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唐诗的400字作文,急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19:25:05
有关于唐诗的400字作文,急求!
有关于唐诗的400字作文,急求!
有关于唐诗的400字作文,急求!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短短二十八个字,却成就了千古名篇!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作者在下笔之前灵魂已有着深深的触动,换一种说法,即苏子之生命与整个大自然之生命不期而遇.
东栏一株梨花仅仅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小个体,苏子望梨花而有感,也仅仅是一刹的触动;但这两者又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和表层的、肤浅的一时感觉.“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纷飞”让人们看到的是一幅春已深的景象,“花满城”更是一语道出整个大自然的消息.
春深意味着春去,极盛意味着衰败,因此,传统文人对春有着深深的眷恋和嗟叹.惜春之吟多矣,不乏佳作,自然也不乏劣作.苏子惜春,以“人生”与“春深”碰撞,有着深深的生命之体悟——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
问题是:作者对于生命为什么有这样的体悟,这种体悟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苏轼诗文的评论者好以“贬谪”(或“外放”),即“官场失意,仕途多舛”来诠释苏轼诗文中流露的伤感、惆怅.苏轼于“乌台诗案”发生前的外放是否有官场失意之感?笔者认为:回答是肯定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句,该句引用汉文帝派冯唐持节到云中重新起用魏尚为云中郡守这个典故寄寓自己希望早日再次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换成大白话,即“朝廷什么时候派使者来宣布对我的再次重用呢?”,在苏轼身上,官场的失意之感由此可见一斑.《东栏梨花》一诗创作于苏轼外放徐州期间,正值他离任密州不久,而此时他已年逾不惑,自称“老夫”,自然对自己的仕途、人生有着隐隐的担忧,从而感叹时不我待,人生其短.
而实际上,仅仅以“官场失意,仕途多舛”来诠释苏轼的感伤、惆怅,乃至诠释他对生命的体悟,那是很危险的,很偏狭、浅薄的——它容易让人误以为苏轼是个一心慕求高位的“禄蠹”.宋神宗朝三位文坛奇才——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于官位不太用心,于功业特别在意”.王安石早年于地方任上政绩颇丰,名声大震,却多次拒绝上级提拔;司马光于王安石为相期间自请外放,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编撰《资治通鉴》上;苏轼和司马光一样强烈反对新法,最终也自请外放,先后到过杭、密、徐、湖等州任职.苏轼在地方任上每到一处都造福一方,不见得有非到中央任职才能实现其抱负的想法.他在杭州兴修水利;在密州捕煌抗旱,缉拿群盗;在徐州抗洪救灾并未有屈才之怨,消极之举.可见,苏轼为官志在功业,不在职位.
年逾不惑,而功业未成,自有来自生命价值方面的隐忧,而最直接、最容易挑拨那根生命价值之弦的便是“时光”.
苏子目睹东栏一株梨花,为《东栏梨花》诗一首,该诗却有那么大的感染力、震撼力,实在是因为苏子以生命写诗,一刹那的触动以整个人生为依托;而梨花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体,她以整个春天、整个大自然为背景,是整个大背景的显现.
苏子目睹东栏一株梨花,猝然与他的生命相遇
向往古人,向往古诗词中清静自在的女子.初夏季节,远处总会传来时高时低的鸟鸣声,在这热风冷雨的无赖光阴中乱人心肠.三炷沉香已沓,瑶琴置于案几.女子青丝低挽,斜卧在榻,衣袂半拖.一手扶头,一手随意垂下,细看她“……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书卷半掩着,似睡非睡.堂前一株白蕊海棠,轻风起处,潮湿的香气,微微一荡,扑面而来.女子轻蹙眉头“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眼前的好风贴水,好树缀锦,堂前花香,更勾起女子的情思低吟.
感伤愁怨历来是中国古诗词的主调,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无不有着美丽彻骨的感伤.“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均的《望江南》,是我比较喜爱的一首小词,那种闺思难了,那种伊人盼归,从一个“望”字,到“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到失望,末了,幽幽的生出的这一句“斜晖脉脉水悠悠”怎能不令人柔肠寸断,百转千回?
常常的,一杯清茶,手捧书卷,便会不知不觉地浸入古诗词,似于古人同行.你看那秋凉之夜,月圆之时,她“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掩不住心中淡淡的遗憾.然而,一旦“雁字回时”,心中的人来了书信,便觉“月满西楼”月圆人团圆了.当然,纵使短暂的团圆,终究“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闲愁,淡如轻烟;这情思,缠绵俳侧,更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再看她,”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随性随情的快乐,“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无奈轻叹.李清照的词,读罢,总能令人回味无穷,仿佛已经感受到在那样一个红莲、玉簟、兰舟的秋夜,思念之人的无可奈何,情何以堪……
李清照之词的婉约清丽,更多的表现在前期的哀伤清愁中,常令少女时期的我,无端的感伤惆怅.比如这首有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叠七字,此伤,此悲,无人能及.更有那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每逢秋雨梧桐叶落时,便会想起.虽然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却也总爱念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诗词中对我影响深刻的感伤文人,另还有秦少游和李后主两位.秦观将诗词中的那种无峰无由、无端无绪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满庭芳》中“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一个“抹微云”,一个“连衰草”,令人拍案叫绝.这句“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有名家评论:“虽不识字,亦知是天生好言语”.而此词的最后一句“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与李后主“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种互相印证的感伤,让人觉得感伤即是一种倾诉又是一种寄托.李后主丢失了江山,秦少游丢失了爱人,这种人间最根本的丢失使今生今生变成了他们的伤心之地,也就有了这种彻骨绝笔的描绘.而秦观的“两情若是长久,又岂在朝朝暮暮”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被后人传唱咏颂至今.
记得那年张家界之行,置身于奇山秀石的仙境之地,人也愈发的豪情浪漫,诗情大发.金鞭溪水温婉如玉,清冽透彻.让我想起张志和《渔歌子》中的一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多想重温夜游山脚的时光“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开怀的双溪漂流,如在眼前.那时的心情,惟有苏东坡诗词的豪放才能比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今想来,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泊从容的生活态度,依旧包含我们所追求的人生哲学.有了“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超越宠辱得失,才能坦然自若,才会感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境界.
此时,窗外的风,吹来一丝的清凉.今夜,星稀月淡,不知觉地在唐诗宋词中倘佯了许久,在古文人的感伤情怀中嘘唏慨叹,竟没觉得时间的流逝.真正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我读唐诗宋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诗让我读到了苏东坡的粗犷豪迈;“多情自古伤别离,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诗让我读到了柳永的多情怅惘;“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诗让我读到了李易安的慵惓情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首诗又让我读到了杜牧兴趣盎然、优雅恬淡的心境.
古人有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怎样的环境里,造就的是怎样的一个人.对于诗词歌赋,从儿时起就觉得这里面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每读完然后自我评析,便因氤氲其中而感到由衷的陶醉,似乎是神魂颠倒,伴随着“为伊消得人憔悴”,觉得“衣带渐宽终不悔”.
然而,读诗,读词,不仅是享受灵魂的洗礼,更是对人格的历炼.
在诗词中,我读到了易安的黄花.
易安的黄花,是外美如花,内秀如竹.生得聪颖,灵逸却因生不逢时而收敛了光芒.易安自小聪明绝顶,虽然年龄小,但胆识丝毫不逊色于其他人.只可惜命运是残酷的,易安虽找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侣,然而没有白头携老,丈夫不幸中年病故.独守空房的易安,发出了怎样的唏嘘!然而,在第二位丈夫道貌岸然的行为下,易安再一次陷入不幸.面对丈夫贪婪、懦弱,虚伪而又毫无风骨,她又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痛斥!但是,一把黄花撒在瘦骨嶙峋的庭院,“应是绿肥红瘦”.
在诗词中,我读到了太白的花间.
怎样的壮志凌云?怎样的才华横溢?怎样的灵思?只是面对无能的君主,他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抱负兑为现实.于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代替了豪气,“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抒了胸臆.做个随心所欲的侠士不好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啊,这又是怎样的洒脱!
在读诗中寻觅,在赏词中畅游.如果梦想可以成真,我愿在诗词的指引下幻化顾蝶,不惜一切代价.如蝶般,飘然莅临于吾心,翩翩却不失秀姿;如诗般,生逸灵动却唯美绝妙.
我读诗读词,更爱读诗人如竹的风格! (⊙o⊙)嗯,够多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