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前苏联的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15:03:31
关于前苏联的历史
关于前苏联的历史
关于前苏联的历史
1,列宁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出现了由市民阶级组织的临时政府 列宁
和工人士兵代表的苏维埃(俄语意为“代表会议”)并存的局面.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简称苏俄,为建设苏维埃保存实力所以其后与德国及其盟国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法国、日本、波兰、美国等国因不满苏俄单方面退出对德战争,以及沙皇俄国债务等问题,对俄国革命进行了武装干涉.国内忠于沙皇的势力以及富农、地主和资产阶级力量组织白军发起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战争.经过俄国内战,苏维埃红军击败了白军和众多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巩固了政权.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 苏维埃俄国第一届政府
[2]国庆日为每年的11月7日. 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获得最高权力.苏联进入斯大林时期.
2,斯大林时期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成功地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但斯大林错误地发动的大清洗运动使得一大批无辜的干部群众受到错误的制裁,出现了大批冤假错案,为苏联的建设事业及应对外部敌对势力都带来了重大损失.一部分人,尤其是部分西方政客和学者至今坚持认为大清洗是斯大林故意发动的大屠杀,但另一部分观点认为这是斯大林错误估计了国内形势而导致的不幸的错误决策.无论原因为何,这都暴露了当时苏联党政体制中缺乏对民主集中制的坚持和维护,领导人个人权力过大而缺乏制约的问题.导致错误未能及时制止. 1932年至1933年间,乌克兰大饥荒爆发,使250万到480万人死亡,当时苏联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部分加剧了饥荒的蔓延.乌克兰独立后,许多乌克兰政治家和学者认为1932年-1933年大饥荒是苏联对乌克兰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但许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这个问题仍然有很大争议. 斯大林
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并姑息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 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建立欧洲共同防御体系而不果,英法却相继同德国发表了带有互不侵犯性质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与此相反,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此后,在1939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攻打芬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此举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也使得苏联在二战初期颇不得人心.(参考条目:冬季战争、卡廷惨案)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苏军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在开始的头一周苏军就损失了九百架飞机、几千门火炮、一千多辆坦克与几十个正规师.之后,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 1943年初,苏军经过浴血奋战,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苏军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到了1945年5月,包括苏联红军的盟军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全歼日本关东军. 1941年秋天,德国大军攻到莫斯科西北近郊,当时苏联政府与各国使节转到南方现在的萨马拉市.11月7日当天,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抵达被围困的莫斯科市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所有校阅部队在典礼后立即开赴战场.此活动振奋人心.当年苏联政府将此悲壮仪式拍成记录片在各地播放,在二战时对团结国家民心发挥了极大效果,为苏联争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10月,苏联吞并中国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地区. 1945年,苏联与中华民国代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造成外蒙古独立. 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令苏联倍感威胁,因此针锋相对地成立华沙公约组织.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赫鲁晓夫
3,赫鲁晓夫时期
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最后赫鲁晓夫在打倒贝利亚、马林科夫等政敌后成为了苏联最高领导人.此后,苏联进入赫鲁晓夫时期.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中大肆批判斯大林,之后全面修正斯大林的政策.虽然他纠正了斯大林执政时期的许多错误,释放了大量错划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取消了官僚干部的一些不正常的特权以及“特殊津贴”.但是他不顾客观实际,对斯大林时期的许多功绩也进行全盘否定,造成了苏联乃至整个国际共运内部的思想动荡和混乱.另外,赫鲁晓夫在对外问题上具有大国沙文主义的思想倾向,在对待兄弟党兄弟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上,始终以“老子党”的身份自居,干涉别国内政,这严重败坏了苏联在国际上和国际共运内部的形象.(参考条目:布拉格之春、匈牙利十月事件、波兰十月事件) 赫鲁晓夫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对外主张“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他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曾策划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方面远远领先于美国.(参考条目:加加林、东方1号)
4,勃列日涅夫时期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为最高领导人,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 勃列日涅夫
期.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中不适当的部分进行了更改,否定了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对外实行强硬路线,行“主权有限论”,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还派兵进驻蒙古,甚至在珍宝岛与中国军队激战.他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勃列日涅夫纠正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过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与政策过度僵化,导致矫枉过正,反而使苏联国家与社会丧失了改革与进步的活力.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国民经济因为苏联式福利政策和军费开支巨大而滑坡,尤其是农业生产连年下降,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力也迅速削弱,苏联变得外强中干,国库空虚,国力下降.勃列日涅夫大搞裙带关系,党内腐败愈演愈烈,高级干部成了特权阶层.他曾有句经典名言:“靠工资谁也活不了”,在其这种暗示的影响下,腐败像癌细胞在苏联共产党内扩散,埋下了苏联共产党瓦解的种 安德罗波夫
子.
5,安德罗波夫时期
1982年11月10日,长期统治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去世,由原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继任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安德罗波夫执政一年零三个月期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在整顿劳动纪律和完善经济机制的试验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获得了苏联群众的支持.但由于健康原因未允许他完成这一任务.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因长期肾病逝世,终年69岁.
6,契尔年科时期
安德罗波夫去世后,接替担任苏联领导人的是73 契尔年科
岁的契尔年科. 当时从契尔年科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威望来看,显然具有过渡性质.他执政仅13个月,虽然未能改善苏联国内外面临的困境,但保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做了一些具体工作.在他执政期间强调政策的继承性,因此基本上保持了安德罗波夫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首先在经济方面,主张对苏联的整个经济体制进行认真的改造,提出完善经济活动,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将国民经济变成一种高效率的有条不紊的机制.指出,经济试验的实质在于给企业更多的权利,提高企业的责任感,摆脱中央过多的监督.
7,戈尔巴乔夫时期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其后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及契尔年科皆在上任不到两年便病逝.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 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特别是停止了武力干预),他的发言人将这个政策戏称为“辛纳屈主义”.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受挫,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在国内实行经济重建和开放性政策,对所谓“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但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所谓“开放性”的日益深入,苏联和苏共的一些历史错误被提出和纠正,但是更多遇到的是敌对势力对苏联及苏共历史的故意抹黑.戈尔巴乔夫却放任这种抹黑行为的扩大,最终导致了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的思想混乱.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 戈尔巴乔夫
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联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12月26日,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标志着苏联不再存在.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 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存在巨大争议.一部分西方政客、学者和部分俄罗斯右翼人士认为他是有胆略的改革者.但随着苏联解体恶果逐渐显现,很多前苏联地区人民将戈尔巴乔夫视作导致苏联解体和国家悲剧的罪人.
根据苏联宪法的第六条,苏联共产党及其2000万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每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建立党的支部.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在斯大林时代以后,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苏共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谁能够掌握中央委员会的多数票,谁就能掌握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党的政治局成员属于国家的特权阶级.他们享受专门的医疗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购买免税低价的西方进口奢侈品,住上国家提供的公寓和别墅,有专用的车队和位于马路中央的专用快车道,还有专用的狩猎林区和疗养海滩.他们的子女可以轻易地入党,进入国际关系学院这样的名牌大学深造,并在外交部、外贸部和驻外使馆这些地方找到最好的工作.这个阶层还包括军队、克格勃的首脑,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官员.次一等的阶级为工厂厂长、银行经理、地方领导和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人物.他们控制物资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权.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时代最低.这也是和当时苏联的国内外处境有关的.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与美国展开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竞赛,民众的生活开始有所好转.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的概念,国内的政治斗争不再牵涉到普通民众,并且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几卢布,其中还包括了供热费、电话费和水费.很多人都能去黑海度假,或者领着政府补贴在疗养院里休养.这是苏联模式的福利国家概念.虽然没有多少消费品可卖,但是物价也比较低.但是与北欧的福利国家不同,苏联的福利政策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其财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经济困难.苏联宪法为就业提供了保障,因此人们觉得不一定非得去上班不可.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