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联文化探究研究结果要一千字以上,以小论文形式出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1 23:14:21
春节对联文化探究研究结果要一千字以上,以小论文形式出现.
春节对联文化探究
研究结果要一千字以上,以小论文形式出现.
春节对联文化探究研究结果要一千字以上,以小论文形式出现.
一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
人开致富路;猪拱发财门.
义犬守门户;良豕报岁华.
巳呼迎盛世;亥算得高年.
天狗归仙界;亥猪拱福门.
天狗驱寒尽;宝猪带暖春.
六畜猪为宝;四时春最新.
生财猪拱户;致富燕迎春.
亥时春入户;猪岁喜盈门.
农户百猪乐;神州万象新.
守家劳玉狗;致富有金豕.
守家夸玉犬;致富赞金猪.
阳春臻六顺;猪岁报三多.
财神随岁至;豕崽拱门来.
狗守太平岁;猪牵富裕年.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雪里江山美 花间岁月新 横批;红梅报春
2.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3.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春联源于桃符,又称桃符,内容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为后蜀主孟和曾亲所书
4.联特点和规律
萧德安
丁亥年春节快到,人们又要写春联了.作为对联种类之一的春联,在突出一个“春”字的同时,也不可无视对联注重“对仗”、“对称”的特点和规律.具体来说,写春联至少有如下几点不可忽视之.
其一:字数相等.上联与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形式整齐.一般地五言联和七言联使用的频率为最高.
其二:词性相同.对联中上联与下联相对的词,词性应是相同的——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此联上下联中的“海”与“天”都是名词,“阔”与“高”都是形容词,“凭”与“任”都是介词,“鱼”与“鸟”都是名词,“跃”与“飞”都是动词.
其三:句法相似.上下联在结构上要互相对应——并列对并列,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等.如:家和百事顺;国泰万民安.
上下联中的“家和”与“国泰”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百事顺”与“万民安”也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其四:节奏相应.上下联的拍节必须一致,节奏必须对称,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如:春入—春门—春不老;福临—福地—福无疆.
其五:内容相关.除“无情对”外,上联与下联的内容多关联,紧紧围绕着主题.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
此联中上下联的内容,揭示的意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六:平仄相谐.平仄,即汉字字音的平声和仄声.古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对联讲究平仄相替、相对、相谐,是指上下联两个相对的字,不能都是平声,也不能都是仄声,而应是一个为平声,另一个为仄声,显得错落有致,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构成语言的音乐美.其中,对联讲究平仄,末尾最严.上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仄声,下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平声.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然而,由于对联字数的多少、语句的长短不拘一格,结构、节奏等形式灵活多样,因此,若不区别其具体情况,在任何一副春联或其他类对联的平仄声调上都套用格律诗的格律,未必都能对号入座.须知,对联是文人文学,也是民间文学,是雅文学,也是俗文学.对民间的对联爱好者来说,不宜将对联的格律强调得太死,最好是区别情况,宽严有别,因人因联而异.别说民间百姓,就是学界名家撰联,“若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不以辞害意”(《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讲的话).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无视对联的格律了,“宽严有别,因人因联而异”是以“宽严有格”为前提为基础的.“对仗”,毕竟是对联的最大特点,也是对联格律的底线,这一底线总还是不可丢弃,应该守得住的呀!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以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说明这一点,在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如张邦基《墨庄漫录》述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元代初年,著名书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春联,赵松雪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春联的内容与酒楼非发,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像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被当作交际的礼品来看待了.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并在后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以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说明这一点,在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如张邦基《墨庄漫录》述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元代初年,著名书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春联,赵松雪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春联的内容与酒楼非发,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像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被当作交际的礼品来看待了.
过年贴春联是中国最传统的民间习俗,过了小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贴上一幅幅印刷精美、抒发美好愿望的春联,而今年一些人家门前的春联却有了变化,这些春联不是印刷的,而是手写的.看着这些手写的春联,不禁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
春联,最早叫“桃符”,明代以后才称春联.春联是体现中国人民生活情趣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始于五代,兴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春联.后来随着春联的普及,一些春联也有写在竹板上和木板上的.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
全部展开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1、(1)随着网络的传播,对联文化跟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在网络上和现实里逐渐火热。对联高手不断涌现,人们开始重视对联。
(2)对联的雅俗共赏性得到传承。网络语言和手机短信吸收了很多对联元素,却开辟了新的语言风格。这跟早期对联亦庄亦谐的风格一脉相承。
(3)随着节假日气氛的浓厚,对联这个跟节假日相关的文体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对对联的质量要求提高是一个趋势。
2、目的是关照这个文化现象的本身。挖掘这个文化的本质。意义从目的来生发。
3、内容从现状分析生发。
收起
《奇妙的对联》探究资料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一、对联常识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据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到来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
全部展开
《奇妙的对联》探究资料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一、对联常识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据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到来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副,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一副春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叫对子。对联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上联叫出句,下联叫对句。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歇后联、药联等)等。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副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一九四一年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董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副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
楹联的字数,向无一定,从两个字到几百字的都有。但以七字至十五字的居多。清代以来兴长联之风,最长的当数四川江津县城楼现存的一副长联,多达1612字。现存著名长联是孙髯翁为昆明大观楼写的,共182字,被称誉为“古今第一长联”。
二、对联欣赏
对联的欣赏,也可叫“品赏、赏析、点评”,一般说来,异曲同工,只是运笔有侧重而已。下面提供部分欣赏资料:
1、九州一德;四海同春:
这是台湾陈大络教授1994年的春联。全联八个字,惜墨如金。“一德”见心,“同春”见境,“一、同”精巧见性。虽冠“九、四”,含而不露,寄托老教授“炎黄情思”和祈冀团结奋发的精神。
2、党引春风开万紫;国兴特色放千红:
结尾暗用“万紫千红”来展现党风国策,不无出处:朱熹《春日》诗云:“胜日寻芳泅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树邀莺绕去;花引蝶飞来:
以物拟人,以静拟动,采取连动式,活生生描绘“春来了,春来了!”那欣欣向荣的宇宙。一邀一引兼之一绕,神似暗送秋波,展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博爱。
4、九野风和花正艳;百川源扬水长流:
“联中有画,画中有联”。和煦的春光,灿烂的山河,清香的空气,不知不觉渐渐烘暖一身。因为作者“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言近旨远,语浅情深。
4、天上雪飞,人间春满;江南花舞,塞北羊肥:
天上人间、江南塞北,全方位纵横于笔端,“飞雪迎春到”,万象更新之喜悦气氛,油然见于动静之间,不胜美言。
5、蝴蝶穿花迷景色;蜻蜒点水弄风流:
联中“穿、点、迷、弄”四个字眼,把对联带入诗境:“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好个天上人间!
6、云霞出海,曙雨低声滋万物;梅柳渡江,春风着意绿千山:
此联把杜审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诗句用扇对形式截解用于联文中,拟人更觉有声有色。
7、水碧映山,青青山映碧水;花红扶叶,绿绿叶扶正花:
从联艺上看,有三巧:反复、叠词、回文。从内涵上看,写景晓理。欲话说“花好要叶扶,水清凭山印”,同样可说如何处世。画中有画,境外有境。
8、明月风轻,浆摇舟缓浪涛碧;碧涛浪缓,舟摇浆轻风月明:
奇巧生趣,这也是回文的一种形式。似言一物两面,细品则境界有别,结句“风月明”恰是作者在“画中游”抒怀,非大手笔不可为之。
9、己尊人;人敬己:
采用换位法,据其尊卑位次倒换“联脚”(一般不宜),信手拈来“称人称自己”那句话,做“人、己”间的文章洒脱利落。《礼记》中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又说“恭则寿”。其联长话短说。
10、昙花易现;孤掌难鸣:
处世论交之作。“昙花”,一种开放很短暂就消失的花,比喻好慕虚荣的小人。下联出自民间“一只巴掌拍不响”那句话。杨雄说“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似乎是境中境。
11、须就德才衡俊杰;莫因成败论英雄:
一擒一纵,把人事人才关系高度概括,抨击了某些“用人惟亲”。胜败乃兵家之常事,然孙子说:“有勇不如有智,有知不如有学。”这就是决定于“德才”。
1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明代解缮《无题》的诙谐联,讽刺某些肚内空空如也而又好“岳飞战张飞”那样夸夸其谈之辈。毛泽东很赏识此联,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
13、立德贵于立业;雕龙始自雕虫:
古往今来,以“立业甲天下”想“一朝榜上有名”者太多。孟子说:“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可借作上联注脚。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借作下联注脚。
14、思得先思德;重财必重才:
除反复“思、重”二字,还妙用了同音同韵字,意趣韵趣倍增。正视“财与德”的关系:“钱不伤廉我也忙”。“世人都怕胖;独我不嫌肥”一联,正产生在此基础上,但多几分幽默。
15、到春天看花开花落;赏花日忆春去春来:
“到春天”与“赏花日”,造句结构本不相同,但可理解为“字对”,虽宽亦工。“春、花”交错反复,频添雅意。李白说:“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实为此联之精髓。
16、峰高不断登高客;水险频来探险人:
泼墨迂回蜿蜒,借人之志而寓己之志。恰似荀子所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此联出自河北深昙邵甫村在校高中女生张立梅之手。
17、弯树良材少;直人贤友多:
俗话说“树直有用、人直无用”,上下联一反一正辩证“人直还是好”。《礼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然怎样近友?墨子说:“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一心者,直矣,诚矣。
18、遇事三思方乃好;有争一忍定为高:
遇事也好,办事也好,国事也行,家事也行,三思以求善,再慎以防错;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暴躁难能入德。故某君有联曰:忍让宽和心自乐;谦恭谨慎我常安。
19、敬爱无亲疏,天下高龄皆父母;老残不孤独,人间晚辈尽儿孙:
这是敬老院联。鹤顶格嵌“敬老”二字,突出主题“皆、尽”乃联珠,囊括敬者、爱者、老者、少者。
20、捉鼠何分猫黑白;出征岂问马雌雄:
即兴之作,感慨殊深。上联出自邓小平同志名言:下联言之也是常理:革命事业怎能论男女老壮贵贱或讨价还价,共同奋发,求实为贵。难的是怕“贪猫”不捉鼠,有马不出征。
三、对联制作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联字数要完全相等,不多不少;而且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同,即断句一致。
2、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3、平仄相对,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第三、四声)起平(第一、二声)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声调极其对仗,音调和谐,读起来上口。
4、内容相关,上下联系。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联系,不能是毫不相关的两码事,但又不能重复。从这角度说,有三种类型。一是串对,就是上下联所说明的问题,意思是顺承的;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所要表现的主题。例如章太炎讽慈禧太后七十岁生日:“今日到北海,明日到南苑,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戚,每逢万寿祝疆无。”二是正对,就是上下联各写一事,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三是反对,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相互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