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论语,孔子的观点说明如何交到好朋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3:07:45
用论语,孔子的观点说明如何交到好朋友.用论语,孔子的观点说明如何交到好朋友.用论语,孔子的观点说明如何交到好朋友.如果问孔子他如何和朋友相处呢?你立刻就会发现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自己为什么觉得欣赏孔

用论语,孔子的观点说明如何交到好朋友.
用论语,孔子的观点说明如何交到好朋友.

用论语,孔子的观点说明如何交到好朋友.
如果问孔子他如何和朋友相处呢?你立刻就会发现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自己为什么觉得欣赏孔子?这可以从《论语集释》(?)的几段材料可以看出来:首先孔子的朋友很多,这没有问题,但是他和朋友来往的时候价值观好像有点特别,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句话: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朋友送给我礼物,虽然是车马,古代车马很贵重,只要不是祭祀祖先的肉,我是不会作揖拜谢的,作揖拜谢代表内心和外表是一样的,非常诚恳,送车跟马,我就不拜谢,但是你送我一块祭祀祖先的肉,虽然只有几块钱,但是祭拜过祖先之后,代表你把我当成你家族的朋友,祭拜祖先的时候还想到我这个朋友,就是情意深重,要拜谢,这种价值观几个人能做的到?我们一般朋友送礼,一块祭肉,朋友说,哎呀,我也不喜欢吃肉,反正理由很多,但是送车马的话,说实话有的就会双膝发软,腿都会跪下,这是一般的价值观,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特例呢?我们很清楚的知道朋友的情谊胜过财物,**有一句话,朋友有通财之谊啊,(?)这句话是有根据的,从这个情况看孔子交朋友是一种很高贵的情操.
  另外一句话说,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病.朋友死了,没有人料理丧事,通常这种情况有两个理由,一是家道中落,另外一个是子孙不肖,朋友过世这没有人管,这是很难过的,孔子就说我来负责丧葬,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他不会说太麻烦了,让我来管,不是要花钱花时间力气吗?孔子听到后说,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一个自己的目标,你找到和你自己目标相近或相似的人和你相处,你不感到充实,充满无尽的能量吗?到任何地方去都不会觉得枯燥,所以孔子对于朋友,我们这边看做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像这些故事在论语里还有不少,你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和朋友交往的一种方式.他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孔子的学生中,子路对朋友特别豪爽,我们也顺便提一下,因为子路的志向是居马衣裘,子路愿意把他的车 他的马 他的棉袍拿出来和朋友一起用,弄坏了都没有遗憾,这是不简单的.我活到这个年纪,只见过半个子路,什么叫半个子路呢?你给他借车他借给你,你给他开坏了,他非常遗憾.哪里才能找到真正的子路呢,把朋友的情感看的这么重,财物根本是身外之物,他就是受到孔子的启发,引导,才能有这么一种作为,所以我们谈到孔子交朋友,不是每一个都有很深的交情.
  这里还是要说明一下,交朋友第一个来说要考虑道义,第二个考虑礼仪,要有规范.你如果讲道义的话,交朋友还是要考虑志趣的,道义作为我们的目标,志同道合;那么礼仪的话就被规范出来了,比如孔子有一个好朋友,他到魏国就住在曲伯鱼家中,曲伯鱼是魏国的大夫,所以有一次渠伯鱼派一个朋友到鲁国看望孔子,孔子和他见了面就问这位来宾,我那位老朋友如何?这位来宾就用了一句话来回答,曲老先生想要改善自己的过错,没有办法,怎么办?这个使者走了之后,孔子说,真是一个好的使者,替别人传话的使者.所以他跟曲伯鱼做朋友,两个人通消息的时候说我想改善自己的过错,还没有做到.他的这个朋友每天都在进步啊,人们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讲的是这个,而不是说过了三天后一看,哎呀,你怎么整形了!换了一个人……不是这样.这个刮目相看是说感觉到,不断在成长,还有一句类似的话是,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言语乏味.可以看出人只有在不断的求知,不断的修德这两方面改进才能不断的改进生命,而孔子和他的朋友也都可以说是志趣相近啊.
  所以我前面先举几个孔子本身和他的朋友交往的例子,来说明他对朋友这一伦,五伦之一所采取的方法,那么接着我们就要谈交友的原则了,要想交到好朋友,需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个志趣相近,理想相同;说到志趣啊,就是志向跟兴趣,我们小时候念论语念到一句话想这句话是这个意思吗?
  孔子说“无有不如己者”,老师翻译过来说不要教不如自己的朋友,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什么意思呢?发现一个不如自己的朋友,孔子说不要教不如自己的朋友,那他就找比他好的朋友,但是他的朋友说我也念过这句话啊,不理我,那怎么办呢?没有人可以交朋友了,只好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调整这种解释了,这个“如”不是比较的意思而是相似的意思,不要教和自己志趣不相似的人,你们的志趣不相似的话,根本不可能来往,比如今天放假我要爬山你要游泳,我要打球你要下棋,不能结合到一起,志趣如果差别远的话.我们都希望教到好朋友,但是老师希望交到好朋友,你自己也成为好朋友这不是办法,所以我们这样解释是想把它的范围应用的更广一点,志趣相近.
  第二个是真诚相待,交朋友一定要真诚,所谓的“忠告而善导之”,忠告就是忠言逆耳,你有毛病啊,别人都不好去讲,我作为你的朋友要像镜子一样来照鉴你,善导就是好好的引导你,用好话设法好好的劝你,又能够用些方法来引导你.
  那么后面还有话要说,“不可则止,毋自辱”,如果劝你你不听,那就算了,朋友之间是平等的,如果不平等就成了老师和学生,老师一说学生就要听,不然考试过不了关,朋友的话大家如果不平等,志趣不相投,那么改变的越多啊,越走越远啊,可能啊.有些人年轻的时候是生死之交啊,一起干过许多伟大的事业,后来就不同了,老年了根本就不能讲一句话啊.所以人生充满了各种改变的机会.这个要考虑进去.
  那么第三个就是选择朋友要中行,中行代表言行都很恰当,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我们上次提到狂者,代表之一就是曾参的父亲曾典,他就是狂者,张口就说古代人怎么样,好像是有高规格的要求,交朋友交到狂者,一起奋斗进取向上,但是这不容易找得到啊,至少可以交到狷者,狷者有所不为,所以我们交朋友为什么以这三个为标准,因为大家都在受教育.我长期在学校教书,有清楚的知道,一个人受教育后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狷者,有所不为.受教育的结果就是你不屑于做某些不够水准的事,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可以得到某些利益但是我不想做,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太没有水平了,受过教育之后,这些都是下三烂的水平了,在背后对付别人的事情不做,有所不为嘛,所以狷者以非常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要做到某些不好的事情,但是还没有积极的做到某些好的事情,要分开,孔子要进取,孟子把它合在一起,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不能什么都要,你要选择,你选择这些你就要放弃那些,你什么都要,你什么都得不到,如果说有狷者这样的朋友,再有走向狂者这样的目标,最高的理想是中行,中行就是后面说的中庸,言行适当.
  中庸这两个字容易引起误解,它要一个人不偏不离,最后变成墙头草了,所以我对中行的理解可以用一句话来理“当狂则狂,当狷则狷叫做中行.”
  有些人的性格偏于狂者,总是进取不知道收敛,像曾参的父亲就是一位,真正的中行很了不起,孔子称赞的学生除了颜渊外,他是有所保留的,他对于曾典,曾参的父亲,他的志向,孔子是非常敬仰的,有一段话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孔子很喜欢和学生谈志向,现在我们做老师的最怕和学生谈志向,你一问学生有什么志向,他就说你要听真话还是假话,一般写作文的时候都写的很好,小时候女生都当护士,像南丁格尔,帮助别人,男生都当消防队员,到处救火.年纪越小,志向越大,年纪越大,志向越小,这个时候实在是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