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而成为西汉的皇帝?要说明为什么.答的好我会加分的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08:35:25
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而成为西汉的皇帝?要说明为什么.答的好我会加分的哟.
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而成为西汉的皇帝?
要说明为什么.
答的好我会加分的哟.
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而成为西汉的皇帝?要说明为什么.答的好我会加分的哟.
一、楚汉相争中的两大主角
项羽和刘邦在中国历史上,是楚汉相争中的两大主角,项羽是锐不可当的27岁霸王,刘邦是年逾50的垂老之人;项羽乃名将之后,刘邦为默默无名的农家子弟;项羽受过严格的大将训练,刘邦本身非将才,集结的亦多乌合之众;后项羽宰制天下, 声势如日中天,而刘邦仅被封为汉王,所据之地偏远险阻.然而,历史的转轮却出现了强弱悬殊的戏剧性大逆转:项羽以32岁的英年兵败自刎,全盘皆输;刘邦则承袭了秦始皇的大一统格局,尽收天下,开创了绵延四百年的汉朝.这场被称为「猛狮与胡狼」之争的历史对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为何会成为后人一再回顾的经典教训?
二、他们共同特点是敢作敢为,化危机为转机
他们共同的的特性:有敢作大梦的大器量、不在乎世俗评价的大胆行为、过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化危机为转机的能力.但为什么他们的际遇有如天壤之别?
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项羽的失败,正是过份依赖军事的结果.他出生将门贵族,崛起于秦始皇大秦帝国动荡之际,他拥有用兵如神的军事天赋,在短短三年内,率领五国联军直入秦都咸阳,终结了大秦帝国,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内;他凭着天赋的军事才能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在他二十七岁起,就逐步立下惊人的战功;他用兵别有洞见,敢于行险,善于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士卒的心,形成强大实力.他本应成为秦始皇之后下一个掌控天下的人,然而,与年长一倍、出身草莽的刘邦对峙争峰数年后,在「楚汉争霸」中,却让他尝到一败涂地的四面楚歌滋味.他虽善战,政治谋略却不敌老谋深算的刘邦,灭秦之后一连串失策的扰民、焚宫、封王、杀义帝等举动,引发了四起的民怨及诸王叛乱,终于让长于收买人心的刘邦羽翼丰满,布下牢不可破的圈套,霸业昙花一现,功败垂成.却出现全盘皆输的大逆转...
刘邦高明的地方在知人善任,宽宏大量,宁愿斗智而不斗力.这正是刘邦能够从风起云涌、诡谲多变的时代里脱颖而出的原因.
三、项羽失败的原因
一、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
读 司马迁《史记》得知: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险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险为易的人,怎么能领导众人走向成功呢?
二、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1、目光短浅、自满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细读史书可知,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2、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且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四、刘邦取胜的原因:
一、以名人为榜样,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追求人生的高度,这是刘邦战胜项羽的最重要原因.
1、工于心计,善于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请看刘邦.他天生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名子不为世人知这与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很多优良品,例如,他学到了用笼络手段壮大力量的方法.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宽容、仁慈、有大胆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
四、为实现大谋,坚忍克己.
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 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悟之.
人生在世,谁无理想?谁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谁不渴望自己成功.我们不妨以项羽为鉴,学一学刘邦,探索人生成功之道.
项羽刚愎自用 垓下一战穷兵自渎 最终自杀失败
泱泱中华大帝国,封建社会绵延两千多年,其间变化最大的,恐怕要数秦汉之际了。清代学者赵翼就说过,“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他的意思是说,中国古代世袭制家天下王朝的建立,以秦汉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以前是“有土而王”的时代,秦汉以后为“无土而王”的时代。西汉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总结历代王朝兴衰嬗替的规律时曾指出,从五帝三王到暴秦,王朝的建立有两种类型:自虞夏兴起,汤武称王,直到秦始皇统一...
全部展开
泱泱中华大帝国,封建社会绵延两千多年,其间变化最大的,恐怕要数秦汉之际了。清代学者赵翼就说过,“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他的意思是说,中国古代世袭制家天下王朝的建立,以秦汉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以前是“有土而王”的时代,秦汉以后为“无土而王”的时代。西汉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总结历代王朝兴衰嬗替的规律时曾指出,从五帝三王到暴秦,王朝的建立有两种类型:自虞夏兴起,汤武称王,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合,每一个王朝的建立者都出自古老的氏族或部族。他们家世悠长,根基深厚,拥有雄厚的实力;他们“积善累功数十年”,“修仁行义十余世”,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惨淡经营,最后才得以“并冠带”而一统天下。但是秦汉之际却冲破了这一旧的格局。从陈胜树起“张楚”的王旗,到刘邦“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五年之间,号令三嬗,“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起而逐鹿中原的,大都是奋竞草泽的布衣白徒。一时人才尽出其中,他们角群雄而定一尊,开辟了“无土而王”的新时代。自此以后,大多数王朝的开国君臣都来自社会的底层,由此构成中国两千多年来历史上较为特殊的开国布衣卿相的局面。毫无疑问,这些奋竞草泽的布衣白徒都是一时的雄杰。他们有的以勇武著称,有的以权谋取胜,有的以柔道取天下,有的以智力为雄主。真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几家欢乐几家忧愁。因此,我们对夺权之术的考察也就从这一时代开始。
从秦汉到三国,其间四百余年,历经三个乱世,涌现出了刘邦、刘秀和曹操这三个雄豪而有心计的人物。刘邦以机谋权变著称,刘秀以仁厚持重名世,曹操则以智谋诡诈为人所称道。虽然他们夺取政权的道路不同,政治谋略也各具特色,但他们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刘邦和项羽之间的角力争雄,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第一出威武雄壮的“无土而王”的活剧。他们的故事是那样的扣人心弦,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直到现在,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还存留着他们争锋的楚河、汉界。当人们在棋盘上厮杀时,仿佛还能听到当时的金戈铁马之声。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数岁不安,皆因你我二人。我愿与你单独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父老受苦了。”刘邦却笑着回答道:“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史记·项羽本纪》。楚汉战争的历程的确如此,刘邦虽然实力远逊于项羽,但他靠机谋权变,屡败屡战,终于打败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一统天下,成为开启四百多年基业的一代雄主。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点燃了反秦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不久,曾做过泗水亭长,后来亡命于芒砀山的刘邦自称沛公,在丰沛之间发展势力。与此同时,在会稽的楚国贵族项梁、项羽叔侄杀会稽郡守,率八千人渡江北上,加入到反秦的农民战争之中。不久,陈胜、吴广牺牲,刘、项两支起义军渐渐成为反秦斗争的主力。起义军在楚怀王的主持下于彭城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由项羽率主力北上救赵;另一路由刘邦率领,向西略地攻取关中。并与诸将相约:“先入定关中者为王。”楚怀王的这一决定虽有偏袒刘邦之意,但究竟谁能先进入关中,还得看他们各自的谋略和战术。
刘邦引军西上,或以武力强攻;或以谋略智取;或晓以厉害,迫其投降;或明以大义,促其归顺。所过之处,刘邦下令一律不得烧杀掳掠,大受人民的欢迎,因而破南阳,降宛城,袭武关,一路追奔逐北,势如破竹,很快便进入关中。饱受秦王朝暴虐统治的关中人民抬着牛酒欢迎刘邦的军队。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素车白马,向沛公投降。灭秦以后,为了迅速稳定关中人心,刘邦采取了几条重要措施:第一,军队不得进入咸阳城;第二,秦宫室中的重宝财物一律封存,不得擅自动用;第三,刘邦亲自召集关中的父老、贤达和地方各界人士,向他们宣布:“秦法苛酷,诽谤者受族诛,两人交谈处弃市之罪,关中人民深受其苦。楚怀王与诸将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故我当为王。今特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余秦法尽行废除。各级官吏一律原职留用。我率军来关中,完全是为父老乡亲们除害,绝无侵凌残暴之意,希望大家不要害怕。”随即他又派出将士会同秦朝的旧官吏,分赴各地传谕他的命令,于是关中的局势很快便稳定下来。关中人民争先恐后地抬着牛羊酒食犒劳义军,刘邦坚辞不受,说:“我军粮饷充足,请大家不要破费。”这样一来,关中人民更加欢喜,唯恐沛公不为王。沛公的这一系列政策和举措非常高明,深得关中民心,不仅迅速稳定了关中的形势,更重要的是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以后争夺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能取得胜利,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源源不断地为他输送粮饷和兵员。而关中民众之所以支持他,刘邦初入关时的这些政策措施显然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时,有人向沛公建议:关中富庶,地形险要,今闻章邯已经投降项羽,项羽封他为雍王,管辖关中。若如此,沛公就不可能当王了。现在可急派兵马控制住函谷关,拒绝诸侯的军队进入关中;同时征调关中人入伍,增加兵员,以防不测。沛公未及深思,便采纳了这人的建议。但就是这个建议,几乎把沛公送入绝境。
当时,项羽率义军北上救赵,义军渡过漳水,破釜沉舟,将士们每人各携三日粮,以示必死无还的决心。项羽率楚军长驱直入,九战皆捷,大败秦军,威名大震。其后项羽将秦降军二十余万人在新安全部坑杀,随即率军西上。当他听说沛公已经关闭函谷关,极为震怒,命令黥布率军攻破函谷关。项羽率大军进入关中,屯于戏西,并准备立即攻打刘邦。这时项羽拥有四十余万人马,刘邦仅有十万之众,二者实力悬殊。刘邦见形势对自己非常不利,料定自己绝非项羽的对手,于是迅速改变策略。他首先通过张良结交项羽的叔父项伯,并与他结为姻亲,请项伯在项羽面前代为陈情;随后他又以常人罕有的胆略,亲率百余骑前往鸿门拜见项羽,当面向项羽解释说:“我与将军合力攻秦,将军战河北,我战河南,不料我能先入关破秦。我入关后,秋毫无犯,封陈府库以待将军。我遣将守关,一则是为了防备盗寇,二则是天下混乱,以防不测。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绝无半点异心,谁知竟有人从中挑拨离间,还望将军明察。”项伯也趁势劝项羽:“沛公不先破关中,您怎能如此顺利入关!今沛公有大功,您却想率军攻打他,此乃不义之举,不如善待沛公。”骄傲自大的项羽果然解除了对刘邦的疑虑,遂设宴招待沛公。刘邦终于用机谋权略解除了这一场危机。
几天以后,项羽率军进入咸阳,杀秦王子婴,又虐杀百姓,掳掠财物,大举屠城以后,又纵火焚烧了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一代文明尽被毁弃。有一位谋士劝项羽:“关中之地,倚山带河,外有四塞以为险,土地肥饶,物产丰富,可定都关中。”项羽见秦宫室已被焚毁,不愿久居关中,思乡之念日切,便说:“富贵不归故乡,好比穿上绣花新衣夜行一样,有谁知道?”这位谋士私下对人说:“听人说楚人是沐猴而冠,今见项羽,果然如此。”项羽听说后,就把这位谋士抓来烹杀了。项羽的这些态度和举措,与刘邦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在关中的残暴行为使他尽失人心,关中人民对他恨入骨髓。他放弃关中,反映了他的贵族意识以及光宗耀祖的思想。他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缺乏远大志向,然而又刚愎自用。因此,他仅仅是一个赳赳武夫,缺乏谋略,尽管一时强大,但最终必然败在刘邦手下。
随后,骄横的项羽便虚尊怀王为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他又大行分封,封了十八个诸侯王。他的分封完全不按功劳的大小,而是以亲疏为序,其中既有反秦的将领,也有原六国贵族后裔和秦王朝的降将。为了抑制刘邦,他把刘邦封为汉王,封国在十分闭塞的汉中,实际上等于流放。又封秦朝降将章邯等三人为王,控制关中,以牵制刘邦。项羽大搞分封制,完全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自战国以来,大一统成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盼望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局面。秦王朝的统一正是这一历史趋势发展的结果。秦朝灭亡的原因并不在于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而是在于它的统治太残暴。项羽认不清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引起了更大的动乱,不久就爆发了更大规模的争夺统治权力的战争。
公元前206年,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引兵偷渡陈仓,击溃项羽分封在关中的三王,控制了关中。此后刘邦便以关中为根据地,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在楚汉战争中,刘邦采取两条战线作战的方针,刘邦亲率军队与项羽周旋,吸引其主力,而由彭越和韩信所统帅的两个方面军则从侧翼发展实力。刘邦一军虽然屡次被项羽打败,但由于有萧何从关中源源不断地为他补给兵员粮草,得以坚持下来,并紧紧吸引住项羽的主力,彭、韩两军乘机不断取得重大胜利。彭越在梁地往来游击楚军,断楚军粮道;韩信则攻下燕、齐,从东方威胁楚军。与此同时,刘邦又成功地策动了项羽的大将九江王黥布背楚归汉。这样,双方的形势便逐渐发生变化,汉军越来越强,而楚军的处境则渐趋不利。
公元前204年,项羽为赢得喘息时间,主动向刘邦求和,约定双方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属汉,以东属楚,双方罢兵。项羽遂引兵东归。但刘邦则采纳张良、陈平的计谋,趁项羽松懈之际进兵,追击项羽到阳夏,双方又形成对垒之局。正在这关键的时刻,拥有重兵的彭越和韩信裹足不前,意存观望。特别是韩信,更对刘邦进行要挟,要刘邦封他为齐王。为了集中力量击败项羽,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答应了韩信的要求,与韩信、彭越相约,破楚之后,自陈以东至海的地区全部封给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地区封给彭越。两人既受封为王,又获得了广大的封地,终于改变态度,引兵会攻楚军。公元前202年,刘邦各集团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彻底打败项羽,项羽突围后在乌江边自杀。这年2月,刘邦正式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汉”。
纵观楚汉相争的历史,刘邦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根本的原因当然在于他的政策和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其权谋的优势显然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项羽原本居于优势,兵多势强,但一方面他目光短浅、刚愎残暴、烧杀掳掠、大失民心,又兼缺乏智谋,只想以武力取胜,有勇无谋的项羽当然不是刘邦的对手。另一方面,项羽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下的正确意见,致使许多有才能的人物在刘邦的拉拢、引诱下,纷纷背项投刘。就连唯一的谋臣范增,也因刘邦的反间计,被项羽罢黜不用。与此相反,刘邦则心胸豁达,深谋远虑,有胆有识,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意见,择善而从。刘邦既有稳固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又善于用人,特别是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出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上下齐心协力,和衷共济,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刘邦后来在总结夺取天下的原因时曾说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转运粮饷源源不断,我不如萧何;统兵百万,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当今人杰,我都能任用不疑,让他们尽展其才,这就是我能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项羽呢,他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所以被我打败了。”与刘邦相比,项羽却缺乏自知之明,直到死也还不觉悟。他不从自身寻找由强而弱、最终失败的原因,而是归咎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这就是智者与愚者的区别。
公元前202年正月,各位诸侯与将相大臣共同上书,尊刘邦为皇帝。“皇帝”之称,始于秦始皇。远古时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皆称王。秦始皇认为他的功绩远远超过了夏、商、周的王,可与上古的三皇五帝并列,于是改称为皇帝。对于“皇帝”这一称号,刘邦当然心仪已久,但他以一介平民,奋竞草泽而一统天下,居九五之尊,用皇帝的称号,能使天下人心悦诚服吗?深谙机谋的刘邦决定以退为进,便假惺惺地谢绝了臣下尊他为皇帝的建议,说:“吾闻之皇帝乃贤者的称号,吾不敢当皇帝之位。”群臣一再坚持,刘邦再三谦让,最后他表示不能违背众人之意,才说道:“诸君坚持认为我应该称皇帝之号,为了国家,我就答应了吧。”刘邦的这一谋略,竟为后来历代的开国之君所效仿,而成为一个惯例。
收起
项羽刚愎自用,又有妇人之仁,优柔寡断,白白错过了杀刘邦的好机会,而刘邦身边既有好的谋臣,也能听取意见,能屈能伸,手段狠辣,终成一代帝王.
其实有很多关于他们的典故,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还有项羽的亚父说的,竖子不足以谋,都很有名.
简单的说 刘邦会用人,文有张良,陈平,萧何.武有韩信打天下.而项羽惟独有亚父范增还给气走了.
再简单点: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