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谢谢lx回答~但我要的是数学~题目很清楚啊! 各位能多给点吗? 别一课一课的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04:31:43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谢谢lx回答~但我要的是数学~题目很清楚啊!各位能多给点吗?别一课一课的啊!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谢谢lx回答~但我要的是数学~题目很清楚啊!各位能多给点吗?别一课一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谢谢lx回答~但我要的是数学~题目很清楚啊! 各位能多给点吗? 别一课一课的啊!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谢谢lx回答~但我要的是数学~题目很清楚啊! 各位能多给点吗? 别一课一课的啊!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谢谢lx回答~但我要的是数学~题目很清楚啊! 各位能多给点吗? 别一课一课的啊!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巩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个例子).
(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好可爱哦,呵呵,你把题目发给我,我给你解答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全部展开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1).填空。 ’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 )千克,5000千克=( )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
(1)填出适合的单位。 ·
一筐苹果重25( )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只大象重6( )
一辆货车载重4( ) 一支粉笔重5( )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 2吨
8吨 6千克
2000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 6吨+50千克
72吨-23吨 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全课小结

收起

《爱迪生》说课设计之一
一、说教材及学情
《爱迪生》一文安排在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组,这篇课文讲述了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不怕困难和危险,顽强地进行发明创造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承担着“弄懂自然段的意思”这一训练重点,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打下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同时,担负...

全部展开

《爱迪生》说课设计之一
一、说教材及学情
《爱迪生》一文安排在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组,这篇课文讲述了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不怕困难和危险,顽强地进行发明创造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承担着“弄懂自然段的意思”这一训练重点,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打下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同时,担负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的任务。”三年级学生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提出疑问;思维方式仍以直观、形象的非论证思维为主,但概念的逻辑思维在迅速发展;主动阅读、自主阅读的愿望强烈;心理特点表现为好奇,表现欲强,但注意力不够持久。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别确定为: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不懈努力”、“合适”、“终于”、“便宜”、“省吃俭用”、“钻研”、“顽强”等词语。
2、理解词句,读懂重点段的意思。
3、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运用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体会爱迪生顽强探索、不懈努力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根据大纲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习语文的规律,我把“理解词句,读懂重点段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体会爱迪生顽强探索、不懈努力的精神”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改造和重组的过程,学生是积极意义建构的主体。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应创设一个教与学开放的、民主的课堂,坚持创新学习的技术性原则和需要原则,在教法、学法上我准备采用:
1、自主合作学习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2、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形、声、光、色、景、情等多种优势,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打动心灵,陶冶情操。
3、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4、变序教学法。为学生构筑理解课文的最佳思维流程,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实行对学生心理因素、教学氛围的最佳调控。
5、导读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讨论,充分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读为本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迪生》是一篇看似无味,枯燥的文章,为了提高学生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三大环节:(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三)、回归整体,课外延伸。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两幅爱迪生孵鸡蛋的漫画,配以诙谐的旁白,激趣导入:谁能根据这两幅图编一个简短的故事?当学生快速思维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时,我因势利导揭示课题:“你知道吗?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它的主人公就是爱迪生。”
接着,我用“爱迪生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你知道他发明了些什么呢?”这个问题过渡,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电灯作为切入点,并用多媒体出示几幅美丽的夜景图,辅以深情的过渡语:“你看,多美的夜景啊!如果没有电灯,能有这美丽的夜景吗?大家想知道爱迪生是怎样通过不懈的努力发明电灯吗?下面我们就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的重点段——第五自然段。”
(这一环节,我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采用变序教学法,直奔课文重点段。)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