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为中华民族做了哪些贡献?一定要具体,好的加分!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22:21:37
黄河为中华民族做了哪些贡献?一定要具体,好的加分!急!
黄河为中华民族做了哪些贡献?
一定要具体,好的加分!急!
黄河为中华民族做了哪些贡献?一定要具体,好的加分!急!
黄河流域所拥有的人文资源、历史遗迹、文化精华,是长江流域或者其他流域不能替代的,在文化传承中间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文明所不能替代的.
河流伦理和河流文明的研究不仅是为了黄河,而且是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贡献.由于黄土高原的作用,即使流入黄河的泥沙得到进一步控制,黄河也不会是蓝色的.现在有些人很担心长江的变化,经常听到德高望重的人在那里呼吁,有人甚至说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但是从科学的角度讲,长江永远不会变成黄河,长江流域的地形地貌与黄河流域根本不同.正因为如此,即使将来黄河能与人类和谐相处,它也不会丧失本身的地理特征,不会改变它的本性.我们现在更多是从物质文明观察,觉得黄河已经衰老了.如果我们看到精神文明,看到人类文化遗产的话,对黄河就会充满信心.黄河流域的GDP的确不如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但是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人类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黄河流域所拥有的人文资源、历史遗迹、文化精华,是长江流域或者其他流域不能替代的,在文化传承中间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文明所不能替代的.
从人类的精神追求来讲,如果真的把壶口瀑布变得和黄果树瀑布一样,那么它的价值就丧失了.相反,壶口瀑布的特殊景观和它所象征的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正因为如此,我想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既要讲究科学,也要追求人文,要把两者圆满地结合起来.在考虑自然因素的时候,要充分顾及民众的利益,把民生放在首位.现在有关建造大坝的争论,有的片面宣传有利的方面,有的又过于夸大有害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间,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各种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声音.只有经过充分的考虑,作出的决定才能真正造福当代和后代.我们大家应该本着一种诚实的态度对科学负责,也对人类负责,把科学知识与我们的信仰结合起来,才能把对黄河的认识和对其他河流的认识,提高到一个伦理的、哲学的高度.
从历史角度看:
考古的发现证明,中国大陆上已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大多分布在两个较低的阶梯上,尤以第二个阶梯上的黄土地带最为密集.大抵是最先在山间河谷两侧的平台上居住,创造了最早的文明;而当能走出山谷,进入辽阔的平原,治水排涝,“平上而居之”的时候,更达到了昌盛的程度.此时人们对黄河在这些地段流过的情况已相当了解,但对它的出处,对那处于最高位置的第一个阶梯,仍无正确的认识,只有个宠统的印象,那是个很高很大的地方,被称为昆仑.当时的人们认为,黄河就是从它的东北角流出的.
这个昆仑,古书中或称为墟、或称为丘,总之是隆起在大地上的一个巨大块体.据说高有5500千米(《水经}));还有说比平地高出1.8万千米,比日月还高的(《十洲记》).那广度也很大,周长有说1500千米,还有说5000千米的,而且是愈高愈广,所以叫做昆仑.昆的意思是高,仑则表示具有屈曲盘结的状貌.这样神奇的地方自然只有神仙才能居住.最早的传说是人面虎身长着尾巴的神守护在那里,以后这神变成了美丽的女子——西王母,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王母娘娘.而另一种一本正经的说法是,昆仑是顶天立地的一根巨柱,也是黄帝升天后到下界时的行宫.总之,由于谁也没有去过,在神话故事里可以自由想像.我国最早流传的许多神话都与昆仑有关,如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偷吃的不死之药,就是后羿到这昆仑山上向西王母求得的.昆仑是一个不仅有壮丽的宫殿,美丽的园林,充满着奇花异草,珍禽怪兽,而且是能使人长生不老甚至是死人复活的地方,成为一个有特殊地位的神话中心.从这里发源的河水,自然也有了圣洁的意义.
地势的高低决定着水的流向,所以位于这中国大陆的三大阶梯上的黄河要向东流,但这三大阶梯并不是均匀地降低高度,而地表又起伏不平,东部平原中有泰山这样的山丘,西部高原山地中也有不少较低的盆地和谷地.因此黄河不是直线地一泻千里,而且经过了许多曲折.从黄河发源处到大海的直线距离约为2160千米,而黄河的实际长度有5464千米.
水在地面流动时还始终遵守着一条规律,地势高低变化愈大时,流得愈快.而这个流动的速度和水量的多少,决定着它对地面的侵蚀能力和搬运泥沙的能力.在地势陡峭的地方,河水的侵蚀能力强,其主要是向下侵蚀,使河谷变得愈来愈深,两岸陡峭,形如V字;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河水流速变缓,向下侵蚀的作用减弱,但对两岸的侧面侵蚀作用却加强了.特别是当河流水面的高度接近于所注人的水体表面的高度时,向下侵蚀的作用几乎等于零,主要是对两岸的破坏了.此时的河水还不仅是破坏,也在沉积.河水在流动迅速时能夹带许多泥沙,当流速减慢时,搬运能力降低,就会有泥沙沉淀出来在水下堆积.如在河岸的凸出部位,或者水下有什么东西阻塞水流,那里的流速较缓,便会使泥沙在那里淤积,直至高出水面,成为沙洲、沙坝;河岸的凹入部分则受到侵蚀,愈来愈凹,平原地区的河流常特别弯曲,即有自身的作用.在河流入海的地方,地势最低,加上海水中溶解的氯化钠即食盐使悬浮在河水中的细微沙粒所形成的胶体状态受到破坏,产生沉淀,泥沙大量在河口附近堆积,造成陆地.中国大陆东部的平原,便主要是河流带去泥沙充填造成的,古代流传的“沧海桑田”神话,就是这一自然变化的反映.到现在,这种填海为陆的作用还在进行,黄河河口的三角洲还在向大海推进.
黄河的奔流一方面为地形所决定,另一方面,通过它的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面的形态.总的趋势则是这些在地面流动的水力求将陆地上高出海平面的部分夷平,同时将破坏后的产物带入海中,将海底垫高,把“精卫填海”的神话变为现实.
地质基础与黄河文化的关系
黄河水系具有今天的面貌,并能哺育出绵延数千年至今日益昌盛的文化,地质背景是不容忽视的起着控制作用的基础.黄河本身就是地质作用的产物;黄河文化许多特色的形成,也与这里的地质条件相关.
如果将考古学家尹达编制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编的“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对比,不难看出,作为黄河文化先导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竟和地质学家划分出来的“华北地台”的疆界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里面就有地质上的讲究.
在黄河流域,从太古代到第四纪的地层,几乎全都可以在地面见到.当然不是说在一个地点就能看全,而是综观全流域各处露出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来说的.
在黄河流域,从昆仑山到太行山,众多山岭均为在地球历史近期处于上升状态的地带,而华北大平原、宁夏平原、关中平原以及汾河两岸的小平原则为沉降带,由此也不难看出这地球岩石圈层的运动对我们影响之巨大.
不过,地质构造变动所形成的地势起伏,还不等于今天我们看到的山川面貌,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经过阳光、风、水以及生物等自然力的加工.由于各处地质情况的不同,在此起作用的自然力的性质、强弱也多有差异,因而使地面的情形变得复杂,但万变未离其宗:对地面隆起部分进行破坏,再将破坏后的产物搬到低四处堆积.如此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终于有了今日高山、平原交错的黄河流域,为黄河儿女的登场,提供了舞台.而反映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的秦岭、大别山和阴山山脉,绵亘在华北地台南北两侧,恰似天然壁垒,限制着在这个舞台上的先民们的活动.位于地台内部走向近于南北的太行山脉、贺兰山及六盘山脉等隆起带的存在,也有它们的影响.因此,现在我们可以明白,考古学文化边界与地质学大地构造单元的边界出现相似之处,不是偶然的巧合,正说明地质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黄河流域,第四纪时形成的黄土地层,厚达几十米至400余米,它们是形成肥沃土壤的优良物质来源.地跨山西、陕西、甘肃的黄土高原,面积广达大约30万平方千米,规模之大,举世无双,是黄河流域地质的一大特色.黄河中的泥沙,90%来源于此.而没有这黄土地,也难有黄河文化的特色.
井泉的分布,决定着先民村落的位置;城市的兴起,也有地下水源优良、丰富这个因素.从商周到战国,盘庚迁殷后的王都以及燕都蓟、赵都邯郸等一系列名城,都是分布在太行山东麓,显然与来自太行山的地下水可以经过能输水的地层,源源不绝地送到城内有关.此时东边的平原地下水位尚浅,致为盐渍所苦,故难以有城市兴起;而隋初舍掉汉朝兴建的长安城,移到东南较高的地方另造新长安城,也包含有旧城井水已“水皆咸卤,不甚宜人”这个水文地质因素.
青铜文化的出现和达到鼎盛,不用说与中原大地及其周围的地下能够提供铜、锡、铅、锌等矿产有关.春秋时晋国能领先用铁铸鼎,当亦得力于那里有一种埋藏浅且较易冶炼的“山西式铁矿”.
地质不止是地球历史的记录,而且包含继续撰写这部历史的内容;我们不仅要看到已形成的地质环境所能产生的影响,还要看到这个环境正在发生的变化.像流水的冲刷、风沙的吹打、海水的进退、河湖的淤积、地面的升降等持续进行的地质作用,日积月累,都能对人类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如地震山崩、火山爆发、洪水泛滥更能在短暂的时间内给人带来严重损害.
因此,人类文明的发生和发展,都不能不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有了对地质的认识,我们就不仅能看到黄河及其流经的大地的山川外貌,还能看到它们的构造和历史,从地质的意义上去理解,黄河文化为何由此发祥,名城古都何以在此接连兴起,中原成为逐鹿之地.
黄河流域所拥有的人文资源、历史遗迹、文化精华,是长江流域或者其他流域不能替代的,在文化传承中间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文明所不能替代的。
河流伦理和河流文明的研究不仅是为了黄河,而且是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贡献。由于黄土高原的作用,即使流入黄河的泥沙得到进一步控制,黄河也不会是蓝色的。现在有些人很担心长江的变化,经常听到德高望重的人在那里呼吁,有人甚至说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但是从科学的...
全部展开
黄河流域所拥有的人文资源、历史遗迹、文化精华,是长江流域或者其他流域不能替代的,在文化传承中间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文明所不能替代的。
河流伦理和河流文明的研究不仅是为了黄河,而且是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贡献。由于黄土高原的作用,即使流入黄河的泥沙得到进一步控制,黄河也不会是蓝色的。现在有些人很担心长江的变化,经常听到德高望重的人在那里呼吁,有人甚至说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但是从科学的角度讲,长江永远不会变成黄河,长江流域的地形地貌与黄河流域根本不同。正因为如此,即使将来黄河能与人类和谐相处,它也不会丧失本身的地理特征,不会改变它的本性。我们现在更多是从物质文明观察,觉得黄河已经衰老了。如果我们看到精神文明,看到人类文化遗产的话,对黄河就会充满信心。黄河流域的GDP的确不如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但是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人类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黄河流域所拥有的人文资源、历史遗迹、文化精华,是长江流域或者其他流域不能替代的,在文化传承中间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文明所不能替代的。
从人类的精神追求来讲,如果真的把壶口瀑布变得和黄果树瀑布一样,那么它的价值就丧失了。相反,壶口瀑布的特殊景观和它所象征的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正因为如此,我想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既要讲究科学,也要追求人文,要把两者圆满地结合起来。在考虑自然因素的时候,要充分顾及民众的利益,把民生放在首位。现在有关建造大坝的争论,有的片面宣传有利的方面,有的又过于夸大有害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间,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各种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声音。只有经过充分的考虑,作出的决定才能真正造福当代和后代。我们大家应该本着一种诚实的态度对科学负责,也对人类负责,把科学知识与我们的信仰结合起来,才能把对黄河的认识和对其他河流的认识,提高到一个伦理的、哲学的高度。
从历史角度看:
考古的发现证明,中国大陆上已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大多分布在两个较低的阶梯上,尤以第二个阶梯上的黄土地带最为密集。大抵是最先在山间河谷两侧的平台上居住,创造了最早的文明;而当能走出山谷,进入辽阔的平原,治水排涝,“平上而居之”的时候,更达到了昌盛的程度。此时人们对黄河在这些地段流过的情况已相当了解,但对它的出处,对那处于最高位置的第一个阶梯,仍无正确的认识,只有个宠统的印象,那是个很高很大的地方,被称为昆仑。当时的人们认为,黄河就是从它的东北角流出的。
这个昆仑,古书中或称为墟、或称为丘,总之是隆起在大地上的一个巨大块体。据说高有5500千米(《水经}));还有说比平地高出1.8万千米,比日月还高的(《十洲记》)。那广度也很大,周长有说1500千米,还有说5000千米的,而且是愈高愈广,所以叫做昆仑。昆的意思是高,仑则表示具有屈曲盘结的状貌。这样神奇的地方自然只有神仙才能居住。最早的传说是人面虎身长着尾巴的神守护在那里,以后这神变成了美丽的女子——西王母,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王母娘娘。而另一种一本正经的说法是,昆仑是顶天立地的一根巨柱,也是黄帝升天后到下界时的行宫。总之,由于谁也没有去过,在神话故事里可以自由想像。我国最早流传的许多神话都与昆仑有关,如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偷吃的不死之药,就是后羿到这昆仑山上向西王母求得的。昆仑是一个不仅有壮丽的宫殿,美丽的园林,充满着奇花异草,珍禽怪兽,而且是能使人长生不老甚至是死人复活的地方,成为一个有特殊地位的神话中心。从这里发源的河水,自然也有了圣洁的意义。
地势的高低决定着水的流向,所以位于这中国大陆的三大阶梯上的黄河要向东流,但这三大阶梯并不是均匀地降低高度,而地表又起伏不平,东部平原中有泰山这样的山丘,西部高原山地中也有不少较低的盆地和谷地。因此黄河不是直线地一泻千里,而且经过了许多曲折。从黄河发源处到大海的直线距离约为2160千米,而黄河的实际长度有5464千米。
水在地面流动时还始终遵守着一条规律,地势高低变化愈大时,流得愈快。而这个流动的速度和水量的多少,决定着它对地面的侵蚀能力和搬运泥沙的能力。在地势陡峭的地方,河水的侵蚀能力强,其主要是向下侵蚀,使河谷变得愈来愈深,两岸陡峭,形如V字;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河水流速变缓,向下侵蚀的作用减弱,但对两岸的侧面侵蚀作用却加强了。特别是当河流水面的高度接近于所注人的水体表面的高度时,向下侵蚀的作用几乎等于零,主要是对两岸的破坏了。此时的河水还不仅是破坏,也在沉积。河水在流动迅速时能夹带许多泥沙,当流速减慢时,搬运能力降低,就会有泥沙沉淀出来在水下堆积。如在河岸的凸出部位,或者水下有什么东西阻塞水流,那里的流速较缓,便会使泥沙在那里淤积,直至高出水面,成为沙洲、沙坝;河岸的凹入部分则受到侵蚀,愈来愈凹,平原地区的河流常特别弯曲,即有自身的作用。在河流入海的地方,地势最低,加上海水中溶解的氯化钠即食盐使悬浮在河水中的细微沙粒所形成的胶体状态受到破坏,产生沉淀,泥沙大量在河口附近堆积,造成陆地。中国大陆东部的平原,便主要是河流带去泥沙充填造成的,古代流传的“沧海桑田”神话,就是这一自然变化的反映。到现在,这种填海为陆的作用还在进行,黄河河口的三角洲还在向大海推进。
黄河的奔流一方面为地形所决定,另一方面,通过它的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地面的形态。总的趋势则是这些在地面流动的水力求将陆地上高出海平面的部分夷平,同时将破坏后的产物带入海中,将海底垫高,把“精卫填海”的神话变为现实。
地质基础与黄河文化的关系
黄河水系具有今天的面貌,并能哺育出绵延数千年至今日益昌盛的文化,地质背景是不容忽视的起着控制作用的基础。黄河本身就是地质作用的产物;黄河文化许多特色的形成,也与这里的地质条件相关。
如果将考古学家尹达编制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编的“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对比,不难看出,作为黄河文化先导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竟和地质学家划分出来的“华北地台”的疆界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里面就有地质上的讲究。
在黄河流域,从太古代到第四纪的地层,几乎全都可以在地面见到。当然不是说在一个地点就能看全,而是综观全流域各处露出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来说的。
在黄河流域,从昆仑山到太行山,众多山岭均为在地球历史近期处于上升状态的地带,而华北大平原、宁夏平原、关中平原以及汾河两岸的小平原则为沉降带,由此也不难看出这地球岩石圈层的运动对我们影响之巨大。
不过,地质构造变动所形成的地势起伏,还不等于今天我们看到的山川面貌,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经过阳光、风、水以及生物等自然力的加工。由于各处地质情况的不同,在此起作用的自然力的性质、强弱也多有差异,因而使地面的情形变得复杂,但万变未离其宗:对地面隆起部分进行破坏,再将破坏后的产物搬到低四处堆积。如此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终于有了今日高山、平原交错的黄河流域,为黄河儿女的登场,提供了舞台。而反映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的秦岭、大别山和阴山山脉,绵亘在华北地台南北两侧,恰似天然壁垒,限制着在这个舞台上的先民们的活动。位于地台内部走向近于南北的太行山脉、贺兰山及六盘山脉等隆起带的存在,也有它们的影响。因此,现在我们可以明白,考古学文化边界与地质学大地构造单元的边界出现相似之处,不是偶然的巧合,正说明地质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黄河流域,第四纪时形成的黄土地层,厚达几十米至400余米,它们是形成肥沃土壤的优良物质来源。地跨山西、陕西、甘肃的黄土高原,面积广达大约30万平方千米,规模之大,举世无双,是黄河流域地质的一大特色。黄河中的泥沙,90%来源于此。而没有这黄土地,也难有黄河文化的特色。
井泉的分布,决定着先民村落的位置;城市的兴起,也有地下水源优良、丰富这个因素。从商周到战国,盘庚迁殷后的王都以及燕都蓟、赵都邯郸等一系列名城,都是分布在太行山东麓,显然与来自太行山的地下水可以经过能输水的地层,源源不绝地送到城内有关。此时东边的平原地下水位尚浅,致为盐渍所苦,故难以有城市兴起;而隋初舍掉汉朝兴建的长安城,移到东南较高的地方另造新长安城,也包含有旧城井水已“水皆咸卤,不甚宜人”这个水文地质因素。
青铜文化的出现和达到鼎盛,不用说与中原大地及其周围的地下能够提供铜、锡、铅、锌等矿产有关。春秋时晋国能领先用铁铸鼎,当亦得力于那里有一种埋藏浅且较易冶炼的“山西式铁矿”。
地质不止是地球历史的记录,而且包含继续撰写这部历史的内容;我们不仅要看到已形成的地质环境所能产生的影响,还要看到这个环境正在发生的变化。像流水的冲刷、风沙的吹打、海水的进退、河湖的淤积、地面的升降等持续进行的地质作用,日积月累,都能对人类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如地震山崩、火山爆发、洪水泛滥更能在短暂的时间内给人带来严重损害。
因此,人类文明的发生和发展,都不能不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有了对地质的认识,我们就不仅能看到黄河及其流经的大地的山川外貌,还能看到它们的构造和历史,从地质的意义上去理解,黄河文化为何由此发祥,名城古都何以在此接连兴起,中原成为逐鹿之地。
收起
冲击成了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华北平原也与黄河冲击有很大的关系。黄河的水利资源,还有精神。。。
黄河流域所拥有的人文资源、历史遗迹、文化精华,是长江流域或者其他流域不能替代的,在文化传承中间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文明所不能替代的。
河流伦理和河流文明的研究不仅是为了黄河,而且是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贡献。由于黄土高原的作用,即使流入黄河的泥沙得到进一步控制,黄河也不会是蓝色的。现在有些人很担心长江的变化,经常听到德高望重的人在那里呼吁,有人甚至说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但是从科学的...
全部展开
黄河流域所拥有的人文资源、历史遗迹、文化精华,是长江流域或者其他流域不能替代的,在文化传承中间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文明所不能替代的。
河流伦理和河流文明的研究不仅是为了黄河,而且是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贡献。由于黄土高原的作用,即使流入黄河的泥沙得到进一步控制,黄河也不会是蓝色的。现在有些人很担心长江的变化,经常听到德高望重的人在那里呼吁,有人甚至说长江已经变成了第二条黄河。但是从科学的角度讲,长江永远不会变成黄河,长江流域的地形地貌与黄河流域根本不同。正因为如此,即使将来黄河能与人类和谐相处,它也不会丧失本身的地理特征,不会改变它的本性。我们现在更多是从物质文明观察,觉得黄河已经衰老了。如果我们看到精神文明,看到人类文化遗产的话,对黄河就会充满信心。黄河流域的GDP的确不如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但是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人类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黄河流域所拥有的人文资源、历史遗迹、文化精华,是长江流域或者其他流域不能替代的,在文化传承中间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文明所不能替代的。
从人类的精神追求来讲,如果真的把壶口瀑布变得和黄果树瀑布一样,那么它的价值就丧失了。相反,壶口瀑布的特殊景观和它所象征的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正因为如此,我想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既要讲究科学,也要追求人文,要把两者圆满地结合起来。在考虑自然因素的时候,要充分顾及民众的利益,把民生放在首位。现在有关建造大坝的争论,有的片面宣传有利的方面,有的又过于夸大有害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间,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各种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声音。只有经过充分的考虑,作出的决定才能真正造福当代和后代。我们大家应该本着一种诚实的态度对科学负责,也对人类负责,把科学知识与我们的信仰结合起来,才能把对黄河的认识和对其他河流的认识,提高到一个伦理的、哲学的高度。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