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做了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05:49:20
200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做了哪些
200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做了哪些
200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做了哪些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2003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客观分析当前形势,全面部署2004年的工作,着重研
美妙时光产权酒店 紫光台式电脑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究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深化农村改革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国务院常务会对会议文件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审定,对会议的召开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开好这次会议.
一、正确分析形势,不断深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认识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全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我们制定农村政策、指导农村工作的基本依据.基于这一科学判断,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提出了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这期间,农村经济社会的变化广泛而深刻,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而复杂,基层和农民群众的实践丰富而生动.我们要认真总结,深化认识,科学把握,正确应对.
(一)深刻认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新阶段的内涵丰富,变化深刻,影响广泛,我们应当不断深化对新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多少代仁人志士梦寐以求、为之不懈奋斗的“但愿苍生温饱”的目标得以实现.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是新阶段最基本的特征.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逐步下降,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这使农产品供给的增长在受到资源约束的同时,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农业结构问题凸显,农产品价格低迷,增产难以增效,增产难以增收.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工作往往容易产生忽视农业、忽视粮食生产、忽视耕地保护等倾向,影响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可能导致农产品供求出现新的波动.
二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转移动因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村劳动力加快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现在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批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入城镇经商务工.这是一个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在社会发展中对良好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得农民就业观念和经营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流动的动因也发生很大变化.农民外出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权宜之计.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民,由过去一人进城到现在举家进城,由暂时居住到稳定居住,由从事简单劳动到从事技术工种,由离乡不离土到离乡又离土.有的进城农民,正在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企业工人和工商业经营者.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将继续呈现农业就业比重逐步下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外出就业较快增加的基本态势.
三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发生重大变化.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但收入增长的来源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目前,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经接近一半;工资性收入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0%多.来自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的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
四是农村发展对城镇和国民经济的依赖程度发生重大变化.城乡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越来越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商品率低、自给性强,城市和乡村分治,农民和市民分隔,农业和非农产业分离,很大程度上是农业和农村承担着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积累的重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开始有所改变,各种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农村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五是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各国农业联系更为紧密,农业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农产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加入世贸组织,既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为引进资金、技术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也使我国农业发展更加直接地面临来自国际市场、国外产品和技术的严峻挑战.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我们对国际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生产的丰歉、价格的高低、品种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往往直接影响和冲击着国内的生产和市场.特别是一些地区、一些品种,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已非常密切,农产品进出口已成为一些地区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六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发生重大变化.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增加产量、保证供给,往往忽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在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发展农村经济,往往很难顾得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而且要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而且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繁荣经济,而且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生的重大变化,既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气象和新机遇,也带来了不少新课题和新挑战,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转变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面临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调整,面临着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面临着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社会事业的双重任务.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新阶段的内涵,深刻认识新阶段的特征,准确把握新阶段的规律,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2003年,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克服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战胜了频繁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赢得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平稳发展、农民收入继续恢复性增长、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的难得局面.近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平稳运行,2003年实现的稳步发展尤其来之不易.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远没有根本解决.同时,由于农村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又产生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总的来看,农业面临的市场和效益问题,农村面临的增加就业和全面发展问题,农民面临的维护经济利益和保障民主权利问题,都还相当突出.而整个“三农”问题,当前又主要表现为农民的增收困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主要也在增加农民收入.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1997年至2002年的6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549.5元;增长速度没有一年超过5%,年平均增长不到4%.而且,农民收入很不平衡.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农民增收困难,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从农村自身来看,主要是“三个不适应”:一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二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不适应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需要;三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不适应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从农业农村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来看,主要是“三个不协调”:一是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没能随农业占GDP比重的下降而同步下降,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效益低下.这是农民增收困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因.二是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协调.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近几年我国城镇化速度有所加快,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这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产品需求的扩大,严重制约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业效益的提高.三是资源和国民收入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协调.受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业、农村和农民在资源和国民收入分配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外流严重.近几年在全社会贷款余额中,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比重一直分别只占5%左右,这与农业和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不相称.
我们还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将相互交织、互为影响.近几年来,粮食生产不断下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种粮比较效益低,种粮农民增收困难,种粮积极性不高.农民收入问题与粮食安全问题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好,就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处理不好,两者就会产生矛盾,相互制约.我们要把促进农民增收和发展粮食生产有机统一起来,统筹兼顾,及早谋划,强化措施,主动应对,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又要下大力气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促进新阶段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要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发展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发展,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要全面、正确地理解统筹城乡发展,这不仅是繁荣农村的需要,也是发展城市的需要;不仅要围绕“三农”谈统筹,而且要立足全局抓统筹;不仅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考虑统筹,还要从政治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考虑统筹.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真正把农业、农村的发展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之中,统筹考虑,统筹安排.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六个注重”:一是注重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二是注重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打破地域界限,消除城乡壁垒,促进产品和要素在城乡间、地区间自由流动、公平竞争.三是注重兼顾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扶持粮食主产区,推进扶贫开发,逐步缩小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四是注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水平,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的全面发展.五是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全面提高农业效益.六是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采取更加有力的综合措施,努力构筑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一)推进结构调整,壮大县域经济,充分挖掘内部增收潜力.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总的看,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深度还不够,水平还不高,还大有文章可做,前景十分广阔,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二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四是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二)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环境,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
统筹城乡发展,很重要的是统筹城乡就业;城市带动农村,很重要的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农民就业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增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现在农业户籍劳动力已经占到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很大比重,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行业已成为数量上的主体.
(三)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积极发挥国家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农业是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都要对农业和农村给予支持和保护.我国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竞争力不强,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更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四)认真落实政策,放活农村经济,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
农户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也是自主创业增收的主体.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要“多予、少取”,更要做好“放活”的文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激发农民群众自主创业增收的潜能.要突破一切妨碍农民增收的思想观念,取消一切限制农民创业增收的政策规定,革除一切束缚农民增收的体制弊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充分结合.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入农业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培养和造就农村能人的机制,营造鼓励能人干事业、支持能人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广大农村能人施展才华、创业致富、带动一方,给予必要的支持,开辟广阔的天地.
三、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2003年10月国务院还专门召开了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明确了确保粮食安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重大政策措施.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抓好措施落实,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003年入秋以来,粮价开始上涨.这是粮食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的客观反映,是多年来粮价低迷基础上的恢复性上涨,是市场对粮食供求预期的理性反应.粮价适度上涨对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促进作用.但必须看到,粮食是生活必需品,粮价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粮价的涨跌应该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粮价一价带百价.如果粮价上涨过快过多,就可能带动整个物价的上涨,甚至引发通货膨胀,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如何防止粮价暴涨暴跌和生产大起大落,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下大气力稳定和扩大粮食生产,搞好粮食储备和供给,加强粮食市场调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生产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越来越起到基础性作用,价值规律在粮食生产中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我们必须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来研究解决新阶段的粮食问题.要始终坚持调整农业结构不动摇,始终坚持增加农民收入不动摇,始终坚持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给不动摇,始终坚持对粮食实行省长负责制不动摇.具体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兼顾保障粮食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目标,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繁重任务和重要职责.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农业结构调整方针,不能把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粮食生产对立起来.调整农业结构要坚持在发展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粮食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促进农民增收必须首先抓好粮食生产.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地压缩粮食面积,市场信号已经要求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不能再减少.要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实施力度,加快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粮食质量,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加种粮农民收入.
第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稳不稳,粮食安全基础牢不牢,关键在于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不高.价格是调节生产最基本的杠杆,有利可图是农民发展生产最基本的动因.新阶段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市场引导,提高种粮效益,让农民种粮不赔本、能赚钱.粮食是弱质产业,国家必须给予必要的保护和扶持,要使农民在政策支持下从市场获得合理收益而积极种粮.2004年,各地要通过政策和价格信息引导,搞好服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努力恢复粮食生产,不能搞指令性计划,搞强迫命令.
第三,守住耕地、依靠科技、改善条件,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第四,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在粮食主产区.抓住了主产区,就抓住了大头,就稳住了全局.粮食主产区多年来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都占全国的6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今后主产区要继续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发挥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国家将采取力度更大、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力度,帮助主产区特别是中部地区的主产区解决种粮效益低、财政负担重等问题.
第五,大力发展粮食产业,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要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更要立足粮食优势,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把生产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不少粮食主产区通过发展优质专用粮和发展畜牧业,搞加工增值,提高了粮食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要大力支持和发展粮食加工、储运和流通,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增强粮食的市场竞争力.要启动重点区域动物疫病应急防治工程,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畜产品贸易的安全性,为粮食的转化增效开拓空间.
四、加大农村改革力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中关于农村改革的内容十分丰富、内涵十分深刻,有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为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的部署,当前推进农村改革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最基本的制度,土地政策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要认真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农村土地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征地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妥善安排好失地农民的生计.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的改革办法,并修订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和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要在巩固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取消不应当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2004年,除烟叶税外,要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总体上要降低一个百分点.这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一个重大步骤.降低税率后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沿海发达地区原则上由自己消化,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解决.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或免征农业税.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具体方案.要继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必须扎实稳妥地进行.衡量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做得好不好,一要看是否认真执行中央政策,二要看是否做到“三个确保”,三要看是否与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综合推进,四要看是否妥善解决改革中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最终要看是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
(三)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近年来,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效果,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着眼于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04年要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要抓紧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制定方案,落实资金,完善办法,减少环节,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落到农民手中.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稳步发展粮食期货市场,鼓励产区和销区以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加强粮食市场的管理和宏观调控.健全和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增强调控能力.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四)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强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少、能力弱,难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对信贷的需求,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要努力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总量,通过明确县域内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完善邮政储蓄政策等措施,缓解农村资金的外流.加快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调整,完善政策性金融的功能,逐步扩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问题,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
五、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也是一个重大原则.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十分紧迫,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提高驾驭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的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奋发图强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的行动,全面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切实改进政府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一个与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与农村发展要求相协调、与农民承受能力相符合的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是上层建筑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减负、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在农民中间,处于各种矛盾的前沿.
做好2004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农业和农村工作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