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31 02:23:02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历史七年级上册)一、元谋人北:P2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二、北京人的文化遗存:(P3-P4)生活时间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

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历史七年级上册)
一、元谋人
北:P2 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二、北京人的文化遗存:(P3-P4)
生活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
用火方式: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三、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一 )河姆渡遗址:
北:P9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P10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二)半坡遗址:
北:P7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P8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P9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四、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北:P12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P14 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5 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北:P15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这种通过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考试说明]国家的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夏朝建立的史实
北:P2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二、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北:P2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三、西周分封制
北:P28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P29分封制的作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四、商鞅变法
1.主要内容
北:P43 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推行县制,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2.历史作用或影响
北:P44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试说明]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陈胜、吴广起义
北:P66 陈胜、吴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二、张骞通西域
北:P81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P82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北:P83 《丝绸之路示意图》
P83 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P84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北: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P69—72,P71《秦统一文字表》和《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
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经济、文化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文(统一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军事上:修万里长城
作用: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五、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北:P74—76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主要措施: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上: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在13个州部设刺史.
军事上:出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
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对外交往:开拓了丝绸之路.
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六、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及评价秦始皇、汉武帝
[考试说明]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北:
P102 官渡之战,P103赤壁之战,P105《三国鼎立形势图》
魏、蜀、吴建立
220年,曹丕,魏,洛阳
221年,刘备,蜀,成都
222年,孙权,吴,建业
二、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南方比较安定.
三、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北:P115
改革内容:(1)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要求南迁的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改革作用: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如胡食、胡服、胡床、胡乐、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中国古代史(历史七年级下册)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北:P13-15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考试说明]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考试说明]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一、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北:P110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
北:P110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设伊犁将军,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三、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略.
四、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P104-105(1)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2)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戚家军”.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后又开赴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抗倭寇基本肃清.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北:P105—106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顺利地在台湾登陆并迅速包围了入侵的荷军.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签字投降,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和其他国家也起到保护作用.
六、雅克萨之战
北:P106—107 沙俄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决定用武力捍卫祖国边疆,1685年,清军围攻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战败投降.1686年,清朝再次出兵雅克萨,重创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定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七、郑和下西洋
北:P127-128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P128-129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也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废止.
八、“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历史影响
北:P129闭关锁国并非完全断绝对外往来,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北:P130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考试说明]科学技术
一、司母戊鼎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二、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共同点:
(1)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费散”.
(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
三、都江堰
北:P54 李冰石像图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四、长城
北:(1)P72(七年级上册)秦长城示意图.(2)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七年级下册)P117明朝时,在历代修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工程坚固,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晶.
五、大运河
北:P4-5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六、四大发明
北:P40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了巨大影响.
(一)造纸术
北:P87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二)印刷术
北:P40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P81北宋时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较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指南针
北:P82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
北:P82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考试说明]思想文化
一、孔子
北:P50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还是大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孔子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他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二、佛教传入的史实
北:P91佛教起来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史记》
北:P93—94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该书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四、《资治通鉴》
北:P86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了解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一)甲骨文
北:P46商朝时期,将占卜结果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称为卜.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二)金文
北:P49《每课一得》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铭文,也叫金文.
(三)小篆、隶书
北:P71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P71《秦统一文字表》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

全部展开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收起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

全部展开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收起

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秦的统一
秦的暴政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P5
7、河姆渡...

全部展开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14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
21、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形势图》 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P34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3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P38—39
33、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P41
3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P41
35、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36、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 P43
37、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 “四诊法”。 P43
38、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 P43
39、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P46—P47
41、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P47—P49
42、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秦朝疆域图》 P60
43、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44、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45、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P59
46、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建立了政权 P63
47、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P64
48、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P67
49、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50、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削弱诸侯国势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68—69
51、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P69
52、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理黄河。P73
53、汉朝时用耧车播种,纺织业中也有了提花机 P73
54、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P74
55、 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P77
56、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P78—79
57、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