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18:15:04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物体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物体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V固 > V液 > 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前者不能治愈,后者可以治愈.
3.骨传导: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4.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可闻声:频率在20~20000Hz之间.
次 声:频率低于20Hz.
超 声:频率高于20000Hz.
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产生的响度越大.
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为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声的利用
1.声可传递信息的例子:a.用声呐技术探测海底的深度.
b.判断雷声有多远. c.医生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回声定位――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可传递能量的例子: a.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b.外科医生用超声波把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 ①激光准直. ②日食月食的形成 ③射击时瞄准目标.
④小孔成像.⑤影子的形成. ⑥排纵队看齐.
3.光速: C = 3×108m/s = 3×105km/s
与声速相反,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v气>v液>v固

二、光的反射
1.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即: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2.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即: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速度越大,光线在里面与法线的夹角越大.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光线在里面的夹角最大.
ɑ气体>ɑ液体>ɑ固体
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五、光的色散
1.色散:一束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
2.透明的物体只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3.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光.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六、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热作用强,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可以用来烘烤、遥控、拍照等.
红外线辐射到物体上,可使被照的物体发热; 一般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越强.
红外线夜视仪是根据夜间人的体温比周围草木或建筑物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的原理制成的.

3. 紫外线化学作用强,可用来杀菌,促进骨骼生长,应用它的荧光效应还可以进行防伪.
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焦点.
3.凸透镜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
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二、生活中的透镜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和虚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
物距等于像距( u = v = 2f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照相机:物距大于像距( u > 2f ,f < v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物距小于像距( f< u < 2f ,v > 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 u < 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眼睛和眼镜
1.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因此应该利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2.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远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达到视网膜了.因此,应该利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是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1.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2.热力学温度与常用温度的换算关系T=t+273.15 K
3.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4.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液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各种金属.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
晶体熔化时的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凝固时的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3.晶体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发生改变.
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三、汽化和液化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的形式.它们都需要吸热.
①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达到沸点),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⑴液体温度的高低;⑵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蒸发的作用:蒸发吸热致冷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液化有两种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四、升华和凝华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2.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验电器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5.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绕核运动.
6.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单位:库仑(C)
元电荷 1e=1.6×10-19C
7.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8.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3.电路的组成:①电源:提供电能 ②用电器:消耗电能
③导线:输送电能 ④开 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②各个元件之间相互影响.
③开关能控制整个电路的电流通断,其控制作用与它所处的位置无关.
2.并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径.
②各元件之间互不影响.
③开关的控制作用取决于它所处的位置.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电流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本支路电流的通断.

四、电流的强弱
1. 1A=103mA 1mA=103μA
2.测量方法:
一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二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与电路中各用电器大小无关)
I=I1=I2
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I=I1+I2
当各支路用电器大小相等时 I1=I2
当各支路用电器大小不等时 I1≠I2

有图 ,要留邮箱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1、中国位于(东)半球、(西)半球,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2、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 北温 )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 热)带,( 没有 )寒带,只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带。
3、我国的海陆位置是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 太平)洋,是个(海陆兼备)的国...

全部展开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1、中国位于(东)半球、(西)半球,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2、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 北温 )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 热)带,( 没有 )寒带,只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带。
3、我国的海陆位置是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 太平)洋,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而蒙古是一个( 内陆 )国,日本是(岛)国。
4、陆地面积约( 960万 )平方千米,与整个( 欧 )洲的面积差不多,陆地面积仅小于(俄罗斯)和( 加拿大 )。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临国家(14)个。
5、领土最北端在( 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6、南北端纬度约跨(50)度,南北端距离约为(5500)千米;东西端距离约为(5000)千米。
7、东部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西侧的狭窄水道是(台湾)海峡,其属于(东)海。
8、我国领水面积约为( 37万 )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 300万 )平方千米。属于我国内海的 是 (渤海) (琼州海峡) 9、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依次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10、(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南海的渔场和油气田数量最多,(鱼类产量)和(油气)产量最大。
11、由于跨(经)度大,我国领土东西端出现晨昏差异;由于跨(纬)度大,我国领土南北端出现季节差异。
12、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省)、(县)、(乡)三级,其中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是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 省级包括:( 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
县级包括:( 县、自治州、自治县、市 )乡级包括:( 乡、民族乡、镇 )
13、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其中最后成为直辖市的是(重庆);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是(重庆);特别行政区是1997年回归的(香港)和1999年回归的(澳门)
14、跨经度最广的省份是(内蒙古自治区);北回归线穿越的省份简称自东向西依次是(台)( 粤 )(桂)(滇);既有陆上疆界又有海上疆界的省份是(辽宁)(广西);全部位于热带的省是(海南);我国领土最东端的省是(黑龙江);最西端的省份是( 新疆);相临国家最多的省份是(新疆);面积最大的省份是(新疆 )。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占世界的(1/5)以上。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左右。
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我国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 )的(3)
4、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的( 黑河 )至(云南)的( 腾冲 )作为人口地理分界线,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 东南 )沿海一些省区密度更大。东部地区面积占( 43% ),人口却占( 94% )。我国人口最多的省是( 河南 ),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 澳门 ),人口密度最小的省份是( 西藏 ) 。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人口密度= ————————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1、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2%),另外55个少数民族占(8%)。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人口最少的民族是(珞巴族);人口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9个,是( 满回苗维壮,彝蒙土家藏 ) 2、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以(东部)和(中部)最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我国没有一个县或市是(单一)民族。
3、各民族分布具有(“ 大杂居、小聚居 ”)的特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少数民族在自治区内行使(自治权)。4、民族个数最多的省份(云南 ),分布范围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 5、习俗、风俗、文化对应的民族:集体舞 藏族);泼水节( 泼水节 );长鼓舞( 朝鲜族 );干栏式木楼( 壮族 );摔跤( 蒙古族);藏医藏药( 藏族 );信仰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 )( 回族);马头琴( 蒙古族 );冬不拉( 哈萨克族)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1、我国地形西部以( 山地 )( 高原 )( 盆地 ) 为主,东部以( 平原 )( 丘陵 )为主,地势总特征是( 西高东低 ),从( 青藏高原 )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 阶梯状 )逐级降低。
2、第一级阶梯:海拔范围:( 4000米以上 );主要地形:( 高原 )( 山地);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 )( 柴达木盆地 )
第二级阶梯:海拔范围:( 1000—2000米 );主要地形:(高原)(盆地);
主要地形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第三级阶梯:海拔范围:( 500米以下 );主要地形:(平原)(丘陵);
主要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一二阶梯分界线:( 昆仑山 )( 祁连山) ( 横断山脉 )
二三阶梯分界线:(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雪峰山 )
4、山脉多为( 东西 )走向、( 东北—西南 )走向,这些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 骨架 )。
5、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6、面积最大的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依次是( 青藏高原 )( 东北平原 )( 塔里木盆地 )( 东南丘陵 );海拔最高的高原、盆地依次是( 青藏高原 )( 柴达木盆地 )。
7、最东一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是( 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是( 喜马拉雅山脉 );最南一列东西走向的山脉是( 南岭 );太行山是( 河北 )省( 山西 )省的分界;武夷山是( 福建 )省( 江西 )省的分界;长江三峡位于( 巫 )山。
8、太行山东西两侧地形区是( 华北平原 )和( 黄土高原 );大兴安岭东西两侧地形区是( 东北平原 )和( 内蒙古高原 );巫山东西两侧地形区是( 长江中下游平原 )和( 四川盆地 );
横断山脉东西两侧地形区是( 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和( 青藏高原 )。
9、天山南北两侧地形区是( 塔里木盆地 )( 准噶尔盆地 );昆仑山南北两侧是( 青藏高原 )和( 塔里木盆地 );祁连山脉南北两侧是( 柴达木盆地 )和( 内蒙古高原 );秦岭南北两侧是( 四川盆地 )和( 黄土高原);
10、四大高原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 地面平坦);青藏高原(冰川广布 “远看是山,近看成川”);云贵高原( 地面崎岖,多梯田 )
11、五种地形所占比例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山地 )( 高原 )( 盆地 )( 平原 )(丘陵 );而山区则包括( 山地 )( 崎岖的高原 )( 丘陵 ),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 )。山区在发展( 旅游 )( 采矿 )和( 农业的多种经营 )等方面优势较大,但由于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在山区很常见的自然灾害是( 崩塌 )( 滑坡 )( 泥石流 )。
12、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贫困县分布在( 中西部 )的山区,( 黄土 )高原、( 云贵 )高原、( 秦 )岭—大巴山区和( 四川 )盆地边缘山区是我国贫困县比较集中的地方。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是因为(南北跨纬度大)和(冬季风带来的气流寒冷干燥)。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2、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人称(“火洲”)。夏季最冷的是(青藏高原)。三大火炉是(重庆)(武汉)(南京)
3、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向南的温度带依次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高原气候区)。
4、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是指≥(10 )(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
5、完全处于热带的省份是(海南),有部分在热带的省份是(云南)(广东)(台湾)。寒温带出现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6、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是从 (东南沿海) 向(西北内陆)递减。季节分布(夏秋)多冬春)少。
7、年降水量的最高纪录是(台湾火烧寮),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8、一个地方(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区的湿润程度。并据此划分出四个干湿地区分别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其对应的植被依次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9、受(纬度位置)和 (海陆位置) 的影响,我国多数地方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10、冬季风来自于(西伯利亚)和(蒙古),多为(西北)和(东北)风向,特点是(寒冷干燥);夏季风来自于(东部和南部的海洋),多为(西南)(东南)风向,特点是(温暖湿润)
1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12、夏季风带来的降水类型是(锋面)雨,其多出现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且这段持续时期被称为(梅雨季节)
13、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是(雨热同期,能满足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热量和水分)
14、季风气候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分别是(干旱)(台风)(寒潮)(洪涝)。
15、我国共有(5)种气候类型,其中东部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形成独特的(高原山地)气候。
16、我国唯一既地跨四个温度带又地跨四个干湿地区的省是(甘肃)。
17、(秦)岭—(淮)河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与很多线相一致,包括(1)月(0)等温线,(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也是(南)方和(北)方分界,此线以北的河流冬季会出现( 结冰)现象。此线北部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南部是(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北部的耕地类型是(旱地),南方为(水田)。北部农作物的熟制是一年(一)熟、两年( 三)熟,南方农作物的熟制是一年(二)熟或(三)熟。
18、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与(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分界线相吻合(干湿地区)。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1、外流河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其所在区域为(外流区)。该区约占陆地面积的(2/3),水量超过(95%)。位于该区的湖泊称为(外流)湖,是(淡)水湖。外流河多分布在我国(东南)部,河流多而且长,夏季容易形成(汛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结冰,普遍形成(枯水期),一些河流甚至(断流)。
2、内流河是指(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其所在区域为(内流区)。位于该区的湖泊称为(内流)湖,基本上是(咸)水湖。内流河多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这里的河流水源不丰,沿途多沙漠戈壁,(蒸发)和(渗漏)严重,很多河道成为(季节性河道)。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于(昆仑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具有多道环轮的耳状干湖是(罗布泊)。
3、我国的河流大多注入(太平)洋;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有(雅鲁藏布江)和(怒江);注入北冰洋的河流只有(额尔齐斯河)。
4、五大淡水湖由大到小依次是(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同时它也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5、我国最大的运河是(京杭)运河,全长(1800)千米,它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其自北向南依次经过(京)(津)(冀)(鲁)(苏)(浙)6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和一系列湖泊,其年运输量位居全国第(),仅次于();并且在(南水北调)工程中,运河还将作为(长江)水北上到达(京津)的输水通道。
6、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呈巨大的(“几”)字形,从(山东)省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
7、黄河共流经(9)省,依次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共流经四个地形区,依次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8、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依次是(河口)(孟津) ;这两个地方归属的省份依次是(内蒙古)(山西)。
9、黄河的作用主要是:(灌溉)、(发电)(旅游)(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利用黄河水灌溉的有(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其中(宁夏)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
10、凌汛主要是受(纬度位置)影响,在(初春)时节,发生在(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境内)的部分河段
11、黄河上游出现的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和(凌汛)。
12、黄河中游出现的问题是:(水土流失)
13、黄河下游出现的问题是:(地上河现象)(凌汛)。
14、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
15、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所以是我国第一(大河)。其有(“水能宝库”)(“黄金水道”)之称。
16、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湖北)省的(宜昌)和(江西)省的(湖口)
17、长江上游有著名的峡谷自西向东依次是(虎跳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18、长江支流自北向南自西向东依次是:(雅大岷嘉汉,乌江和湘赣)(写口诀)
19、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特别是从(源头)到(宜宾),河流落差极大。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水能资源约占全国(一半)。长江上游最著名的水利枢纽自西向东依次是(三峡)(葛洲坝)。
20、因为(工程条件复杂)(投资大)等原因,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比较低。
21、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货运量占(60%)。新中国成立以来重点治理了(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荆江是指从(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采取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工程.。
22、长江带来的最大危害是(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23、长江支流众多,构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昌)以下四季通航。

收起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1 中国的疆域
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辽阔的疆域:陆地大国:①国土辽阔 ②陆界 ③陆上邻国多14个
海洋大国:①辽阔海域 ②海岸线长 ③隔海六国
最北:漠河54度N;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度E。最南:曾母暗沙4度N。最西:帕米尔高原73度E。
我国幅...

全部展开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1 中国的疆域
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辽阔的疆域:陆地大国:①国土辽阔 ②陆界 ③陆上邻国多14个
海洋大国:①辽阔海域 ②海岸线长 ③隔海六国
最北:漠河54度N;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度E。最南:曾母暗沙4度N。最西:帕米尔高原73度E。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居第3位,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我国海域分布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我国领海的宽度是22.22公里(12海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平方千米,接壤的国家共有14个(顺口溜):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丹;南部还有缅老越。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顺口溜):印尼马文菲日韩。
1.2 中国的行政区划
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现行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材:八年级上册第8页
2.3 中国的人口
数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目前人口数为13亿。
增长速度较快: 分布疏密不均:腾冲??漠河,我国分布人口的疏密。
人口多处特点 人口少处特点
东部地区人口多;
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
平原、盆地人口多;
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
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
汉族地区人口多。 西部地区人口少;
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
山地、高原人口少;
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
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我国人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4 中国的人口:
56个民族: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族等56个民族成员。汉族人口众多,接近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口仅占8%,被称为少数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民族风情: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泼水节;中华民族??端午节。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 中国的地形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 山脉纵横交错: 山势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衡山;中岳嵩(sōng)山
地形复杂多样: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
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
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 中国的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
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大陆性特征。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2.3 中国的河流
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滚滚长江: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上游:源头??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
滔滔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3.1 自然资源概况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特征: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自然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质量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我国自然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自然资源由于受大某些成因的制约,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们在地区分布上一般都是均匀的。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3.2 中国的土地资源*6月25日 世界土地日*土地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舞台。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我国草地面积广达、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我国土地类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珍惜每一寸土地:
3.3 中国的水资源***3月22日 世界水日***
地区分布悬殊: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时间分配不均: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实际变化大的特点。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很,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请见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3.4 中国的海洋资源
多样的生物资源: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有两万余种,其中鱼类30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70多类。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
丰富的矿占资源:我国沿海的大陆架上,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我国的滨海砂矿储量十分丰富。巨量的化学资源:我国海洋生产发展很快。保护“蓝色国土”: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取得巨大成就,目前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4.1 秦岭??淮河线
秦岭与淮河: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500千米,南北宽达100-150千米,海拔多为1500-2500米。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省注入洪泽湖,然后主流经高邮湖南入长江。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区域和地理界限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线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他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
八年级上册第77页 秦岭?淮河线以北 秦岭?淮河线以南
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北方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北方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与西北地与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青藏高原边界。
§4.2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概述:北方地区指我国东北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汾渭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文化:北方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农作物: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等。温带水果:苹果、梨、桃、杏、柿、枣、葡萄等。矿产:煤、铁、油等
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三大不凡。面积约占全国的1/4,人口约占全国的55%。本区西部分布有30多个少数民族,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地势:本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农作物:水稻、生猪、柑桔、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矿产:铜矿、钨矿、汞矿、锡矿、锑矿、铅锌矿。
4.3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概述: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5%,人口仅占全国总数的1%左右。青藏地区的主体是由“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宗教:藏传佛教。地势:山岳纵横,冰川广布,交通十分困难。公路: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
西北地区:位于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总数的4%。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牧区作物:肉、奶、皮、毛等;矿产资源:稀土矿、镍矿、煤、石油、褐煤。
***4.5 补充总结***
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地形特征
高原、平原为主
盆地、平原、高原、丘陵
海拔最高
高原、盆地
气候特征
夏:高温多雨
冬:寒冷干燥
水热充足
日照充足,气温低
干燥,日照充足
主要河流
黄河、黑龙江
长江、珠江
长江、黄河源头
塔里木河
主要矿产
煤、铁、石油
有色金属
钾盐、石油
煤,石油
主要农作物
小麦
水稻、甜菜
青稞
甜菜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