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一统思想的内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1:06:39
春秋大一统思想的内容春秋大一统思想的内容春秋大一统思想的内容就是“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董仲舒的学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必从“天意”和《春秋》那里找依据.他作为汉代儒家公羊学派的宗师,一生以

春秋大一统思想的内容
春秋大一统思想的内容

春秋大一统思想的内容
就是 “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
董仲舒的学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必从“天意”和《春秋》那里找依据.他作为汉代儒家公羊学派的宗师,一生以治《春秋》为主业.他说“春秋,大义之所本也”(《春秋繁露?正贯》.以下所引《春秋繁露》只注篇名),以为“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俞序》).他的社会理想正是通过阐述《春秋》大义而得出的,它立足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虽然董仲舒社会理想的基础是现实社会,但他从不盲目赞扬现行的社会制度,而总是以理想社会的标准来批评和要求改进现行制度.
董仲舒的社会理想是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安定社会.大一统是他所述《春秋》的根本含义.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以下引此书只注篇名)他认为《春秋》最重“元”,“谓一元者,大始也.”(《玉英》)“元”就是大一统的开始,并且还认为“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重政》),因此他希望汉武帝是圣人,能成就建立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功业.大一统的根本特征是思想的统一.董仲舒在他的贤良文学对策中,向汉武帝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议,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传》).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是儒学便从此成为官学,上升到至尊的地位.
董仲舒提出这项建议并且被采纳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从历史上看,秦统一中国后,本应及时放弃战时的法家思想,而采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社会安定的儒家思想〔1〕,但秦始皇没有这样做,相反却焚书坑儒,而终不能解决巩固统一封建国家、建立稳定社会秩序的历史任务.这一历史教训董仲舒是清楚的,因此他常用类似于“汉兴循而未改”(《汉书•食货志上》这种委婉言辞来提醒当世的统治者.
从现实情况来看,正如他自己所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由于理论基础不统一,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如此社会怎能安定,政权怎能巩固呢?因此治国之君必须掌握统一学说,使“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言,而法变可明,民之所从矣“(《董仲舒传》).
在表面上看来,法家是反对言论教化的,因其会使“其君?于说,其官乱于言”(《商君书?农战》).但法家没有预想到,如果言论一律,就可避免君臣?乱、莫衷一是以及百姓不知所从的情况.可以说,法家以前以至与其同时的儒家看到了这一点,并作出一定努力,而董仲舒则最后将大功告成――实现了儒学独尊的局面.
董仲舒深知,安定社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必须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这一理论基础要统一.因此他选定儒学(而且唯有儒学)作为安邦定国的理论基础.董仲舒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国家政权出发,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适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顺应了统治者的需要,从而奠定了封建大一统国家不可或缺的根基――思想统一.董仲舒的社会理想不独为君,不独为民,而是为天下的.在这种理想和谐的大一统社会中,统治阶级施教化、守等级、行仁政,君民各得其所,和睦不争,共处于一种和平安定的礼制状态中.
所以说他提出的"春秋大一统"实质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迎合皇帝心理的,也是他推行儒家学说的一个表现.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文化繁荣,虽然战乱频繁,但是当时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不过按现在来看还不能说是大一统,因为当时诸侯兼并,整个国家从地区文化疆土和经济来看,还不算实现完全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