饺子、蒙古面饼等.一般每日三餐,早餐为奶茶、馍馍和酥油,午餐一般,晚餐多吃肉.喜欢饮用砖茶沏泡的浓茶,喜欢喝烈性酒.蒙古族的婚姻习俗为:一夫一妻,同一血缘男女不能成婚.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做主,通常由男家派媒人带哈达、美酒等到女家说媒,如女方同意,即可订婚.结婚时,由喇嘛选定良辰吉日.结婚那天,男家在所住蒙古包附另设一新包.清晨,拳郎媒人、伴郎陪同下,跨上骏马前去迎亲.来到女家,女方仍不开门,女方的蒙古包闭门里唱民歌发问,伴郎要用民歌对答如流,伴娘才请男方入门.新郎进门先向佛像叩头,再向新娘的父母献哈达、烧酒等礼品,向亲友呈箅烟壶问安.然后,新娘在送亲的祝酒歌声乘马围蒙古包绕行3圈,向父母姐妹告别,在女家亲友陪送下到新郎家.迎亲路上,男女双方要互相追逐嬉戏,抢先到家.迎亲到家,先在蒙古包外环绕3圈,下马后拿着马鞭,双双通过两堆旺火,表示对爱坚贞不渝,也表示对新人消灾避邪、兴旺发达的祝愿.进入包内,新郎、新娘向佛像和新郎父母跪拜,接着新娘同新友一一相见,互献哈达、赠品或交换鼻烟壶.礼毕后,紧接着举行宴会款待新友.蒙古族葬礼极为简单,一般不设灵堂,没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给亲友通讣闻.旧时一般请喇嘛念经.葬式大体有野葬——又称天葬,即人死后,用白布裹身,放在荒野里,任狐狼鹰犬鸟兽啄食.野葬后,子孙在49天或百日内不剃发、不饮洒、不作乐,遇宾客不寒暄,以示哀悼;火葬——给死者全身缠上白布,涂上黄油,请喇嘛念经超度,然后将尸体投入烈火焚烧.焚烧后,往往拣拾骨灰,和以麦粉,制成人形,存于喇嘛庙的宝塔,或送五台山的灵域,以示成佛,土葬——亦称棺葬,多是农区的葬法,牧区王公贵族也用此法埋葬.蒙古人也信奉藏传佛教.蒙古牧区以肉食为主,主要是牛羊肉,也吃猪肉、鹿肉和羊肉等.自食和招待客人常用手扒肉(一种不加盐和其他佐料,原汁煮熟的肉);招待贵客用整羊席,其中请客人吃羊和羊尾巴是最隆重的招待.饮料是用马、牛、羊奶做成的奶茶,还有泡子酒(用小米酿成)和奶子酒等.农业区以粮食为主,主要以面食类的馍、面条、饺子、炒面等为食物.炒米是他们喜爱的食品,拌上酸奶和白糖,吃起来非常清香爽口.(四)禁忌1、路过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以前要将马鞭子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是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时也要走原来的路线.2、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待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3、主人要躬身端出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4、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5、蒙古包里有了病人,在包前左侧缚有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表明主任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6、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猪肉,也不爱吃青菜和糖、醋、过辣及带汤汁的菜肴.第二节 回族一、回族概况回族共有860余万人,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不仅人口多,而且分布广.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几乎都散居着回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其他分布较多的是甘肃、河南、河北、青海、山东、云南、安徽、辽宁、新疆,从而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古代中亚细亚人久居中国,在与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长期相处过程中,经过融合、发展而形成了回族.回族语言逐渐习惯于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深受阿拉伯、波斯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吸收汉族文化是回族文化的特色,但在共同心态、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回族仍表现自己的特色.二、回族礼俗(一)礼仪 回族人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穆斯林(伊斯兰教教徒)的日常生活做了种种规定,伊斯兰教的教规和民族习俗已经融合,不论是否信教,其礼节礼仪都明显地表现出伊斯兰的特点.有念经、礼拜、封斋等仪式,还要缴纳“天课”(宗教税).在礼俗方面,有尊敬长者;禁止用食物开玩笑;不用禁忌的东西做比喻;禁止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外出必须戴帽,不能露顶等等.最普通遵守的礼仪规范是(1)尊敬长者;(2)讲究卫生,室内洁净,饭前便后要洗手;(3)阿訇是清真寺主持教务的人,极受穆斯林及回族人的尊敬.当他们在祈祷时,千万不要打扰他们.(二)节庆 中国回族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撒拉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保安等民族一样,均信仰伊斯兰教,其节日都与伊斯兰教有关.1、开斋节.伊斯兰教规定,教历九月一日至十月一日为斋月.在斋月里,人们只能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食,整个白天不得吃饭、喝水,称守斋.此外,还要清心寡欲.斋期满之日,即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为开斋节.这天,所有虔诚的穆斯林要沐浴更衣,身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做礼拜,走亲访友,互相祝贺,互相馈赠礼品.2、古尔邦节.俗称“献牲节”、“忠孝节”,是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共同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十二月上旬,教徒需履行宗教功课,在最后一天(十二月十日)宰杀牛羊共餐庆贺. 在中国,每逢节日,穆斯林除参加沐浴会礼、前往清真寺听教长宣喻教义外,人人身着盛装,走亲访友,互相祝贺、馈赠礼物.3、圣纪节.圣纪节也称“圣忌节”、“冒路德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相传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都是在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广大穆斯林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对穆罕默德创教的功绩,在他诞辰和逝世的这一天举行集会,以后便逐渐演变成为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节日活动多由清真寺主持.届时,穆斯林们穿戴整齐,到清真寺沐浴、更衣、礼拜.节日主要内容有颂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历史等.有的地方还宰牛杀羊,举行会餐活动.(三)习俗 回族人民非常讲究卫生,饭前饭后都要洗手.回族的主食为蒸馍、包子、饺子、馄饨、汤面、牛羊肉泡馍和油炸食品等;副食中的肉类为牛肉、羊肉、鸡鸭和有鳞的鱼类;蔬菜大部分都爱食用.回民喜欢喝茶.华北地区回民喜欢喝茉莉花茶,西北地区回民喜欢喝砖茶,西南地区回民以饮用红茶和花茶为主,东南地区回民多饮清茶.饮酒则一般不是他们的嗜好.在习俗方面,回民受汉民族文化强烈影响,衣着已与汉族相近,但仍保留自己的特色.妇女头戴圆口帽,搭盖头,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掩盖起来.盖头有少女、媳妇、老妇之分:少女戴绿色的,媳妇戴黑色的,老妇戴白色的.服装为右大襟短上衣,着长裤.年轻人喜欢在前襟,胸前绣花,在衣服上镶色、滚边.男人头戴白色或黑色无沿小帽,又称“礼拜帽”,上着对襟短上衣,穿白长裤、白袜子,喜欢在白衬衣外套坎肩.回族男子很注意胡须的修饰.回民对肉食的选择比较严格,只吃反刍类畜肉如牛、羊、驼肉和食谷类的鸡、鸭、鹅肉及带鳞的鱼类,不食用自死的禽畜和畜血.回民喜食各种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小吃,如味美汁浓的清汤羊肉、羊羔肉、牛羊肉夹馍、羊杂碎汤、酿皮、白水鸡、切糕等,爱吃各种油煎食品,最常见的有油香和馓子.馓子条细心空,焦脆香酢,入口即碎.回民家里盖碗茶很有特色,种类有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及“八宝茶”.“八宝茶”里面放有花生、柿饼、红枣、核桃仁、芝麻等脯佐料,揭开碗盖,香气四溢.回族人举行婚礼前两三天,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去蒸馍、羊肉,叫“催妆礼”.结婚那天,男方要去接新娘,新娘全家人送亲.新娘被送到男方家门时,新郎要围着喜车转一圈,然后将新娘及全家人迎进大门.从大门到新房门,新娘要由新娘的哥哥或舅舅抱着走进新房.两家客人互道过“色拉日”后,举行念“尼卡哈”仪式.仪式结束后,新娘、新郎进入洞房,新郎揭去新娘红盖头,互相交换礼物,并要用喜糖、核桃、喜枣撒向前来贺喜的客人,称“撒喜”.晚饭后,客人开始闹洞房由一人当即司仪,出点子,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3天后,新郎陪着新娘“回门”(回娘家).丧葬习俗方面,回族实行土葬.出葬前,要洗净全身,叫“着水”然后用写有经文的大小两块白布(叫“开凡”,女性多用一块)裹身,口、耳、鼻、眼、额头、手脚处要放冰块、麝香.然后移入“塔布匣子“(清真寺内专送亡人的公用木匣),由亲人抬到清真寺,再由阿訇率领送葬者举行“站礼”仪式.仪式毕即抬往墓地.坟坑深两米,直坑两壁再挖一个偏洞(热合提),上圆下方,高约1米.将亡人头北脚南,面向西放入洞后,用砖封住洞口(热合提门),然后填平深坑,地面堆成鱼脊形坟堆.入葬时,阿訇诵经,葬后3天、7天(头七)、月斋(1个月)、“四十”、“百日”、“周年”一般在家请阿訇诵经.主麻日、开斋节、古尔邦节,亲人要到坟上悼念亡人.(四)禁忌 1、回族人忌吃猪、驴、狗肉以及凶猛禽兽的肉和无鳞鱼类.2、谈话时忌讳“猪”字或同音字.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也都不养猪,禁止与猪肉有关的食品上桌.3、忌讳将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成员与其他民族成员混坐于餐桌前,端菜时不宜从其旁边走过.4、回族人外出戴帽子,忌露顶 5、忌别人在背后议论其民族风俗.6、可食用的畜禽,不能随随便便拿来即食,必须经过阿訇宰杀,然后方可进食.反之,就是对真主的不恭,要受到严厉的惩罚.7、回族人在家宴客,还忌主人陪客,通常请族中男性长者或亲朋好友作陪.这些禁忌在其他穆斯林民族的家庭中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8、严格禁止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忌讳的东西作比喻,如不能说某东西像血一样红.9、禁止在背后诽谤别人或议论他人短处.10、反对赌博、游手好闲等.11、忌用左手递送物品.第三节 维吾尔族一、 维吾尔族概况“维吾尔”是民族自称,系团结和联合的意思.史书上曾有“袁纥”“回鹘”“畏兀儿”等不同称谓.这个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语言系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用阿拉伯字母的拼音文字,共和国成立后创制了拉丁化新文字,现在新旧文字都在使用.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从11世纪起,维吾尔族就有不少书面文学巨著流传下来,如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穆罕默德·喀什葛尔的《突厥语词典》等都是不朽之作;流传广泛的阿凡提的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代表;维吾尔族民族乐器有弹拨、吹奏、打击乐等20种之多;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赛乃姆”是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正在发掘整理的“十二木卡姆”则是民族音乐的不朽之作.二、 维吾尔族概况(一)节庆 1、肉孜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是维吾尔族的盛大节日.每逢节日,不分男女老少都尽情地跳起“赛乃姆”(一种群众性的集体舞).家家都吃着香甜的“普鲁”,男女老幼都喜欢戴四楞小花帽,这是维吾尔族特有的标志之一.2、“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传统的年节,于每年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顾名思义,是具有宰牲献祭特色的节日.“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为“尔德·古尔邦”.也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即“节日”,“古尔邦”含有“牺牲”、“献身”之意.传说古代阿拉伯人的始祖易卜拉欣,受伊斯兰教真主安拉的启示,要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勒以表示对安拉的虔诚.当易卜拉欣尊命执行而举起刀的一瞬间,安拉派特使牵着一只羊匆匆赶到,命令以宰羊代替献子.从此,就在阿拉伯民族中形成了每年宰牲献祭的习俗.伊斯兰教产生后,以先知易卜拉欣为圣祖,并把伊斯兰教历、太阳年十二月十日定为“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重大的节日.节前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忙于宰杀牛羊,精制糕点.节日这天,穆斯林门便沐浴礼拜.凡经济条件许可的穆斯林都要宰牲,接待宾客,馈赠亲友.这些穆斯林在清真寺里集中,彼此握手、拥抱,互相祝福;然后由教长带领,边诵赞词边步入寺内大殿,举行节日会礼,观看宰牲仪式,听阿訇朗诵《古兰经》.有的成群结队,到亲友家中拜访,主人按照传统的礼节,摆出丰盛的筵席,大家同食羊肉、油食糕点和瓜果等,亲密畅谈.盛装的青年男女尽情地在庭院、广场上载歌载舞,从白天直到深夜,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之中.(二)礼节 维吾尔族人很讲礼貌,对长者很尊敬,走路、说话、就座、就餐等,都先礼让长者.维吾尔族人在与亲朋好友见面时,必须握手问候,互道“撒拉木”,意思是“你好”或“你们好”.城市中有一定身份者和知识分子多用右手扶胸,躬身后退一步说:“亚克西姆赛斯”.汉族人与维吾尔族人相见时,只要握手即可.维吾尔族人总是请客人坐在靠大墙的一边,以表示尊敬.吃饭时,客人应跪坐,一表示对主人的尊敬.主人一般请客人动手先吃,出于礼貌,客人应回让主人.维吾尔族人热情好客,有时喜欢送一些吃食给服务员.如果服务员坚决拒绝,他们会不高兴,因此婉言拒绝不行时,要用双手接受,忌用单手接东西.1、维吾尔族人十分重视礼貌,在路上遇到尊长或朋友,或平时待人接物时,习惯将右手按在胸部中央,然后把身体向前倾30度,并连声道“您好”.2、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常用手摸脸做“都瓦”(一种祝福的 宗教仪式),有时握手后也做“都瓦”.3、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自觉地跑来欢迎,然后女主人用盘子把茶水端上来.人们端茶和接受物品都用双手,以示尊敬.4、讲究卫生,常喜欢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到维吾尔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都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3次.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要更换.当第一次给茶杯时,须当着本人面,将茶杯消毒后才便用.四、习俗:在习俗方面,维吾尔族人居住的房屋是方形的,开天窗,屋顶平坦,可凉晒瓜果和粮食.室内砌实心土炕,高约0.3米,供起居坐卧.墙上开壁龛,内置食物和用具,有的壁龛还精心构成各种几何图案,以石膏作装饰.喜欢在墙上挂壁毯.冬季以火墙取暖,靠墙一边是待客的上座.住房多成院落,方形,大门忌朝西开.庭院十分洁净,多栽花木、葡萄、葫芦及果树.服饰方面一般都穿棉布衣.男子穿长袍,称为“袷袢”,右衽斜领,无钮扣,用腰带式长方巾扎腰.城市妇女多穿西式短上衣和裙子,农 女多穿宽袖连衣裙,外套团体色对襟背心.不论男女老少,都喜爱戴四楞小花帽,称为“尕巴”.妇女多喜欢耳环、手镯、项链等装饰品,喜欢眉染指甲.画眉毛多把左右两条连成一线.少女以长发为美,将头发梳成十几条长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头上别一新月形梳子作装饰.也有把双辫盘成发髻的.在饮食方面,面粉、玉米和大米现已成为维吾尔族人民的日常主食.他们喜欢喝奶茶、吃馕,喜食拉面和包子.最具民族风味的食品是烤羊肉串和“抓饭”.“抓饭”以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和大米做成,是节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除了烤馕和奶茶外,包子、抓饭、点心都离不开果肉、果仁.据说,维吾尔族人每年食用的干鲜瓜果平均达到50公斤—100公斤.按维吾尔族人的婚俗,男女相爱,先举行订婚礼,再举办结婚典礼.订婚礼比较简单,结婚典礼则十分隆重、热闹.结婚典礼中,先在女方家中举行“迎娶仪式”,由神态庄严的主婚人大声询问男女双方愿不愿意娶(嫁)对方,得到肯定答复后,主婚人则将两小块馕在碗里醮点盐水,分别赠与二人.新郎、新娘双手接过礼品,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同甘共苦、白头偕老.在男方家最热闹的要数“揭盖头仪式“.仪式于晚完宴后在新房里进行,此时年长的客人多已离去,新房内挤满嘻嘻哈哈的姑娘和小伙子,以新婚夫妇为中心,告别是针对新娘,不停地逗笑、嬉戏,直到有人突然将新娘盖头的轻纱揭去.尔后,人们伴着轻快的舞曲翩翩起舞,以示祝福.新娘、新郎也在众人邀请下跳起热情奔放的维吾尔族双人舞.人们欢歌漫舞,直至更深夜阑方尽兴而归.在丧葬习俗方面,维吾尔族实行土葬,不用棺材.人死后用白布裹尸,用移尸木匣抬到挖好的墓地入葬.人死后的7天、40天和1周年都要举行悼念活动和散“乃孜尔”(请人吃饭、念经的活动).维吾尔族人对墓地(麻扎)十分重视,不许从墓地上取土,不许在墓地内拉土做肥料,更不许牲畜在墓地内乱跑.维吾尔族的主食有馕(用玉米饭或在粉制成的圆形烤饼,有时还要加上肉、蛋和奶油),节日待客常用帕罗(用羊肉、清油、胡萝卜、葡萄干、葱和大米做成的食品,即手抓饭),还有包子、馄饨、面条和玉米粥等.副食有羊、牛、鸡肉以及各种蔬菜.炒菜必须加肉,做素菜者极少,有“无肉不算菜”的习惯.一般地说,每日三餐早吃馕、喝奶茶;午餐食各类主食,并以副食助餐;晚餐和早餐相似,有时也吃副食.饭前饭后必须洗手;吃抓饭时,预先还要剪指甲.饮料方面一般喜欢各种奶类和奶茶(砖茶熬开后加牛奶)或清茶,还爱喝葡萄酒,且酒量颇大.(三)禁忌(1)禁区食猪、驴、狗、骡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吃.(2)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能随便到锅灶前,不要剩食物在碗中.饭毕有长者领做“都瓦”时,忌东张西望或立起.(3)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达脚面,最忌户外着短裤.(4)屋内就座时应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5)忌睡觉时头东脚西,故在安排客房、安放卧具与枕头时宜特别注意.维吾尔族人睡觉忌头东脚西,忌别人随意挪动和翻看他们的东西,忌当面模仿和取笑他们独特的习俗和衣饰.同维吾尔族 人在室内交谈,禁忌叶痰、擤鼻涕、打哈欠,尤其是忌伟放屁.否则,便认为是对人的极大不敬.接拿维吾尔族人送的东西时,要有双手,忌用单手,尤其是忌左手接拿.在维吾尔族人家做客,进餐时,忌讳随便拨弄盘中的食物,不要随意靠近锅灶.如果吃抓饭,食前要洗手.一般是洗三下后,用手帕揩干,禁止不擦手,否则,是对主人的不敬.与他人共吃一盘食物时,忌讳将掉落的食物再放入盘内.第四节 藏
网上有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