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智慧曲线三维模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5:03:16
什么是智慧曲线三维模型?
什么是智慧曲线三维模型?
什么是智慧曲线三维模型?
近来,越来越多的学友问道:什么是智慧曲线?智慧曲线三维模型怎么运用于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诊断?怎么用智慧曲线的三维技术改善人们的思维方式?希望我能够公开其中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技术.对此我一直犹豫不决.智慧曲线是文化诊断学的核心技术之一,而我个人对文化诊断学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和财力.这项研究应该由谁买单?既然现在的知识产权得不到保障,对于非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思想又不能得到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所以,是否毫无保留的向社会公开文化诊断学的核心技术,我一直心存疑虑.现在,学友们对我的犹豫不决提出了善意的批评,那么,在这里我就把智慧曲线三维模型的基本内容做一个概括性的解释.这种解释不是技术性的,而是概念性的,也不是很具体,而仅仅在于给大家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至于更详细的内容和定量分析,请阅读《文化诊断学纲要》及相关辅导材料.……文化建设必然要涉及到对“真、善、美”的认识.“真”是事实关系,通常亦称真理;“善”是价值关系,通常亦称合理;“美”是和谐关系,是建立在真理与合理统一性之上的诸多关系的和谐,并在这种和谐关系中产生的主体感受——美——也近似于《中庸》所说的恰到好处,具有一定的理想特征和主体性感受.由“真”的认识可以过度到“善”的把握;由 “善”的把握可以达到“美”的和谐.“真”体现了合必然性要求,“善”体现了合社会性要求,“美”体现了合主体性要求.因此,在内容上“
合理性=合社会性+合必然性+合主体性”;在形式上“合理性=真+善+美”,而它们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关系上的完善性,则构成文化诊断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在由“真”到“善”再到“美”的探索过程中,基本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和应变思维.科学思维是探索“真”的思维方法;价值思维是探索“善”的思维方法;应变思维是探索“和谐美”的思维方法.理解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本质,对于更好的运用智慧曲线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我们用科学思维来称谓那些关于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及其客观必然性的全部思考和认识活动的话,那么有一种称做善的事物,它表明主客体关系及其评价,常常采用价值判断的方式,例如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应该与不应该、有用与无用、合理与不合理等概念就属于这个认识范畴.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科学思维中,作为认知主体要避免一切情感因素和价值欲求的参与,以追求思维内容的客观真实性.在价值思维中,主体的情感和欲望则起着支配性作用,凡是符合或满足主体价值需要和情感需要的对象都会获得积极的评价,并被赋予某种价值属性,反之就是无价值或者负价值.因此,认知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主体性特征在认知活动中的地位,就成为区分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的重要标尺.应变思维则是价值思维的延伸,是在价值思维的定性分析上根据具体条件进行的定量分析,通过定量分析达到对“度”恰到好处的把握,从而完成思考力向执行力的转变.由于应变思维能够根据条件的相对性恰到好处的把握力度、适度、量度和广度,因此能够创造诸多关系之间的和谐,从而产生“和谐美”.其中,科学思维以客体和客观为认知的中心,力求排除认知主体的主观干扰;价值思维则以主体感受和主体原则为评价标准,力求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属性作出准确判断;应变思维则以环境和相对条件为依据,力求建立主客体之间与诸关系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智慧曲线三维模型通过对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的有机整合,成为指导一个人建立思考力体系和改善思维方式的重要分析工具.
科学思维是求真的思维方法,是存在方式向认识方式的逻辑转化;价值思维是求善的思维方法,它是建立在科学思维基础之上,由认识方式向把握方式的逻辑转化;应变思维本质上属于价值思维,是价值思维的延伸和提高,是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化,是在具体条件和“恰到好处”的把握过程中引导思考力向执行力转化的中介.如果把科学思维作为横轴,认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表现为“对象内部结构→外部联系→内外统一的矛盾运动→制衡体系”等基本认知过程,并且根据认识深度相应地在横轴上标示出它们的刻度,用OB轴表示;把价值思维作为纵轴,认识由片面到全面、由部分到整体,表现为“主客体关系融合→利益相关者融合→社会关系融合→生态系统关系融合”等基本认知过程,并且根据认识高度相应地在纵轴上标示出它们的刻度,用OA轴表示;对角线OC轴为中庸线;再用应变思维标出它的三维,应变思维体现为对关键环节和恰当时机的把握程度,并根据把握程度标出它的刻度(可以通过该对象的制衡模型量化其中的力度、量度、适度、广度关系作为参数),那么
思考就由平面思维转化到立体思维,由“纸上谈兵”转化到现实矛盾关系之中了
,这时,我们就能够得到关于思维的三维曲线,亦称智慧曲线三维模型:
□□□□□□□□□(图谱删除,请谅解)1:OA表示价值思维水平;2:OB表示科学思维水平;3:OC表示中庸线,体现了应变思维水平;4:OD表示智慧曲线;OC中庸线是思维的理想状态;OD智慧曲线围绕着OC轴呈现曲线变化;5:OA轴、OB轴、OC轴上的数据是经验常数,其中的内涵和诊断依据可以通过参数表加以把握.……智慧曲线在结构上是由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三个维度共同决定的,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中产生了中庸线(OC)和智慧曲线(OD).中庸线是一种抽象的理想状态,智慧曲线是一种现实的矛盾状态.智慧曲线以中庸线为轴心,表现为动态变化关系.
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组成了思维的三维结构,三者不可或缺,如果思考只有科学思维这样一个维度,那么人们只能认识到事物的事实关系却认识不到事物的价值关系,思维就很难达到主客体关系的统一.如果思考只有价值思维一个维度,人们就会片面夸大主观和价值主体,思考就会失去客观基础,这样也会割裂主客体关系的统一.科学思维与价值思维的统一,组成了一个关于思维的平面坐标,这种思维属于平面思维,它虽然能在抽象意义上达到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但一般都会纸上谈兵,脱离现实的矛盾性.
在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基础上延伸的应变思维,由于这个维度的作用,就会形成思维的三维坐标,思维由平面转化为立体,
那么,对问题的理解就会由
抽象转化为具体、由纸上谈兵转向现实矛盾.
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话来说,中庸之道是对智慧的最高追求,因此智慧的关键在于把握 “中道”,这个“中道”其实就是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的有机统一,并在这种统一性关系中产生的适度规定性.假如智慧曲线超出适度范围而过于偏向于A区,即人们过于重视事物的价值认知而忽视事物的事实性认知,这时候就会导致以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的现象.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西方哲学史中上帝存在的哲学证明.当智慧曲线过于偏向于B区,即人们只是苛求事物的事实性而不考虑它的道德合理性,善恶不分,这时就会出现用事实判断代替价值判断的现象,人类社会就会象卢梭所说的“社会发展是文明的进步和道德的退步现象”.当然,如果离开了应变思维,就会出现脱离现实的矛盾性关系而导致信口雌黄的纸上谈兵.当前,人类文化总体上出现科学主义盛行和精神危机加重的态势,这是因为人们在思维方式上偏向科学思维忽视价值思维和应变思维的结果,表现为智慧曲线偏离中庸线(中庸之道)向B区极度倾斜.因此,用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的统一性关系可以建立智慧曲线三维模型,这时思维就可以进入一种比较宏观的层面;用存在根模式理论可以建立一套科学思维方法论体系,用合理性法则和实践逻辑机制可以建立一套价值思维方法论体系,用时空制衡理论可以建立一套应变思维方法论体系,这时思维就可以进入一种更为具体的微观层面.以此作为文化诊断学的分析工具,可以分析出一种文化模式的健康、亚健康和病态现象,当然,也可以通过思维三维模型为指导,达到建立思考力体系和改善思维方式的目的.
通过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抽象指标:智慧曲线的长度(与短度)和智慧曲线的偏向度(与吻合度).因此可以通过这样的对比加以分析:智慧曲线长(A)或者短(B);智慧曲线偏离(C)或者吻合(D);这时,仅仅从抽象的和平面思维的意义上讲,智慧曲线在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以下四种典型特征:(1)AC型:智慧曲线有一定的长度,但是偏离了中庸线——具有这种思维结构和思维习惯的人,一般来说会表现出思考力敏锐而且有深度,但是言行有些极端和偏激,常常表现为固执己见;(2)BC型:智慧曲线既没有长度也没有吻合度——具有这种思维结构和思维习惯的人,
一般来说表现得愚蠢而且偏激,
目光短浅而且顽固不化;(3)AD型:智慧曲线有一定的长度,而且吻合度较好——具有这种思维结构和思维习惯的人,一般来说表现出聪明睿智,而且态度恭和,能够多角度多元化看问题,常常能得到群众的喜欢和爱戴;(4)BD型:智慧曲线缺乏长度,但吻合度比较好——具有这种思维结构和思维习惯的人,一般来说表现出思考力上的平庸,缺乏主见和洞察力,但比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相对来说,这种人会表现出智商偏低但情商较高的特征;通过AC、BC、AD、BD我们可以在抽象意义上分析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进而预测他在一般情况下的行为方式,如果把这些分析结果与他的应变思维水平进行统一性分析,就可以比较准确的分析出他具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项技术改善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总之,智慧曲线是关于思维方式的分析诊断模型.在这个诊断模型中,通过科学思维方法和价值思维方法可以改造一个人的思维结构,通过智慧曲线的长度和偏向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可以通过应变思维分析一个人将思考力转化为执行力的能力,它具有评测思维和改造思维的双重功能.在文化诊断学中,智慧曲线三维模型与存在根模式理论、时空制衡理论、一体化运作理论一起,共同构成了文化诊断学的分析系统,并成为文化诊断学最基本的诊断工具.
(详细内容,请阅读《文化诊断学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