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与湖北的历史大概就是关于两省的关系和重大事件,最好详细一些非常感谢(。・ω・。)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16:41:23
湖南与湖北的历史大概就是关于两省的关系和重大事件,最好详细一些非常感谢(。・ω・。)ノ♡
湖南与湖北的历史
大概就是关于两省的关系和重大事件,最好详细一些非常感谢(。・ω・。)ノ♡
湖南与湖北的历史大概就是关于两省的关系和重大事件,最好详细一些非常感谢(。・ω・。)ノ♡
1、湖南在原始社会时为三苗、百濮与扬越(百越一支)之地,据宁乡县、安乡县、津市、澧县、道县和平江县等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证明,湖南境内在40万年前有旧石器时期的人类活动,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种植稻谷,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湖南的先民就开始过定居生活.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代属于楚国苍梧,洞庭二郡.秦始皇设黔中、长沙两郡;西汉初期属于长沙国,汉武帝之后属荆州刺史辖区,辖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郡;三国时属吴国荆州,为荆南五郡;西晋时分属荆州和广州;东晋时分属荆州、湘州、江州;南朝宋、齐、梁时分属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荆州,南朝陈时分属荆州、沅州;隋高祖开皇九年(589年)平南陈,而统一中国后,在湖南设长沙、武陵、沅陵、澧阳、巴陵、衡山、桂阳、零陵等八郡;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从此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开始“湖南”之名;五代十国时期,马殷据湖南,建立楚国,国都为长沙.
宋朝分全国为路,路下设州、府、军、监,各辖若干县.湖南分属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湖南属湖广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 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临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宝庆路、武冈路、桂阳路、茶陵州、耒阳州、常宁州.元朝政府还在今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个长官司或蛮夷长官司,分别隶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管辖.
明朝行省设布政使司,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为府(州),府下设县,实行省、府 (州)、县三级制.湖南属湖广布政使司,辖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 长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顺军民宣慰使司、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
朝地方政权实行省、道、府(直隶厅、直隶州)、县(散厅、散州)四级制.康熙三年置湖广按察使司,湖广右布政使、偏沅巡抚均移驻长沙.湖广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独立建省.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抚直接管辖. 雍正二年,偏沅巡抚易名湖南巡抚.
中华民国时,湖南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县两级.民国三年(1914年)全省下设湘江、衡阳、辰沅、武陵四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道制撤消,仅存省、县两级.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普遍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湖南省划为九区;1938年湖南省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1940年4月湖南省调整为10个行政监督区,各区辖6~10县不等,并成立长沙市(1933年)、衡阳市(1943年)两省辖市.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国民政府退守台湾以前,湖南省有2市、10行政监督区、77县,湖南省政府驻长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初期设置长沙(1949)、株洲(1956)两地级市,长沙、衡阳、郴县、常德、益阳、邵阳、永州7个直属专区,湘西行政区及所辖永顺、沅陵、会同3个专区.2002年末,湖南省共计划分为14个地区(13地级市和1自治州),122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4个市辖区、16个县级市、65个县和7个自治县.
湖南在近代发生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1852年,曾国藩受命在湘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在1898年,湖南是唯一支持戊戌变法的省份.1899年和1904年,岳阳、长沙先后被开辟为商埠,常德、湘潭增列为“寄港地”.1903年,黄兴创立华兴会,成为同盟会和国民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6年-1927年,北伐战争期间,湖南农民运动声势最为浩大,农会成员发展到600万人.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湖南省境进行过几次极其惨烈的抗击日军的战役,包括长沙会战、衡阳会战和常德会战等.
2、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简称鄂.湖北历史悠久.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25~220年)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三国(220~280年)时期,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两晋(265~420年)时期,湖北大部分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移民,其中湖北境内长江流域中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带的移民主要来自山西、陕西、河南,少量来自安徽和江苏的淮河流域.长江下游今武昌、黄梅一带的移民大多来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区还是汉江流域,上自今郧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钟祥,而以襄阳为中心[5] .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隋朝(581~618年)统一全国后, 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竞陵、沔阳、清江、襄阳、舂陵、汉江、安陆、永安、江夏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6年)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薪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 ,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薪、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薪二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924~963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三州;施州属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复、峡、归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荆门军、汉阳军等(辖县33个),占湖北大部分地区;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辖县19个);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薪、黄二州(辖县5个),南部属江西南路,为兴国军(辖县3个);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摩州.
靖康之乱后的南迁,湖北江汉平原三分之二来自南昌府.鄂东鄂北来自饶州南昌[6] .
元代(1279~1368年)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湖北境内,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府与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薪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和安陆府、沔阳府及荆门州;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羁摩州属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分全国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1368年(洪武元年)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连年战祸,使长沙许多地方渺无人烟.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湖北和湖南,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并允许“插标占地”,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6] .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湖北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等8 府,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领武昌、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共60县、6散州、1散厅.
康熙十六年,清军为消灭义军,滥杀无辜,人口殆尽,一片荒芜.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6] .
民国 鄂军都督府
民国年间,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1912年,废除府、州、厅建制,重新划分,省下设道、县两级政区;1927年,废除道一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1932年于省、县之间增设行政督查区;至1949年,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市为国民政府直辖)、8行政督察区、69县.
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
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
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
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