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关曾国藩的文章1500字左右最好自己写的拜托了1210846010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12:02:31
求有关曾国藩的文章1500字左右最好自己写的拜托了1210846010
求有关曾国藩的文章1500字左右最好自己写的
拜托了1210846010
求有关曾国藩的文章1500字左右最好自己写的拜托了1210846010
“受委屈”的曾国藩
曾国藩20岁左右求学衡阳时,师从汪觉庵.同舍里有一个叫杨甫瑞的同窗,是当地有名的富家子弟.杨甫瑞依仗家里的权势,平时十分骄横,对于学业明显比他优秀的曾国藩,也是处处刁难.
一天,曾国藩坐在窗前,就着窗外的光线大声朗读《左传》,读得正专心,突然听到有人大声吼道:“曾国藩,你把窗户的光都挡住了,我怎么看书啊,还不赶紧挪开!”曾国藩停下来,侧身一看,是自己床铺对面的杨甫瑞.此时,杨甫瑞其实并未读书,而且他的床靠着窗户的另一侧,光线根本没被遮住.曾国藩很生气,想和他理论,但还是压住了火气,把凳子移到自己的床前,重新读起来.
到了晚上,曾国藩继续在灯下读书,杨甫瑞又冲他喊叫:“白天不读书,晚上玩勤奋,做样子给别人看也要分个时候吧!你现在读书,让我们怎么睡觉?”曾国藩听了,抬头朝他笑了笑,默读起来.
不久,曾国藩考中举人,同窗都纷纷向他祝贺,杨甫瑞却大发雷霆,冲曾国藩嚷道:“这屋里的风水原是我的,你一来就夺走了.”一旁的同学非常反感,质问他:“曾国藩的书案不是你定的位置吗,怎么现在又反咬一口?”杨甫瑞仍强词夺理地说:“就是他夺了我的风水.”大家都纷纷指责杨甫瑞,倒是曾国藩反过来劝解大家,不要为这点小事与之争论,大家顿时对曾国藩敬佩起来.
一个人立身处世,连点委屈都受不了,要想成功,自然不易.曾国藩以后仕途通达,成为晚清将帅之才,这跟他年轻时候就初露端倪的隐忍气度,不能说没有关系.
曾国藩为何能有大成就
章太炎曾说:“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政局陷入不断地动荡,这就使得对曾国藩的评价也在不断地反复.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的命运,所以同光年间的朝廷官员和地主知识分子都把他推崇为“中兴名臣之首”.到了清末,革命党人要起来推翻满清,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时大家发现太平天国起义是一场以汉人为主体的起义,曾国藩是帮助满清政府镇压了汉人的起义,所以曾国藩就被打成了“汉奸”.再往后,共产党要领导农民闹革命,所谓的“土地革命”,所以我们的历史观就很清晰了:历史上凡是农民起义都是好的,凡是镇压农民起义都是坏的.曾国藩是把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给镇压了,这个罪行显然就是最大的了,因此他就被打成了地主阶级最残酷、最凶恶的代表人物、刽子手,被彻底否定.这也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教科书中曾国藩的形象.以上这些,其实都是从各自的政治立场的角度来描绘的,必然带有局限性、片面性.
改革开放以后,思想开始解放,包括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开始就慢慢的越来越全面、客观.这时候人们发现,曾国藩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简单地贴一个“某某阶级”的标签就可以把他否定的.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他身上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东西,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尊偶像.从军事的角度来说,他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先河.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始作俑者,从实践上揭开了近代经济变革的大幕,他提出的“师夷之智以制夷”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与进步性.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从为人处事的角度、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曾国藩更是可以给浮躁的当代中国人以深刻的启迪.
我们现在离曾国藩的时代已经比较远了,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看待曾国藩了.毛泽东年轻的时候曾说:“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他还说,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办事之人,一种是传教之人,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毛泽东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一个是曾国藩,一个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这个评价是很高的.在这里,毛泽东显然是把曾国藩当成一位成功的领导者来看的.我想这是今天解读曾国藩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从这个视角解读曾国藩,应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获.当然,现在社会中有一种现象很值得注意,这就是把曾国藩当成了官场权谋的代名词,在我看来,这是对曾国藩的另一种脸谱化,是对曾国藩形象新的扭曲,是不严肃的.
对曾国藩,人们是带着不同的需求去解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因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曾国藩的形象,这就是读历史的特点,各取所需.人们之所以对《曾国藩家书》非常感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子女教育方面来讲,曾国藩确实是很成功的.曾家后代基本上都奉曾国藩的一个家训,就是“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以读书做为自己的追求.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因为承袭了他的爵位,所以是做官的,而且非常有作为.他的次子曾纪鸿是一个数学家,没有从政.到了第三代,基本上就不做官了.曾家从曾国藩到现在已经传到了第六代,曾氏的后代现在很多在海外,基本上都在教育、医疗、科技这些领域.在曾氏的后代里,院士、工程师、教授这样级别的人物有240多个,而且直到现在依然奉他的家训而不悖.这样的家庭教育,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一个家庭的兴衰到底靠什么?他讲得很清楚.不是靠你做多大的官,不是靠你发多少财,而在于家风的建设、家族伦理的建设.曾国藩曾经说:“大约兴家之道,不外乎内外勤俭、兄弟和睦、子弟谦谨等事,败家则恰恰与此相反.”家庭中内外勤快节俭、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子弟谦虚谨慎,这样的家族一定会兴旺的.反过来一定会败家.所以道理其实非常简单朴实.曾国藩也总结出很多很容易记住的东西,比如他的齐家“八本”等.这些东西确实很值得我们今天去思考.
中国人骨子里是有一种传宗接代、家运绵延的使命感的.一个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但中国人生命的意义在家庭的血脉延续中得到了超越.这是中国人的心理特点.曾国藩的家训是家族最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很多人关注的家族传承,往往是物质层面的财富传承,但真正可大可久的是精神层面的财富传承.物质总会消亡的,但精神的东西是可以传之无限的、影响无限的.
其实从做人做事的角度来讲,曾国藩并没有提出全新的理念,他的家训无非就是儒家的一些经典的理念,要谦虚啊,要谨慎啊,要勤俭啊,不能奢侈啊,不能狂妄啊,等等.但他会不断地跟你讲,更主要的是他知一句便行一句.他自己就是这样讲的,他也就是这样做的,而且也是因为这样做而成功的,本身就是一个榜样,他的话自然就有份量,自然会容易为大家所接受.
曾国藩给家里写信,确实是做到了苦口婆心,在他的理论中这叫“口到”.曾国藩有个“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其中“口到”就是要反复叮嘱,不断地叮嘱,他就是这样一种与人为善的心态.所以家里人很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另外曾国藩家训中的道理,其实下手的地方并不难.像要勤快,就从早起做起就行了.要节俭,就从家中的用度不能太多做起就行了.制定一些可以落地的规矩,家里面的人共同来做,也就可以落实了.
而且,曾国藩把这种对家族的责任感传播到了每个人身上.他说:“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一个家族的兴旺持久,不靠一时的官位,而靠长远的家规.不靠一两个人的暴发,而靠大家的维持.他要求大家一起来维持这个家族,最终每个人都意识到我的行为对家族的影响有多大,我们要共同来做这件事情,家里人对家族有自豪感,有责任感,就会愿意自觉地按照曾国藩要求的去做.这也就是为什么曾国藩去世这么多年了,曾家依然遵奉他的家训的原因.一种家训,只有变成家人共同的自觉行为,才会真正起作用.
有人把曾国藩当成官场权谋的代名词,其实是极大的误解.没有一个领导者可以仅仅依靠权谋就能成功.依靠权谋,可以得意于一时,但不能成功于长远.曾国藩的领导力的核心,不是权谋,而是理念,是他践行理念的“拙诚”的功夫.“拙”就是一步一步去做,“诚”就是实心实意地去做.知一句便行一句.曾国藩有一个信念,就是“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是理解他的领导力的最核心的一句话.“伪”和“巧”只是小聪明,“诚”和“拙”才是大智慧.就是这个道理.
曾国藩的领导力,并非完全没有权谋的因素,做为一个官员,他也必须跟现实妥协,必须内方外圆.但其大体,却是以卫道为激励之本,以纯朴为用人之本,以推诚为驭将之本,以耐烦为治心之本,以包容为处世之本,以大局为决策之本,以勤实为治事之本,以力行为修身之本.而他的领导力的核心,则是“忠义血性”的理念,是“舍身卫道”的使命感.
人做事其实有三层境界,第一层境界是职业,做事是职业的要求,是当兵吃粮,这样的人做事是不会真正投入的;第二层境界是事业,有了事业心人就会愿意奉献,就会愿意付出,愿意承受痛苦;第三层境界是理念,是信仰.信仰是无可妥协的,信仰是不讲代价的,信仰能让人付出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二百的精力,会让人为了信仰而燃烧自己.
曾国藩是做到了第二和第三层境界的.他的信念、他的抱负、他的修养、他的品格、他的毅力、他的胸怀和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就是他能够成就大业的关键因素.这些内容,远远不是一个权谋所能涵盖的.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领导力的深沉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