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宇宙爆炸理论的简介或者其他知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11:25:33
求:宇宙爆炸理论的简介或者其他知识
求:宇宙爆炸理论的简介或者其他知识
求:宇宙爆炸理论的简介或者其他知识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致热的奇点膨胀到现在的状态的.大爆炸理论(Big Bang)是宇宙物理学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是在大约140亿年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状态演变而来的.本理论产生于观测到的哈勃定律下星系远离的速度,同时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弗里德曼模型,宇宙空间可能膨胀.延伸(数学上同插值相反)到过去,这些观测结果显示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状态膨胀而来.在这个起始状态中,宇宙的物质和能量的温度和密度极高.至于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广义相对论认为有一个引力奇点,但物理学家对此意见并不统一.
大爆炸一词在狭义上是指宇宙形成最初一段时间所经历的剧烈变化,这段时间通过计算大概在距今137亿(1.37 × 1010)年前;但在广义上指当今流行的揭示宇宙起源和膨胀的理论.这一理论的直接推论是我们今天所处的宇宙同昨天或者明天的宇宙不同.根据这一理论,乔治·盖莫夫在1948年预测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1960年代,这一辐射被探测到,有力地支持了大爆炸理论,从而否定了另一个比较流行的稳恒态宇宙理论.
发展历史
大爆炸理论是通过实验观测和理论推导发展的,在实验观测方面,1910年代,维斯特·斯里弗尔(Vesto Slipher)和卡尔·韦海姆·怀兹(Carl Wilhelm Wirtz)证实了大多数旋涡星云正在远离地球,不过他们并没有因此联想到这对宇宙学意味着什么,也不认为发现的星云其实是银河系外的其他星系.同时在理论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成功建立并推出没有稳定态宇宙.通过度量张量描述的宇宙不是膨胀就是收缩,爱因斯坦认为他自己解错了,并加入了一个宇宙学常数来进行改正.第一个不使用宇宙学常数,而真正认真将广义相对论运用到宇宙学中的是亚历山大·弗里德曼,他的方程所描述的宇宙称为Friedmann-Lemaître-Robertson-Walker宇宙,其一直在不断地膨胀,那么可以合理地设想,它在过去应该比现在小.如果能把宇宙史这部影片倒过来放,我们应该会发现,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个时候,所有的星辰都是聚合在一起的,宇宙最初是一个致密的物质核.1927年,比利时天主教牧师勒梅特独立推导出Friedmann-Lemaître-Robertson-Walker方程,并在螺旋星云后退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宇宙是从一个“初级原子”“爆炸”而来的—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大爆炸.
1929年,爱德文·哈勃为勒梅特的理论提供了实验条件.哈勃证明这些旋涡星云其实是星系,并通过观测仙王座δ的星体测算出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他发现,星系远离地球的速度同它们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刚好成正比,这就是所谓哈勃定律.根据宇宙学的原理,当观测足够大的空间时,没有特殊方向和特殊点,因此哈勃定律说明宇宙在膨胀.这一观点存在两种互相对立的可能性:一种是由勒梅特提出,盖莫夫支持和完善的大爆炸理论;另一种则是霍伊尔的稳恒态宇宙模型.在稳恒态宇宙模型里,新物质在星系远离留下的空间中不断产生,从而宇宙基本不变化.其实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出于讽刺勒梅特的大爆炸理论的,最开始是在1949年通过BBC广播节目形式传播的,论文《物质的特性》(The Nature of Things)发表于1950年.
之后的许多年,这两种理论并立,但观测事实开始支持一个演变子热密状态的宇宙.1965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使人们认为大爆炸理论是宇宙起源和演变最好的理论.1970年以前,很多宇宙学家认为宇宙可能在膨胀以前先收缩,这样可以避免从弗里德曼模型推出一个无限致密的“荒谬”的奇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Richard Tolman的脉动宇宙模型(oscillating universe).1960年代末,史蒂芬·霍金等人证明这个假设行不通,因为奇异点是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直接和重要推论.之后大多数宇宙物理学家开始接受广义相对论所描述的宇宙在时间上是有限的.但是,由于对于量子引力规律缺乏认识,现在还不能断定这个奇异点到底是真正集合意义上的无限小点,还是物理收缩过程可以无限进行下去,从而间接达到宇宙在时间上无限.
现在宇宙物理学的几乎所有研究都与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关,或者是它的延伸,或者是进一步解释,例如大爆炸理论下星系如何产生,大爆炸时发生的物理过程,以及用大爆炸理论解释新观测结果等.90年代后期和二十一世纪初,由于望远镜技术的发展和人造探测器收集到大量数据,大爆炸理论又有了新的巨大突破.大爆炸时期宇宙的情况和数据可以计算得更加精确,并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宇宙的膨胀在加速.参阅暗能量.
理论
大爆炸理论测算出宇宙的年龄是137±2亿年,这一计算是通过对Ia型超新星的观测,对宇宙背景辐射强度的测量,以及对星系相关函数的测量得出的.这三个独立测算所得到的结果一致,从而被认为是所谓更详细描述宇宙中星系性质的Lambda-CDM model的有力证据.早期的宇宙充满了同源同性的物质,其温度压强能量都极高.随着膨胀和冷却,宇宙物质经历了相变,这种相变与蒸气冷却时的凝结过程和水的凝固过程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发生在更基本的粒子层面上.
影响
最初的1秒钟是宇宙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在此时刻以后,宇宙的温度已降到一定程度,能用我们现有的物理知识来描述,从而获得一幅大致准确的宇宙鸟瞰图.而在1秒钟之前,致密、高热的宇宙是一堆人类尚无力了解其行为的粒子,现有的物理规律不足以描述其行为.这是黑箱式的1秒钟.
在1秒钟之前,宇宙中应该存在着等量的质子和中子,因为弱相互作用会使质子与中子相互转化,维持其数目的平衡.但到了1秒钟时,膨胀速度变得太大了,弱相互作用不能再维持质子与中子数的平衡.由于中子比质子稍重一些,质子转变为中子需要消耗较多能量,比中子转变为质子困难一些.然后,弱相互作用停止,中子和质子不再大量互相转换,留下的中子与质子相对数目有一个确定的比值--大概是1比6.
在最初1秒过后、3分钟之内,中子和质子进行剧烈的聚合反应,形成氘核、氦核和锂核,主要是形成氦核.这个过程用完了所有的中子,余下的质子就成了氢原子核.3分钟过后,宇宙的温度降到10亿度以下,物质密度也迅速下降,这类核反应遂告中止.计算表明,最初三分钟里大约有22-24%的物质形成的氦4,剩下的物质几乎全部保持氢的形式,仅有十万分之几成为氦3和氘,还有百亿分之几成为锂.
因此,大爆炸模型预言宇宙中应有22-24%的物质为氦,余大绝大部分为氢.最初三分钟里形成的氢和氦,构成了宇宙中99%以上的物质.形成行星和生命的丰富多彩的重元素,只占宇宙总质量的不到1%,它们大部分是在大爆炸之后很久于恒星的内部形成的.
对宇宙各处的氦、氘及其它元素等的观测,极好地证实了上述丰度值的普适性.简单的大爆炸模型与严格的天文观测间形成了美妙的一致.这一预言是大爆炸图景最大的成功. 至百万年前后,温度降至107~6K范围,宇宙间弥漫着由轻元素原子核和电子、质子等组成的等离子体.2.5亿年后温度降至103K时,辐射减弱,中性原子形成,等离子体复合成为正常气体.至10亿年前后星系开始形成,50亿年前后开始出现首批恒星,太阳系的形成则在100亿年前后.
随着时间的前进,在几乎是均匀分布的物质空间中,密度稍微大一点儿的区域通过引力作用吸引附近的物质,从而变得密度更大,并形成今天的气体云、恒星、星系和其他天文学观测到的结构.具体过程决定于宇宙物质的形式和数量,其中形式可能有三种:冷暗物质、热暗物质和重子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