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要求:1、分析社会发展.2、体现与其他哲学的区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16:01:40
急需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要求:1、分析社会发展.2、体现与其他哲学的区别.急需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要求:1、分析社会发展.2、体现与其他哲学的区别.急需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

急需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要求:1、分析社会发展.2、体现与其他哲学的区别.
急需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要求:1、分析社会发展.2、体现与其他哲学的区别.

急需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要求:1、分析社会发展.2、体现与其他哲学的区别.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28 卷 第5 期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化
  张秀琴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北京100872)
  摘 要: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是经由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直至斯大林体系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与
  20、30 年代苏联哲学讨论密切相关的理论发展过程;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演化过程主要发生在30 年代以
  后, 以凯德洛夫和科普宁为代表的认识论派对突破斯大林体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全面了解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
  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该体系的利与弊, 并由此正确认识和发展、完善我国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体系.
  关键词: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板块说; 推广说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2359 (2001) 05—0001—05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我国学术界也称为
  “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斯大林教条体系”或“传统
  体系”等, 从这些提法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该体系
  的反思和试图冲破它的理论努力.这一切当然是建
  立在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到底指什么的理
  论思考基础上, 但同时, 也是更为根本的原因是: 我
  国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直接来源于苏联马克
  思主义哲学体系.这样, 我们对苏联哲学界关于马克
  思主义哲学体系问题的讨论作一梳理就具有十分重
  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了.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
  通常人们把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斯大林
  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原因是: 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构
  造的理论体系, 影响了一整个历史时期.实际上, 斯
  大林的思想并不是理论的“空中楼阁”, 而是直接来
  源于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思想.
  普列汉诺夫这位被列宁称为“从彻底的辩证唯
  物主义观点批判过修正主义者”“滥调”“的唯一马克
  思主义者”[ 1 ] (P31) , 以其《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
  (1895 年)“对辩证唯物主义做了极其完美的有价值
  的阐述”,“培养了整整一代俄国马克思主义
  者”[ 2 ] (P67) [ 3 ] (P308) , 他的思想无疑会对后来列宁和斯大
  林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普列汉诺夫是较早的正式使用辩证唯物主义这
  一科学术语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哲学家.
  他认为, 最新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真正科学
  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 因而是唯一彻底的和最先
  进的哲学体系.他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世
  界观⋯⋯既包括自然界, 也包括历史.无论在自然界
  或是历史方面, 这种世界观‘都是本质上辨证性的’.
  这个形容词不是说明唯物主义的特征, 而只是表明
  应用它去解释的那些领域之一.”[ 4 ] (P311) 普列汉诺夫
  在其他场合也用其它不同的说法来表达这个意思,
  说历史唯物主义不过是以“宇宙”为出发点的唯物辩
  证法在社会学方面的应用.为此, 他强调说“存在的
  收稿日期: 2001—06—25
  ·1·
  只是一个‘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体系, 在这个体
  系中既有政治经济学, 也有对历史唯物主义过程的
  科学解释, 还有别的许多东西”.[ 4 ] (P106) 这样,“辩证
  唯物主义”就几乎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代名
  词.他的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列宁.
  1909 年发表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
  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过程中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理论体系, 尤其是它的认识论体系, 列宁指出, 马克
  思主义哲学整体是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 其中“决
  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 不
  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 5 ] (P332—335).1913—1917 年, 列
  宁在其《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组成部分》、《卡尔
  - 马克思》中总结和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清楚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几个组成部
  分: 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以及阶级斗
  争.后来在《哲学笔记》中, 列宁提出了一些哲学体系
  的纲要, 其中《辩证法的要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体系的雏形.[ 6 ] (P276) 他第一次明确提出,“在《资
  本论》中, 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
  三个词: 它们是同一个东西] 都应用于一门的科
  学”.[ 6 ] (P290)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
  体系的基本原则——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
  识论是“同一个东西”.
  可见, 普列汉诺夫和列宁都强调了辩证法在整
  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意义; 都把历史唯
  物主义看成是辩证法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不同的是,
  前者更强调唯物主义方面, 而后者更强调辩证法方
  面.此外, 列宁更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
  并没有像普列汉诺夫那样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直
  接称为“辩证唯物主义体系”, 而是提出了建立马克
  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任务, 并为此作了大量的理论准
  备工作.这些都为斯大林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提供了条件.
  20 世纪30 年代, 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一书,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分为
  辩证法(概括为四个特征)、唯物主义(归纳为三个方
  面) 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
  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 三个部分, 并采
  用单调的叙述方法: 一律先叙述基本原理, 然后用具
  体的事例对原理加以说明.这本书, 原是作为《苏联
  共产党(布) 历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后
  来因加上上述书名, 以单行本的方式发行, 而立即被
  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顶峰”, 以后, 苏联大多数哲
  学教科书的编写都以此为蓝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也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代名词.
  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以此为标志正
  式形成.
  考察它形成的过程, 尤其是其理论来源——普
  列汉诺夫和列宁的思想, 不难发现:
  首先,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内容上划分为
  三大部分, 即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并
  不是斯大林的首创, 列宁在写作《马克思主义的三个
  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以及《卡尔- 马克思》等哲学
  专著时, 也明显地排列出了: 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次序, 后来的苏联哲学家基本上
  沿用了列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方法, 撰写
  了不少有分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和专著.斯
  大林写于1906 年的《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就
  已经包括三个部分:“辩证方法”、“唯物主义理论”、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从体系上与《辩证唯物主义
  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相似的.
  其次, 斯大林在分别论述辩证法的四个基本特
  征(联系、运动变化、发展和矛盾说) , 也是与列宁对
  辩证法的论述思想分不开的, 只是将列宁的“辩证法
  是核心”的思想片面地理解为“辩证法是方法”; 而将
  唯物主义概括为三个基本特征, 则直接来源于列宁
  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的前三章, 在这里, 列
  宁分别讲了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
  何为第一性, 物质的可认识性, 世界的本源.这三个
  问题恰恰是斯大林概括的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
  的全部内容, 所不同的只是次序的改变.
  再次, 在具体论述历史唯物主义时, 斯大林下了
  一个定义:“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
  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 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
  用与社会生活现象, 应用于社会, 应用于研究社会历
  史.”这种“推广说”也是斯大林后来遭到批判的热
  点, 但是, 我们必须知道, 这种推广说是来源于普列
  汉诺夫和列宁的应用说的.普列汉诺夫在《论一元论
  历史观之发展》和《唯物主义史论丛》等书中多次讲
  到应用说; 而列宁在1913 年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
  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 就明明白白写道:“马克思
  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 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
  主义哲学, 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人类
  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
  的最大成果.”[ 5 ] (P443) 对照斯大林和普列汉诺夫及列
  宁的论述, 可见他们之间无多大原则差异, 可见斯大
  林对两位前人的继承性.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是, 斯大林直接把马克思主
  义哲学体系由“辩证唯物主义”体系演变为“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 也是来源于普列汉诺
  夫和列宁.因为, 1906 年在写《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
  主义?》时, 斯大林还深受普列汉诺夫的影响, 认为:
  ·2·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哲学体系, ⋯⋯这个哲学体
  系叫做辩证唯物主义.”“为什么叫做辩证唯物主义
  呢? 因为它的方法是辨证的, 而理论是唯物
  的.”[ 7 ] (P274) (后面一句话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中的说法相同.) 又由于普列汉诺夫和列宁,
  尤其后者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完整性
  (如前所述) , 作为学生辈的斯大林当然就会继承前
  人的思想甚至论述的方法, 于是就提供了《辩证唯物
  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模式: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
  明确地分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
  分, 分成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几大块.在
  这样的“板块结构”中, 辩证法是方法, 唯物主义是理
  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
  的推广.
  综上所述, 斯大林提供的体系模式的最大特点
  是“推广说”和“板块说”, 而这些都是在不同程度上
  来源于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思想, 只不过, 其中有斯
  大林对他们的误读.
  实际上, 综观20、30 年代苏联哲学界, 由于机械
  论和德波林学派的两次论战, 几乎所有的哲学专著
  和教科书都是专题性的, 此时的辩证法、唯物论、历
  史唯物主义都是分块论述就不足为奇.从最早的布
  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1921 年)、希洛可夫《辩证
  唯物主义》(1931 年) , 到米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上册, 1932 年)、罗森塔尔《唯物辩证
  法》(1936 年) , 这一时期的苏联哲学家的确都是把
  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成独立的研究课
  题而著书立说.斯大林1938 年撰写的《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能不受这些专著的影响.后者
  只不过把各个组成部分综合在一起, 以完成列宁所
  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块整钢”的理论体系建构任
  务, 并揭示“一块整钢”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只
  是, 现在看起来, 这个任务完成得并不圆满, 甚至可
  以说问题颇多.
  二、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演化
  我们常以斯大林的体系模式代称苏联体系模
  式, 是为了说明它的影响之巨大和深刻.尔后, 几乎
  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都是按斯大林体系的
  标准来编排的, 而且这种状况并不因为斯大林的逝
  世和后期对他的批判而终止.但这正如苏联哲学家
  叶夫格拉弗夫在他的《苏联哲学史》中所说,“不能
  说”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实
  际上, 在这期间和以后都有许多哲学家, 极具勇气地
  指出了斯大林体系的不足和缺陷, 并试图从不同的
  方面去建构新的他们认为更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体系, 他们的理论活动构成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
  学体系的演化空间, 如果我们把他们“排除在理论界
  限之外, 从历史角度看, 那将是不公正的”.[ 8 ] (P135)
  这一演化过程从20 世纪40 年代一直延续到
  70、80 年代, 其中能够突破斯大林体系的是以凯德
  洛夫和科普宁为代表的“认识论派”.前者从斯大林
  的论述方法和具体论述内容出发反对斯大林的体
  系; 后者甚至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是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而是认识论.
  早在1947 年, 凯德洛夫就开始反对斯大林的
  “原理加例子”式的体系论述方法.1955 年, 他在题
  为《论自然科学中的几个基本哲学问题》的报告中再
  次指出:“现有的辩证唯物主义著作的缺点, 在于没
  有深刻领会列宁⋯⋯的指示⋯⋯这种例子堆砌的错
  误做法不是别的, 正是对待问题的教条主义态
  度”.[ 9 ]1977 年, 在题为《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报告中, 他指出, 哲学体系(尤
  其是辩证法体系) 的学术方法应该是首先找出其“细
  胞”, 然后以这个“细胞”为起点, 研究其最高级、最发
  达的形式, 最后形成理论体系.他的这一思想当然遭
  到了苏联大部分哲学家的反对, 包括米丁、亚历山大
  洛夫和康斯坦丁诺夫等人的激烈反对, 他们编著的
  一系列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严格按照斯大林所提供的
  体系叙述方法, 即先叙述原理, 然后加上例子.但是
  在凯德洛夫看来, 这没有严格而彻底的遵循列宁关
  于辩证法、逻辑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一致的思想,
  所以也就无法完成列宁提出的将唯物辩证法乃至整
  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的任务.
  凯德洛夫还对斯大林体系的具体结构提出了批
  评.他说, 应该放弃斯大林的小册子结构, 系统阐述
  辩证唯物主义这门科学的书,“绝不能按照先讲辨证
  方法的四个特征、后讲哲学唯物主义的三个特征的
  结构”来安排, 如果这样做, 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重
  要内容和范畴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否定之否定
  规律的长期被忽视).他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一文
  中详细论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唯物主义辩证法中
  应占有的地位.这实际上是对斯大林体系的“板块结
  构”的简单性提出了批评, 并试图冲破这种板块, 填
  补新的内容.
  在对斯大林体系的单调的叙述方法和简单的分
  块“体系”结构提出反对意见后, 凯德洛夫进一步指
  出, 斯大林体系的严重缺陷还在于: 把辩证法和唯物
  主义割裂开来、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以前
  的哲学和“过低估计列宁的哲学遗产”, 他认为, 按照
  列宁辩证法、逻辑和认识论三者统一的思想就意味
  着: 不能撇开认识论问题而从纯方法论角度提出哲
  学问题, 也不能完全撇开认识方法问题而从认识论
  ·3·
  上提出问题.这就提出了他一贯的观点: 不能否认辩
  证法是逻辑和认识论.
  凯德洛夫的这一思想得到了科普宁的支持和发
  展.1962 年, 科普宁就在一个哲学讨论会上批评了
  对科学认识论问题研究甚少的现状; 1971 年, 他在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与现代科学》一文中, 提出
  必须把唯物辩证法看做开放的体系, 适应新的条件
 改变其形式.问题不在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体
  系中做出个别改动, 而在于“对现代科学知识做出更
  基本、更全面的哲学综合, 其结果是发展和丰富唯物
  辩证法的全部规律和范畴”, 其中也包括提出新范
  畴.他在1973 年出版的《作为逻辑和认识论的辩证
  法》、《辩证法、逻辑、科学》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
  论》就是从分析现代自然科学认识的范畴结构方面
  着手, 制定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他说:“马克思列宁主
  义哲学既是世界观、方法也是认识论.”“世界观作为
  方法和认识论而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规
  律和范畴都是如此, 它们具有客观的内容并作为认
  识现实的现象的方法和理论.”“作为世界观、方法的
  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 也是认识论”[ 10 ] (P37—38).科普
  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把自然界的规律搬到
  社会, 也不是相反的把社会的规律搬到自然界⋯⋯
  不是把社会规律搬到自然界而成为普遍规律, 而是
  社会规律的知识是发现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规律的
  必要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也不是直接地研究存在
  及其形式, 而是把它们看做人的感性的、物质的、革
  命批判的实践活动的客体, 所以它也是研究社会发
  展的规律, 因此它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 它从理论
  上论证了作为社会思想的共产主义”.这样, 科普宁
  就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
  义看成是同一的东西了, 它们本身是关于存在规律
  和形式的学说, 即“大写字母的逻辑”.这显然是对斯
  大林体系的“推广说”的突破, 更是对“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重大突破.难怪他的反对者
  米丁和康斯坦丁诺夫等人指责他想把马克思主义哲
  学只归结为逻辑和认识论; 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世界观意义.
  但是科普宁并没有被他的反对者所吓倒, 他和
  凯德洛夫一样, 尽管遭到无情的批判(尤其是在早
  期) , 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由于共同理论旨趣,
  二人多次互相支持, 共同对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体
  系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不同于斯大林体系的
  观点: 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问题(是否是“整
  个世界”? 科普宁等持反对态度, 参见凯德洛夫《论
  “整个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的这一提法》;
  莫斯科1979 年) 以及与之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
  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科普宁等认为如果自然科学
  没有给哲学提供必要的材料, 那哲学只能用自己的
  手段即抽象的思维去臆造.参见科普宁《科学的认识
  论基础和逻辑基础》莫斯科1974 年, 第387 页)、实
  践和认识的问题(科普宁认为实践与认识是统一的,
  实践本身是认识的要素, 而认识又是实践的活动的
  组成部分, 这就与把实践定义为人类改造周围世界
  的物质活动是很不相同的)、人的问题(科普宁是最
  早重视研究人的问题的苏联哲学家之一, 他说“世界
  观的对象是‘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它力图解决处
  在周围自然界相互关系之中、处在同对自然界运动
  的普遍规律的理解的紧密联系中的人的问题”, 世界
  观包括哲学的基本问题、发展观和历史观, 这些问题
  的解决“归根到底服从于人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解
  决”.参见科普宁《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第
  21、27 页).
  由于对这些问题的不同于斯大林体系的回答,
  使得凯德洛夫和科普宁被认定为“认识论派”的代表
  人物, 但是, 必须指出的是, 在斯大林体系的演化过
  程中, 起着“突破”体系作用的哲学家不只是认识论
  派的人物, 如早在60 年代, 鲁特凯维奇就以自己的
  观点反对斯大林体系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仅仅
  看成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加, 而后者
  是前者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说, 对马克思主义哲
  学可以做广义的解释, 即它是由各门哲学学科组成
  的体系.这一体系包括: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
  义、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逻辑、美学、伦理学、科学
  无神论和哲学史.到了70、80 年代, 阿列克谢耶夫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对象、结构和职能》(1978 年) 和杰
  明娜主编的《作为体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
  ( 1981 年) 等, 也都表达了同鲁特凯维奇相似的观
  点.哲学家麦柳欣直接说: 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
  仅仅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同起来.可
  以看出他们对体系的理解既不同于斯大林体系, 也
  不同于认识论体系.就是那些坚决拥护斯大林体系
  的哲学家, 随着斯大林的逝世和苏联后期的非斯大
  林化运动, 也开始认识到了斯大林体系的弊病, 并作
  出程度不同的反应, 如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历史唯
  物主义》在1953 年出第二版的时候, 在内容和结构
  上已比过去有较大改动(如有关人民群众和个人在
  历史上的作用等, 体现了反对个人崇拜的精神) ;
  1958 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体系上的
  改动更大, 其中把意识论与认识论结合起来, 在辩证
  法部分采取先讲范畴、后讲规律, 而规律又分别各用
  一章加以论述, 这种结构与斯大林的论述方法是不
  同的, 而且全书各章节都有自然科学方面的材料论
  ·4·
  证, 这也是以前所没有的; 1971 年出版的《马克思列
  宁主义哲学原理》(仍由康斯坦丁诺夫主编) , 则被公
  认是70 年代以后苏联的经典哲学教科书和对马克
  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最新理解, 因为它把现代资产阶
  级和社会批判作为单独的一大部分同辩证唯物主
  义、历史唯物主义并列论述, 还专门增加了“人的认
  识的性质”一章, 关于认识论部分, 开宗明义就提出:
  “唯物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 可
  见, 苏联哲学界已经开始接受科普宁等人的体系思
  想.
  此外, 从40、50 年代以后, 尤其是60 年代以后,
  哲学界关于认识论问题、实践问题、人的问题(以及
  与此相关的异化问题、主体- 客体问题和价值问题
  等)、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如系统论等)、全球性问题
  等等, 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过程中, 丰富了对马克思
  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 有人甚至从各自的研究角度
  试图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比如试图以人
  的问题为中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作出新的解
  释, 格里高扬就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全部组
  成部分的统一中是彻底的和鲜明的人的哲学”.这显
  然是与科普宁关于人的思想是一致的.
  这些都共同构成了苏联模式哲学体系的演化过
  程.在这一过程中, 有许多的哲学家从不同的方面和
  角度对斯大林体系提出了质疑和建构新体系的理论
  设想, 但由于现实的政治气候, 使得他们建构新体系
  的工作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但是还是出现了像凯德
  洛夫和科普宁这样的一贯坚持自己观点的理论家,
  他们对斯大林体系的突破是意义重大的: 它不仅告
  诉我们,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不仅仅指斯大
  林体系, 而是有更多的内容; 而且这种突破在一定程
  度上奠定了苏联哲学以后的发展思路.
  三、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评价
  斯大林逝世后, 尤其是苏共二十大以后, 各国马
  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都从不同方面指出了斯大林模
  式的不足: 德国的哲学家利辛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体系是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之中的自我完善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叙述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
  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所以他提出用
  “辨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一词代替苏联的“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方法, 以便更确切地
  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不可分割
  性”; 柯尔施、卢卡奇、列非弗尔、阿尔都塞等西方马
  克思主义者则认定苏联哲学体系是教条主义、公式
  主义和形而上学, 进而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人道
  主义等各方面重新研究和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
  系.有人提出了“实践哲学”体系、有人提出了“社会
  批判”哲学体系、有人提出“人学”体系.可见, 对苏联
  哲学体系的评价直接涉及到如何构建新体系的工
  作, 于是, 评价苏联哲学体系的问题, 成了理论界的
  一个热点.
  但它同时又是一个难点, 因为苏联马克思主义
  哲学是苏共领导的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 苏联哲学在70 余年间的发展时期里直接
  受到政治变动的冲击, 导致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
  系主要就是斯大林体系; 这使得人们在评价苏联模
  式时, 长期习惯性地以为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
  体系只包括斯大林模式, 而无视苏联哲学家对这一
  体系的改良和突破, 仿佛整个苏联哲学体系是一贯
  一致, 毫无变化的; 或者即使承认有变化, 也是无足
  轻重的, 所以他们在评价苏联哲学模式时, 实际上就
  是在评价斯大林模式.这些, 给我们正确评价苏联模
  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带来了困难: 要么是一味
  的鼓吹它的“首创性”和“体系性”甚至“科学性”, 只
  是象征性地指出一些不足和缺陷; 要么彻底将之打
  翻在地, 甚至吐上唾沫, 骂得一无是处.这些失之偏
  颇的做法使得我们直至今天仍然没有给苏联模式马
  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一个理性的认识.而要做到对它
  的正确而公允的评价, 就必须对它的形成和演变过
  程有一个正确、清楚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44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2 ]列宁全集(第4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3 ]列宁全集(第19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4 ]普列汉诺夫著作选集(第3 卷) [M ]. 苏联科学院哲学所,
  1957.
  [5 ]列宁选集(第2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6 ]列宁全集(第55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7 ]斯大林全集(第1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3.
  [8 ] [苏]叶夫格拉弗夫. 苏联哲学史[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3.
  [ 9 ] [苏]凯德洛夫. 论自然科学中的几个基本哲学问题[J ].
  苏联. 哲学问题, 1947, (1).
  [10 ] [苏]科普宁.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M ]. 马迅等译. 北
  京: 求实出版社, 1982.
  [责任编辑 孙景峰]
  ·5·

急需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要求:1、分析社会发展.2、体现与其他哲学的区别.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阐述科学发展观?我急需这个题目的一篇3千字左右的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 关于情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l 急需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请问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写论文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浅谈质、量、度、质变、量变及质量互变规律的理解写一篇论文.要举例说明。大约500字的论文 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社会实践调查论文. 内容是关于大学在校学生的,要求有调查问卷,3000字以上内容是关于大学在校学生的,要求有调查问卷,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3000~5000字. 急需一篇关于沟通管理的论文 马哲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 1认识和实践 2物质和意识 高分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读后感,要求3000字以上, 相当急!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解建设资源节约环型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的论文一篇!3 格式要求(顺序)1)题目(自拟)2)班级 姓名 学号3)论文摘要4)关键词2—6个5)正文6)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体会 我不知道我写的论文是否符合要求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结课作业时要求写一篇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的论文.我写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但是同学又指的是课本里的内容,我不明 自行车的物理原理一篇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1.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原理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内在一致性 4.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什么?论文写作要求:1. 急需一篇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将来的论文要求一千字左右,回答精彩我可以加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一、参考题目1.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原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