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均读书量调查称中国年人均读书量世界最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6:11:18
中国人均读书量调查称中国年人均读书量世界最少中国人均读书量调查称中国年人均读书量世界最少中国人均读书量调查称中国年人均读书量世界最少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

中国人均读书量调查称中国年人均读书量世界最少
中国人均读书量
调查称中国年人均读书量世界最少

中国人均读书量调查称中国年人均读书量世界最少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这与中国悠久的文明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很不符,因何当前中国国人陷入阅读危机?
从传统上说,阅读一直停留在精英层面,没有形成全民阅读的传统.
其次,即时的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这种阅读方式虽然有较为快速、及时等优点,但也存在容易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
再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心变得浮躁.生活压力大,让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再去思考书中的要义,也很难有兴致去探索哲学的命题.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将阅读当成是获取信息的途径.
国人的“阅读危机”还表现为阅读的功利化.一直以来,升学和就业成了国民教育的主要追求,学生就形成有用的书就读,无用的书不读的功利阅读观.这样把读书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对读书本身感兴趣.
最后,部分国人阅读量少与个人需求有关.中国当前处在社会转型阶段,忙于各种事情而无暇阅读是一部分人阅读量少的原因.一个人的阅读量还与他对阅读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相关.如果认为阅读与自己的生存状况关系不大,或者阅读反而会影响生存状况的改善,他就没有阅读的需求和积极性.
不久前,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国内掀起了一股“莫言热”,但要拉动国民阅读水平,仅靠莫言一人,那无异于杯水车薪.我们应该抓住当前莫言“阅读热”的契机,想方设法,把这个“短热”转化成为“长热”,把针对一个人的“快热”,转化成针对更多的作家作品、更宽广领域经典之作的“慢热”.
“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一段时间以来,这个论断被各种媒体反复引用,说它令我们感到振聋发聩甚至痛心疾首,并不为过.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我国当真已经成为“世界上年人均读书量最少的国家之一”了吗?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

  “4.3本”是怎么得出来的?

  “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传统纸质图书4.35本,这是我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得出的结果.”徐升国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隶属新闻出版总署,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于去年年底进行,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发布调查结果.

  徐升国介绍,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开始于1999年,现在每年进行一次,是一项对国民文化消费的长期跟踪调查,有央视市场研究和零点调查公司等专业公司参与,采用国际上社会调查的标准体系,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50个左右城市对居民进行入户调查,获得2万个左右的样本,调查问卷的设置涵盖图书、期刊、音像、网络、手机等载体和途径以及公共阅读服务、读书节、农家书屋等项目,已经被视为我国国民阅读的风向标.

  与这个数字在各类媒体上被用来“警醒世人”不同,专业人士眼里,“4.35本”的结果无惊无喜,“去年的调查结果是4.25本,前年是3.88本,2008年是4.75本,所以总的趋势是在徘徊波动中趋稳,但也不值得乐观.”徐升国说.他表示,阅读量下降是全球性的趋势,对此的担忧并非国人所独有.但是,从全球横向比较来看,我们确实偏低,跟传统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地位不相符.当下的读书风气和氛围还不如上世纪80年代,“知识无用论”似乎愈演愈烈,阅读少尤其年轻人不读书是我们切实的所见、所感.

  我国何时能有全国性的阅读工程?

  在国外,阅读被当做“总统工程”,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由元首、王室出面倡导阅读.英国政府拨款数千万英镑资助“阅读起跑线”项目,给每一位妈妈和低幼儿童发放内含绘本、笔、贴纸等的大礼包,这一项目已经被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借鉴,中国香港、台湾地区都已引进.英国还有“1英镑购书计划”,每个孩子都可以领到1英镑,去书店购买指定的、定价为1英镑的图书.

  而我国内地目前还没有政府支持的全国性此类活动,往往仅限于某一地区.比如北京阅读季、上海读书月、深圳读书月、杭州西湖读书节、苏州读书节、陕西三秦读书月、湖南三湘读书节、广州岭南读书节、新疆天山读书月、内蒙古草原读书节等.也有部分社会资金开始以慈善的方式进入阅读领域,如段永平的“心平基金”在学校建的书屋等.“三叶草读书会”等民间读书组织也纷纷成立.还有一些商业机构以产业方式进入阅读领域,如“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亲近母语阅读中心”的成立等.此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和21世纪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也纷纷以新的业态和方式促进阅读,比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创办的青少年阅读体验大世界等.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上至政府官员、领导、出版社、文化部门,下至妈妈、宝宝、儿童、学生,都应该重塑对阅读的认知,而国家应该把阅读当做一项国家战略,早日设立国家读书节和国家阅读基金”.徐升国透露,聂振宁、冯骥才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经多次提议,希望尽快得到批准.

  数字阅读势如猛虎,为什么却不被计算在内?

  近年来,数字阅读的迅猛发展令专业人士也始料未及.1999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当时国人的上网率才3%,数字阅读无从考察;2011年,上网率增加到54.9%,数字阅读率达到40%,手机阅读率达27.6%.但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国民数字阅读人均读书仅1.42本.

  徐升国说,数字阅读之所以没有与传统阅读合并计算,首先因为数字阅读的统计是不能以“本”为单位的,很可能只是部分章节、段落;此外,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这两种形式有较大差异,比如,手机阅读的可能是书,更大的可能是报纸、刊物.也不能以传统纸质阅读的监测手段,监测数字阅读的阅读量.

  “数字阅读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和检测,但是目前全世界对数字阅读的关注结果都认为,还不能简单地说数字阅读好或者坏;数字阅读目前也不能取代传统阅读,因为其还有明显缺憾,比如可能损害儿童的视力;往往因超链接的存在,不断分散读者注意力,使其无法专注于阅读本身;数字阅读也容易导致碎片化和浅阅读.”徐升国的观点是谨慎的.几年前,iPad刚刚出现时,有人曾经说:iPad是阅读的杀手.在某种意义上,也许这并非危言耸听.

  莫言获诺奖对全民阅读会有多大的拉动作用?

  据悉,出版机构“精典博维”获得了莫言作品3年的版权,将在3年内出版约包括20本书的《莫言文集》,定价七八百元人民币,希望卖出100万套.徐升国算了一笔账:“虽然文集主要用于收藏,但假定每套书都有两个人阅读了其中一本,最终可以拉动当年全民图书阅读率上升0.001,就是说,如果要将人均读书数量从4.35本提升至4.36本,约需要10个莫言.”当然,此结果没有把重读旧书、购买单行本以及通过数字方式阅读的莫言小说计算在内.

  从世界出版界来看,一个新的超级巨星的产生,对阅读的拉动作用屡见不鲜,比如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共7部,已被译成70多种语言,在200多个国家销售数亿册,其中每一部的出版,都会让全球出版界震动一下,而这一年如果没有一部新书诞生,全球出版界的产值都要下降一点.

  徐升国透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策划如何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契机和起点,推动国民阅读潮流和阅读时尚.“不管在什么程度上,这毕竟是一个机遇.”

  不久前,徐升国所在单位与中央文明委联合开展了向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1万人赠送一本书的活动,这1万人最想得到什么书的统计结果令人吃惊:《百年孤独》、《平凡的世界》和《红楼梦》位列前三.徐升国认为,国民对文学阅读有这样深刻而广泛的偏好且阅读水准和品位如此之高,使人对文学阅读拉动国民整体阅读水准、对国民阅读的前景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