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岳麓版)全册简易知识结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2 22:31:41
高一历史必修一(岳麓版)全册简易知识结构高一历史必修一(岳麓版)全册简易知识结构高一历史必修一(岳麓版)全册简易知识结构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

高一历史必修一(岳麓版)全册简易知识结构
高一历史必修一(岳麓版)全册简易知识结构

高一历史必修一(岳麓版)全册简易知识结构
必修一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 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 :出现公共权力
  二、 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 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 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2、 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 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 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 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3、 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 秦朝的统一 (前221年)
  1、 条件: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1、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2、 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政;监察百官;管理军务,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 地方: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乡里
  4、 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三、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对2000多年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一、 西汉
  1、 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
  2、 解决:A 汉景帝:削藩、平叛、废权.
  B 汉武帝:设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
  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
  —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 影响:A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B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C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
  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 隋唐:三省六部制
  1、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2、 影响: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
  二 宋朝:分相权:“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度支、盐铁、户部”—--财政
  三、 元朝:一省制既中书省,宰相权势过重
  四 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 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
  2、 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
  3、 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二)内阁的演变
  1、 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
  2、 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
  五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 背景:清朝建立, 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 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
  3、 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
  C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六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遭到压制.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 爱琴文明
  1、 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700年)标志—产生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2、 迈锡尼文明(前1400年—前12世纪)特点—新的君主国兴起出现王宫,陵墓和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
  二、 黑暗时代: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此后300年,希腊陷入“黑暗时代”
  三、 古希腊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1、 城邦: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2、 殖民扩张:A 原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少人多.
  B 影响: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3、 城邦政体——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A 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没有公民权.
  B 政体类型: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
  4、 影响: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提供宝贵经验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一、 民主里程
  1、 民主初兴--贵族制:前8—前6世纪,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由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走向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2、 走上正轨: 前594年,执政官梭伦改革
  3、 确立民主:前509年平民克里斯提尼改革
  4、 全面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二、 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A.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B.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机构.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C.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
  三、 意义和局限
  1、 积极:A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B多数人参与,决定更民主
  2、 消极:A非公民无民主权利B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C伟大文明的催化剂,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 从共和国到帝国
  1、 君主制:建城之初,蕞尔小国,行君主制.
  2、 贵族共和制
  A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
  B元老院: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从多数
  C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
  D保民官:平民斗争的结果
  3、 帝制
  (1)原因: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
  (2)概况:A屋大维——前27年,采用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罗马进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B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二、 《十二铜表法》
  1、 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2、 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3、 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三、 查士丁尼法典
  1、 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
  2、 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3、 影响: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B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8课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大宪章》
  1、原因: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签署: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3、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二、《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限制王权
  2、影响: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三、责任内阁、
  1、 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
  2、 职责: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 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四、 英国君主立宪制
  1、 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以首相为最高行政首长,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2、 发展: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在1832年选举中取得更多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政体的稳定.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 联邦宪法
  1、 背景: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A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B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C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
  2、 制定:1781年费城制宪会议
  3、 原则:A、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 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B、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4、补充:前10条修正案,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二、联邦制度
  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
  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4、影响: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
  三、两党政治
  1、形成: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统治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
  2、基础: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一、 初创共和:波旁王朝---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 法国大革命(起因、标志、含义)
  2、《人权宣言》(时间、机构、影响)
  3、《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
  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
  二、曲折共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1、政体演变:法兰西第一帝国---波帝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2、《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
  三、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四、维护共和: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对宪法进行补充,堵塞了君主派复辟之路.
  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一、 德意志的统一
  1、 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经济连成一体,封建割据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2、 过程:1864——1870年,普鲁士在首相俾斯麦筹划下,发动了三次三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3、 影响:这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二、德意志帝国: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1、性质:《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帝国国会为人民代表机构,由普遍平等的直接选举产生,虽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浓厚专制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权力.
  2、局限:专制色彩浓厚,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深远.
  三、魏玛共和国
  1、建立:1919年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享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并颁布魏玛宪法.
  2、局限:没有摧毁旧帝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基础,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薄弱.
  3、结局: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统治
  4、启示:在德国这样专制主义影响深远的国家,要真正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鸦片战争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 原因:A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 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B、直原因接: 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
  2、 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内容: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
  3、影响: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C、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根本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背景:列强侵略-清朝腐败-广西天灾-秀全创教
  二、经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标志失败)
  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影响)
  《资政新篇》(评价)
  四、失败:(1)农民阶级局限性(2)中外势力联合剿杀.
  五、意义:(1)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产生巨大影响.(2)扫荡了清王朝统治秩序,冲击了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政治基础.(3)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运动最高峰.(4)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第15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 甲午中日战争
  1、 原因:A、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形成侵略朝鲜、夺取东北、占领中国、征服世界的扩张政策.B、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以“朝鲜改革案”纠缠
  2、 过程:丰岛海战—黄海决战 1894年
  3、 结果:《马关条约》 1895
  4、 影响:A、《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深入内地;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被迫大举外债.B、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C、极大刺激西方列强.“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军事改革.E、中国各界救亡图存.
  二、义和团运动
  1、起因:A、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B、19世纪末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
  2、口号:“扶清灭洋”3、清政府政策:镇压—招抚—镇压
  4、影响:义和团体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
  三、八国联军侵华
  1、 原因:A、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B、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2、 过程:A、1900年,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B、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发布“剿匪谕旨”.
  3、 结果: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
  4、 影响:《辛丑条约》是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重苦难,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
  第16课 辛亥革命
  一、背景:
  1、社会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2、组织基础:A、兴中会 1894 檀香山 标志兴起.
  B、同盟会 1905东京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思想基础: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三民主义
  B、舆论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
  4、武装上:1911年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由于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而失败,但是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二、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
  1、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五族共和”.
  2、影响:武昌起义使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
  1、中华民国建立:A、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B、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C、名义上为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统一.
  2、清帝退位: 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大权在握;立宪党和旧官僚的支持.
  五、意义: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17课 五四运动
  一、 背景
  1、 一战后,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1915年 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 民族矛盾:1918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二、 过程
  1、 爆发: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勿作五分钟爱国心”、“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
  2、 高潮: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有北京转移到上海,并展开“三罢”斗争.
  3、 初步胜利:A 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 B 中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C 释放被捕学生.
  三、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四、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一场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科学的精神;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第19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 空想社会主义
  1、 原因:A、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悲惨.B、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认为资本主义不是公正、合理的社会,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形成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2、 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
  3、 主张:A、圣西门主张实行实业制度,是“工业社会最早的预言家”.B、傅立叶和欧文主张建立合作组织.
  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8年
  1、 内容:A、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B、揭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原则
  2、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锐利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巴黎公社
  1、 背景:内忧外患 2、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权
  3、措施:A、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工
  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人民可监督罢免.B、维护劳动者利益.C、用世俗教育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4、意义:英勇斗争和首创精神,为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5、教训及启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残余势力,防止资产阶级势力的反扑;无产阶级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建立广泛的同盟;无产阶级缺乏一个统一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上升时期,不具备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
  第20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 背景:19世纪60年代,俄国自上而下改革,推进工
  业化,但不彻底;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一战使俄国落后腐朽充分暴露,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二、 过程
  1、二月革命:1917年初,彼得格勒工人起义,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该政府继续战争.
  2、四月提纲:A、列宁提出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B、实行土地改革.C、退出战争.
  3、七月流血事件后确立武装起义方针.
  4、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领导起义,推翻临时政府.
  三、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人民委员会.
  2、1918年,全国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
  四、 意义:是人类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在经
  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摆脱封建残余和剥削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给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新的解放道路.
  由于字数限制,剩下的发布上了,留个邮箱 我传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