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共有多少种鱼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08:11:54
世界上共有多少种鱼类?
世界上共有多少种鱼类?
世界上共有多少种鱼类?
海洋是鱼类的主要栖息地,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海岸到大洋,从表层到上千米深渊均有海洋鱼类的踪迹.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导致了海洋鱼类的多样性,但由于组织、结构、机能上相似,产生了一系列共同特点.人们根据鱼类的共同特点,给鱼下了如下的定义:鱼是以鳃呼吸、用鳍运动、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能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从这个定义来看,海洋生物中凡是具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并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运动,不管它像不像鱼,也肯定是鱼.例如海马,浑身上下没有哪一处让人觉得它像鱼,可事实上海马具备上述鱼的特征,是属于不折不扣的鱼类:而另外一些被冠以鱼的称呼的海洋生物,妇墨鱼、鲍鱼等,要么属于软体动物,要么属于哺乳动物,虽然被约定俗成地叫做鱼,其实蹑鱼类一点关系也没有. 人类对海洋鱼类的研究历史可溯源久远.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动物志》一书中记录了生存于爱琴海的115种鱼类,并对鱼类的结构、繁殖、洄游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叙述.我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研究海洋鱼类最早的国家之一.1975年在山东胶州湾畔发掘的古墓,就证实了中国远在新石器时代,就能捕捞鳓鱼、梭鱼、黑鲷、蓝点马鲛等多种海洋鱼类.在古代的著述中,不仅有鱼类习性、渔期的详细记述,而且有海鱼的生长、繁殖和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近代海洋鱼类的研究,据说是由法国学者G.B.居维叶和A.瓦朗西纳发表的《鱼类自然史》开始,以后各国学者对海洋鱼类的洄游、繁殖、生长及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其中以“挑战者”号、“信天翁”号、“丹纳”号等海洋调查船的工作成就最为显著.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广泛应用电子显微镜、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对海洋鱼类的组织、生理和生态进行了大量研究,50年代我国对中国海洋鱼类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先看出版了一系列鱼类专著,对鱼类的生理、生态和遗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开发. 据调查.目前鱼类共有21 723种,其中海洋鱼类约有1.2万种.中国的海洋鱼类总数有3187种.对这些鱼类的分类,比较通行的是分为三个纲. 一是圆口纲(Cyclostomata)是最为原始的鱼类,无上下颌,故又称为无颌类.体表裸露无鳞,体形细长呈鳗形,骨骼完全为软骨.无偶鳍,无肩带和腰带,脊索终生存在,元椎体.具有单独不成对的鼻孔,由内胚层形成的腮处于肌肉囊中,并开口于体外. 二是软骨鱼纲(Chondrichihyes).内骨骼全力致骨,但常以钙化加固,元任何真骨组织:体表被有盾鳞、棘刺或裸露无鳞.脑颅无接缝.头部每侧具有鳃裂,开口于体外.肠短,内具螺旋瓣.无膘.雄住具有腹鳍内侧特化而成的交配器,称为鳍脚.行体内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为歪形尾,软骨鱼纲鱼在海洋里分布很广,但以低纬度海域为主. 三是硬骨鱼纲(Osteichthyes).是鱼类中呈高级的,也是现在最繁盛的一纲.内骨骼出现骨化,头浮常碴有膜骨,骨骼具有骨缝.体表被有硬鳞或骨鳞,或裸露无鳞.外鳃孔1对,鳃间隔退化,鳃丝为双行的鳃条所支持,通常有膘,鳍条多分节,肠内无螺旋瓣.有些鱼有背肋和腹肋,耳石坚实.一般为体外受精,无泄殖腔.现知全世界硬骨鱼类大约有18 000种. 海洋鱼类的体型一般可分为:①鱼雷型,这类体型的鱼栖息于中层水域中,最善于游泳,如鲐、鲻梭、金枪鱼等.②箭型.与鱼雷型相似,但身体更为延长,奇鳍后移,栖息于表层水中,善于游泳,如狗鱼、颌针鱼等,③侧扁型.这种体型的鱼,背腹轴高度增加,左右两侧极扁,又可分为斑鰶鱼型、翻车鱼型和鲆鲽鱼型,分别栖息于近底层和底层.④蛇型.这种体型的鱼身体细长,横断面几为圆形,一般栖息于海底植物丛中,如鳗鲡、海龙等.⑤带型.身体高度延长为侧扁型,不善于游泳,如带鱼、皇带鱼等.⑥球型.这种体型的鱼身体几呈球形,尾鳍一般不发达,如箱魨、某些圆鳍鱼等,⑦纵扁型.这种体形的鱼背腹轴高度缩小,体型扁平,如各种鳐、鮟鱇等. 鱼类的鳍是鱼的主要运动和平衡器官.成对的叫偶鳍,包括胸鳍、腹鳍;不成对的叫奇鳍,包括背鳍、臀鳍和尾鳍.尾鳍生于鱼的尾部未,有转向和推动等作用,一般分为圆形尾(上下叶大小相等,如鲐、金枪鱼等)、歪形尾(上叶比下叶发达,有助于向上活动,如鲨鱼)、正形尾(下叶比上叶发达,有助于向下运动,如飞鱼). 鱼类的繁殖方式有3种,即卵生、卵胎生和胎生.绝大多数的鱼属于卵生.卵生的鱼类一般将成熟的卵直接排放于水中,进行体外受精,并完成全部发育过程,但也有少数鱼类(如一些鲨鱼)是体内受精,受精卵依然在体外发育.卵胎生的鱼类一般是卵子在体内受精,受精卵在体内发育,但胚体的营养是依靠自身的卵黄供给,与母体无关系,如白斑星鲨、白斑角鲨、日本偏鲨、许压犁头鳐、海鲫和黑(鱼君)等.胎生的鱼类一般是卵在母体内受精发育,受精卵形成的胚体与母体发生血液循环上的联系,其营养不仅来自本体的卵黄,也需母体供给,如灰星鲨等.鱼类的产卵量比陆生脊椎动物高得多,其产卵数因种类不同相差十分悬殊,如从产数粒大型卵(如多种鲨鱼)到产3亿粒浮性卵(如翻车鱼).一般是产卵后不护卵的鱼,产卵量较大,如真鲷产100万粒左右,鳗鲡产700~1500万粒;产卵后进行护卵的鱼,产卵量较少,如海马产卵数十粒到数百粒. 鱼类在各个阶段的生长速度和个体的大小都极不相同.研究表明,个体最小的鱼是微虾虎鱼,体长只有7.5-11.5毫米;最大的可达20米,如鲸鲨.鱼类生长最迅速时期,通常是在性成熟以前,此后,鱼类摄食的大部分饵料用于性产物的成熟和储备脂肪,只有小部分用于长度的增长,因而生长缓慢下来,到了衰老期,长度生长几乎完全停止.各个鱼种的生长速度也很不相同,有的鱼孵出后一年即可长到与亲体一样大小,有的鱼却要经过多年才能长到与亲体一样大小.鱼的寿命也依种类而异.鰕虎鱼科和灯笼鱼科的一些种类寿命不到1年,而某些鲟科的鱼可活到l00多岁.产于我国浙江沿海的大黄鱼已发现最高年龄为29岁,大西洋衅鱼最长寿命为23岁.有一些鱼类在第一次性成熟产完卵以后,便全部死去,如大麻哈鱼和欧洲鳗鲡. 由于种类的不同,鱼类在摄食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果按所摄食物的性质来划分,鱼类又可分为植食性鱼、肉食性鱼和杂食性鱼3种.植食性鱼,饵料以浮游植物为主,如遮目鱼、梭鱼、蓝子鱼等;肉食性鱼,一般以动物为摄食对象,海洋中大多数鱼类属于肉食性鱼,如带鱼、石斑鱼、大黄鱼、鲸鲨、姥鲨等.杂食性鱼是指摄食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食物,有动物,也有植物,并兼食水底腐殖质,如斑鰶、叶鲹等.鱼类不同的食性,直接影响它们的运动强度.一般肉食性鱼类的运动强度大,生性猛烈,而植食性鱼类的运动强度较弱,性情温和,食性的差异和运动强度的强弱也直接影响鱼的肉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