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注意:好词好句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14:54:52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注意:好词好句读后感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注意:好词好句读后感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注意:好词好句读后感恣意妄为——恣意:任意,随意;妄为:胡作非为.随心所欲,胡作非为.执鞭随镫——比喻因敬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注意:好词好句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注意:好词好句读后感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 注意:好词好句读后感
恣意妄为—— 恣意:任意,随意;妄为:胡作非为.随心所欲,胡作非为.
执鞭随镫—— 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左右.
知遇之恩—— 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张灯结彩—— 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有机可乘—— 有空子可钻.
隐介藏形—— 介:鳞甲.隐藏形体,使人看不见.
以卵击石——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衣架饭囊—— 装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没有能力,干不了什么事的人.
一面之词——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
摇摇欲坠—— 摇摇:摇动,摇晃;坠:落下.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
养精蓄锐—— 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佯输诈败——佯、诈:假装.假装败下阵来,引人上当.
扬幡招魂—— 挂幡招回死者的灵魂(迷信).比喻想使已经被清除的的坏人再恢复活动.
血流成河——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揎拳裸袖 ——犹言揎拳捋袖.
虚虚实实——假假真真,以假乱真.指军事上讲究策略,善于迷惑对方.也指文艺作品中虚写、实写并用,表现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虚废词说 ——空费精神白说话.指说话不起作用.
心术不正—— 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
心怀叵测—— 心怀:民心,存心;叵:不可.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心胆俱裂—— 俱:都.吓破了心和胆.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
笑容可掬—— 掬: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
笑傲风月——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闲杂人等——指与工作无关的人员.
先礼后兵—— 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物伤其类—— 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伤感.
舞文弄墨—— 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
无名小卒—— 卒: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卧床不起——病卧床上,不能起来.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为虎添翼—— 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望风而逃 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敌.
万死不辞—— 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土鸡瓦犬—— 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
童颜鹤发—— 颜:脸色.仙鹤羽毛似雪白的头发,孩子似的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天崩地塌—— 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灾难、重大的事变或强烈的声响.
四海飘零——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手无寸铁—— 寸:形容细微短小;铁:指武器.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誓不两立—— 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
拭目以待——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尸横遍野—— 尸体到处横着.形容死者极多.
声威大震—— 声势和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
神鬼难测——测:推测.事情极诡秘,神鬼也难测度.形容谁也推测不出.
色厉胆薄——色:神色.厉:严厉、凶猛.薄:脆弱.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肉颤心惊——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
柔能克刚——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同“柔能制刚”.
仁义之兵——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情同骨肉—— 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
切齿痛恨—— 形容愤恨到极点.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人在心不在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
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比喻来之不易)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第十一回
陶谦见玄德仪表轩昂,语言豁达,心中大喜,便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让与玄德.玄德愕然曰:“公何意也?”谦曰:“今天下扰乱,王纲不振;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谦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玄德离席再拜曰:“刘备虽汉朝苗裔,功微德薄,为平原相犹恐不称职.今为大义,故来相助.公出此言,莫非疑刘备有吞并之心耶?若举此念,皇天不佑!”谦曰:“此老夫之实情也.”再三相让,玄德那里肯受.糜竺进曰:“今兵临城下,且当商议退敌之策.待事平之日,再当相让可也.”
此刘备让徐州,前前后后进行了三次~倍显仁义(不得不佩服他演戏的功力阿).因此刘备只占了下邳,后来更有吕布辕门射戟,皆由此而来.所以算得上是经典事件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要夺南郡时说,昔日不占徐州,荆州,今日却要来夺这小小的南郡,两人相视一笑.
第十二回
却说曹操见典韦杀出去了,四下里人马截来,不得出南门;再转北门,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
曹操的灵活应变和狡猾跃然纸上.若非如此,曹操可死百回有余了.同此条者甚多,最经典的是割须弃袍一案.
当然这一回还有收典韦,得了山东地界,也算作精彩的地方.
第十三回*奸臣当道的一回,略去*
第十四回
张飞曰:“吕布本无义之人,杀之何碍!”玄德曰:“他势穷而来投我,我若杀之,亦是不义.”张飞曰:“好人难做!”玄德不从.次日,吕布来贺,玄德教请入见.布曰:“闻公受朝廷恩命,特来相贺.”玄德逊谢.只见张飞扯剑上厅,要杀吕布.玄德慌忙阻住.布大惊曰:“翼德何故只要杀我?”张飞叫曰:“曹操道你是无义之人,教我哥哥杀你!”玄德连声喝退.乃引吕布同入后堂,实告前因;就将曹操所送密书与吕布看.布看毕,泣曰:“此乃曹贼欲令我二人不和耳!”玄德曰:“兄勿忧,刘备誓不为此不义之事.”
这回先是收了大将徐晃,又给吕刘出了如此毒计,好在他们二人打开天窗说亮话才把事情止住了.这段话可以把刘备的谦谦君子之德和张飞的暴躁,坦诚,疾恶如仇,吕布的虚伪仁义的外表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回后来吕布果然翻脸,张飞失守下邳.
第十五回
当先一人,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见了孙策,下马便拜.策视其人,乃庐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原来孙坚讨董卓之时,移家舒城,瑜与孙策同年,交情甚密,因结为昆仲.策长瑜两月,瑜以兄事策.瑜叔周尚,为丹阳太守;今往省亲,到此与策相遇.策见瑜大喜,诉以衷情.瑜曰:“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事.”策喜曰:“吾得公瑾,大事谐矣!”
孙策得公瑾,自然是经典片段.可见的周瑜也是十分忠义,一句犬马之力,便为吴国奉献一生.
策执慈手笑曰:“神亭相战之时,若公获我,还相害否?”慈笑曰:“未可知也.”策大笑,请入帐,邀之上坐,设宴款待.慈曰:“刘君新破,士卒离心.某欲自往收拾余众,以助明公.不识能相信否?”策起谢曰:“此诚策所愿也.今与公约:明日日中,望公来还.”慈应诺而去.诸终曰:“太史慈此去必不来矣.”策曰:“子义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众皆未信.次日,立竿于营门以候日影.恰将日中,太史慈引一千余众到寨.孙策大喜.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不分胜负,孙策因为相信其人品,于是成功得到了太史慈的真心相投,所谓不打不相识就是如此.这一回是孙策也是东吴除赤壁外最为风光的一回,先后获得了日后许多大将,也为孙策留下了小霸王的美名.
第十六回
只见吕布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满弓,叫一声:“着!”正是: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画戟小枝.帐上帐下将校,齐声喝采.后人有诗赞之曰:“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落日果然欺后羿,号猿直欲胜由基.虎筋弦响弓开处,雕羽翅飞箭到时.豹子尾摇穿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
辕门射戟的出处在此,吕布天下无双的武功表露无遗.更有小诗妙笔生辉.
一日操醉,退入寝所,私问左右曰:“此城中有妓女否?”操之兄子曹安民,知操意,乃密对曰:“昨晚小侄窥见馆舍之侧,有一妇人,生得十分美丽,问之,即绣叔张济之妻也.”操闻言,便令安民领五十甲兵往取之.须臾,取到军中.操见之,果然美丽.问其姓,妇答曰:“妾乃张济之妻邹氏也.”操曰:“夫人识吾否?”邹氏曰:“久闻丞相威名,今夕幸得瞻拜.”操曰:“吾为夫人故,特纳张绣之降;不然灭族矣.”
曹操的好色和能言诡辩的经典论据.不过,正因如此,好好的宛城本来已经是囊中之物,却杀得他痛失爱子和爱将典韦,自己也差点丢了性命.张绣也会狗急跳墙飞蛾扑火,所谓,草(曹)入碗(宛)中活不得.歌淯水吟是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在此的配乐,也挺不错的
第十七回
操乘马正行,忽田中惊起一鸠.那马眼生,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操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曰:“丞相岂可议罪?”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
此处体现郭嘉的善解人意,给曹操找了一个那么好的台阶,当然也体现了曹操的治军严明.曹操的军队强大自然不是没有来由的,孔明挥泪斩马谡和曹操割发代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曹操只是逢场做戏耳.
第十八回
且说操军缓缓而行,至襄城,到清水,操忽于马上放声大哭.众惊问其故,操曰:“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因即下令屯住军马,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亡魂.操亲自拈香哭拜,三军无不感叹.
曹操爱才之心,前有哭典韦后有哭奉孝,死者自不知,唯独与生者观而已.哭一场堪比一篇短歌行.
敦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拨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
夏侯敦是骠悍的(当然从此变为独眼),曹魏果有猛将~
当然,这一回还有贾诩和郭嘉两大谋士的斗智斗勇,精彩~
第十九回
谓从者曰:“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宫闻言,亦不开口,伸颈就刑.众皆下泪.操以棺椁盛其尸,葬于许都.后人有诗叹之曰:“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陈登之死,但见曹操心狠手辣,悔当初作县令时未将他押解朝廷.
白门楼真是个不祥之地,死了公台该轮到奉先了.
布告玄德曰:“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之.布回顾玄德曰:“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忽一人大叫曰:“吕布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众视之,乃刀斧手拥张辽至.操令将吕布缢死,然后枭首.
因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该段成为永恒的经典.吕布虽是武艺超群,但却是贪生怕死之辈,为自己抹上了一个不光彩的句号.此处的刘备体现出他少有的决断力,寄人篱下,即能够取得曹操些许信任,又能够除此一大劲敌,同时,吕布的为人也足够让他认作是自作自受,又报了兄弟分别,妻离子散之仇,岂不快哉?
第二十回
帝连射三箭不中,顾谓操曰:“卿射之.”操就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群臣将校,见了金鈚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色.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关公见兄如此,便不敢动.玄德欠身向操称贺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操笑曰:“此天子洪福耳.”乃回马向天子称贺,竟不献还宝雕弓,就自悬带.
天子的无能,曹操的专权,关羽的忠义,刘备的优柔,尽限于此.该事件名叫"投鼠忌器",当然也是衣带诏的引子.
第21回
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青梅煮酒论英雄出自21回,这是非常著名的一回.曹操的英雄主义,洞察力,刘备的随机应变,当然还有2人的野心都展现出来.这是对后世的一种预言,也为日后三国世界的纷纷扰扰埋下了伏笔.
第22回
基本都是些铺垫的情节,比较出名的是陈琳(袁绍谋士)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很长,不在此贴了),文笔非常好~可谓一针见血.可惜此人投奔袁绍实述明珠暗投,最终终于体会到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投奔了曹操.
第23回
衡笑曰:“公言差矣!此等人物,吾尽识之: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招,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敦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操怒曰:“汝有何能?”衡曰:“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子共论乎!”
这一回是祢衡唯一活着出现的一回,但因有如此名士,便足够堪称经典.裸衣骂曹骂的痛快,只是,即使是名士,倘若言辞过于嚣张也难保性命,最终死于曹操的借刀杀人之计.如果不得其时,那么还是潜藏无用为好吧.
第24回
曹操大军入城,安民已毕,随唤众谋士议取下邳.荀彧曰:“云长保护玄德妻小,死守此城.若不速取.恐为袁绍所窃.”操曰:“吾素爱云长武艺人材,欲得之以为己用,不若令人说之使降.”郭嘉曰:“云长义气深重,必不肯降.若使人说之,恐被其害.”帐下一人出曰:“某与关公有一面之交,愿往说之.”众视之,乃张辽也.程昱曰:“文远虽与云长有旧,吾观此人,非可以言词说也.某有一计,使此人进退无路,然后用文远说之,彼必归丞相矣.”
第24回主要说曹操狠心杀了董承国舅和董贵妃一家,专权跋扈,并无亮点.这回最后引出了第25回的经典,关羽张辽义约三事,且看第25回.
第25回
辽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公曰:“汝且说我那三罪?”辽曰:“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 ……
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详之.”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望文远急回报.”
此三罪,三便,三约.张辽与关羽原在吕布一仗时惺惺相惜,知彼忠义,这一回更是表露无遗.张辽非止武将,有帅才,从他的答话中可以看出.关羽的忠义则是天下无双,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任凭程昱设谋造下败军之将的身份,当然,也任凭曹操的金银珠宝,张辽的金玉良言,都毫不为之动摇.可知,大丈夫,“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第26回
原来于禁探知刘备在河北,报与曹操.操令张辽来探关公意.关公正闷坐,张辽入贺曰:“闻兄在阵上知玄德音信,特来贺喜.”关公曰:“故主虽在,未得一见,何喜之有!”辽曰:“兄与玄德交,比弟与兄交何如?”公曰:“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者也:岂可共论乎?”辽曰:“今玄德在河北,兄往从否?”关公曰:“昔日之言,安肯背之!文远须为我致意丞相.”
接25回后话,即使有了赤兔马(当然,有传说貂蝉曹操也让给云长了),关羽依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作者有意让云长和吕布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人品高下立见.刘备在妻离子散,三兄弟也失散的时候曾经说,妻子如衣服,破了可以补,兄弟如手足,断了不可接,今关羽又说他和刘备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更深一层,二人真可谓心心相印呢.
第27回
操曰:“云长行何太速?”关公于马上欠身答曰:“关某前曾禀
过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累次造府,不得参见,故拜书告辞,封金挂印,纳还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操曰:“吾欲取信于天下,安肯有负前言.恐将军途中乏用,特具路资相送.”一将便从马上托过黄金一盘.关公曰:“累蒙恩赐,尚有余资.留此黄金以赏将士.”操曰:“特以少酬大功于万一,何必推辞?”关公曰:“区区微劳,何足挂齿.”操笑曰:“云长天下义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锦袍一领,略表寸心.”
这一回讲的是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虽然来将都系无名鼠辈,但还是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反衬作用.这一段话说曹操的骗术之深,并非是真的仰慕关羽之才而要路资相赠,只是企图在最后时刻留下关羽罢了.当他认识到关羽是永远不可能降服于他的,最终并不念华容道的恩情,更不理会关羽之才,用借刀杀人之计(使孙权)将其斩首了,足见其用心.
第28回
见张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吼声如雷,挥矛向关公便搠.关公大惊,连忙闪过,便叫:“贤弟何故如此?岂忘了桃园结义耶?”飞喝曰:“你既无义,有何面目来与我相见!”关公曰:“我如何无义?”飞曰:“你背了兄长,降了曹操,封侯赐爵.今又来赚我!我今与你拼个死活!”关公曰:“你原来不知!我也难说.现放着二位嫂嫂在此,贤弟请自问.”
这回关云长收了周仓又兄弟重聚,可以说是双喜临门.不过,张飞听人回报说关羽前来,非是大喜,反而要与他厮杀报仇,任是嫂嫂劝,孙乾说,他就是不信.这反映了翼德的暴躁脾气和忠心耿耿.当然,他并不是不明事理之人,见关羽斩了蔡阳,便知其真心,勇于承认错误.翼德自然是忠心可见,却未免对他人不够信任,后来长坂坡当阳桥一战,本意非是欲协助赵云,而是怀疑他投降曹军,也可反映出他这一小小的缺点~
第29回
随召张昭等诸人,及弟孙权,至卧榻前,嘱付曰:“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可有为.子布等幸善相吾弟.”乃取印绶与孙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权大哭,拜受印绶.……策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
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
小霸王屈死(三国演义将其归为屈杀神仙之祸,未免有些过于迷信了,毒疮复发解释比较合理),将权力转交给孙权,这段话极具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一直是三国演义中为人所熟知的段子.东吴二子皆孝,由此可见.当然这段话也是周瑜风光出场的一个序幕.孙权在张昭和周瑜的帮助下荡平81郡,遂取得三分天下,皆是依照孙策之言.
参考资料:虽然很有兴趣写,不过时间有限...先到此处为止

*赞孔明的名句:平西蜀,定南蛮,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二川,摆八阵,中军丈变卦六十四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刘备跃马过檀溪后,信马由缰来到一户前,瑟声甚美,忽铿然而止,司马徽自内而出。玄德惊疑:此人在内宅何能料户外之事?德操笑曰:瑟声忽起高伉之音,必有贵人窃听,以故知之!
*古今隐士最可敬!读三国的人皆知:孔明未出山已知三分天...

全部展开

*赞孔明的名句:平西蜀,定南蛮,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二川,摆八阵,中军丈变卦六十四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刘备跃马过檀溪后,信马由缰来到一户前,瑟声甚美,忽铿然而止,司马徽自内而出。玄德惊疑:此人在内宅何能料户外之事?德操笑曰:瑟声忽起高伉之音,必有贵人窃听,以故知之!
*古今隐士最可敬!读三国的人皆知:孔明未出山已知三分天下,而谁能知道司马徽的才干呢?他可是比孔明更执着,一生未出山!
*以至暴而攻至仁安得不败?——司马徽

收起

《三国演义》线装本(广陵书社)
《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矛盾斗争为主线,最后由晋统一全国,国家重归统一。小说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

全部展开

《三国演义》线装本(广陵书社)
《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矛盾斗争为主线,最后由晋统一全国,国家重归统一。小说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撰、裴松之注的《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地图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理智论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室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关羽、刘备、赵云等人。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很善于使用诡计,是一个十分伟大的政治家、阴谋家、军事家、诗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关羽“威猛刚毅”、“义薄云天”。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和演义中的差别是很大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起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三国都是一部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部分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不得不说,这其中不无罗贯中的功劳。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罗贯中,明朝人(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
罗贯中
省祁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隋唐演义》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贾仲明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编辑本段
章回目录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编辑本段
书中人物性格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多疑的人物典型。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乃至今后华容道“义”释曹操。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白帝城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失败”一面,给人以“仁慈”和“重义”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英雄”的真实形象。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人物。
编辑本段
艺术缺陷
首先是历史的宿命循环论,在毛本中得到强化,还有就是作者具有十分强烈的封建思想和局限性,譬如对人物的愚忠或明忠持中肯甚或推崇(不过这或许是因为作者生活的时代所至吧),并且各种封建迷信在其间文字有体现。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编辑本段
书与史实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写的。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杂记》提到演义时说“七分实三分虚”,演义里许多精彩的情节是千古传说,受地方野史传奇、逸史传闻影响极深。
民初五四运动后,反传统派学者积极澄清《三国志》,以对诸葛亮、关羽、刘备传统正面人物进行再评价,胡适、鲁迅等革新派学者也带头从释《三国演义》,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于澄清真实历史,再加上毛泽东本人对曹操的个人喜好,还有最近的“学术超男”易中天教授的《易中天品三国》等。新中国学者在改革开放前常继承反传统派学者对诸葛亮、关羽等人物解释,援引《三国志》驳斥《三国演义》。
如:张飞的字:张飞字益德,不是翼德。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华雄实际上是死于与孙坚部队的对抗中。
桃园结义:刘关张没有结拜,只是情若兄弟,作者是为了突出下文三人的义薄云天而虚构的。
著名兵器:名兵器如双股剑、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画戟、青釭剑等为虚构。
张飞鞭督邮:是刘备干的,因督邮拒见刘备,刘备大怒下杖打督邮,并不是张飞所为。
曹操献七星刀:同样也是虚构,演义中曹操借献刀刺杀董卓未遂,实是曹操认为董卓终必败,连夜潜逃回乡里。
孙坚之死:由于只带几名随从追击敌军,中了黄祖伏兵,中流矢死于岘山。
陶谦:陶谦为人与史实不符。
关羽徐州诛车胄:也是刘备干的。
土山约三事:史实并无此事。
衣带血诏:确有此事,但是马腾是一个带有强盗性质的军阀,攻打李郭不过是私人恩怨。
赤兔马:赤兔马在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并没有成为关羽的坐骑。
关羽诛文丑:文丑死于曹军乱军之中。可能是关羽、张辽或徐晃的士兵所杀。
孙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刺客是前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奴与门客,并非于吉的妖术致死。
过五关斩六将: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没有经过五关,而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见史书记载。
郭嘉遗计定辽东:虚构剧情,郭嘉暴毙而亡,年三十八,没留下任何计策,此计是曹操自己的计谋。
关羽古城斩蔡阳:还是刘备干的,地点也并非古城。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不多,是作者为了在下文突出诸葛之智而极力描写的人物。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徐庶跟随刘备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及后更当上魏国重臣。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刘备干的,当时诸葛亮并未出山。
诸葛亮火烧新野:历史上没有记载,为罗贯中杜撰。
长坂坡赵云七进七出:历史上,赵云只是护送刘备家小撤退,没有记载七进七出此事。赵云当时名气还不大。
长坂坡文聘战刘备:历史上应为曹操亲率的虎豹骑五千打败的刘备军。
糜夫人跳井:正史没有记载。
刘琮遇害: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更迁为谏议大夫。
吴国太:虚构出的一个人物。
舌战群儒:只记载诸葛亮面见孙权,东吴主战派、主和派相争日盛。诸葛亮只是节使。
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赤壁之战之后游说周瑜不成。
太史慈之死:太史慈在207年就病逝,没有参加赤壁之战。
诸葛亮智激周瑜:应该是周瑜智激孙权。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时并无此事,孙权于濡须坞之战中才曾有过类似草船借箭的事例。周瑜也曾做过类似的事。
苦肉计:确有黄盖诈降,但苦肉计应无。
阚泽:阚泽为东吴重臣,是受孙权尊重的人物,从未参与过军事行动。
庞统献连环计: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孔明求东风:纯属虚构,江东冬至时日,巧有东南风。
赤壁之战:无论《魏书》还是《蜀书》都记载曹操是与刘备交战败退,孙权军确有参加此场战役,但难获全功。实为周瑜火攻在前,曹操烧船在后。
周瑜:吴国名将,赤壁之战结束二年后病死于伐西蜀准备工作途中,与诸葛亮素未谋面。心胸开阔,并非狭窄。三气周瑜纯属虚构。
华容道:刘备领兵追截兵败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南郡之争:没有发生,是周瑜死后鲁肃劝孙权将江陵借给刘备。借江陵(当时荆州被曹,孙,刘三人瓜分,孙权并没有“借荆州”),为了给曹操多一个强敌。
关羽战黄忠:刘备征荆南,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
孙刘联婚: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联姻,不过在《烈女传》中确有描写她投江的记载。而且也不是周瑜出的主意,而是孙权自愿的。
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未采用周瑜之美人计,只是自愿把妹妹嫁给刘备的。
周瑜心胸狭窄:史书记载了周瑜恢廓理智、大度友善的作风。而与诸葛甚至未曾见面,何来嫉妒之说呢?
三气周瑜:周瑜未出征西蜀前已去世。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于巴丘。并非被诸葛亮的才智气死,书中是杜撰。
三江口卧龙吊孝:吊周瑜是庞统,不是诸葛亮。
周瑜与孔明: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
马超兴兵:正与史实相反,马超起兵在先,令到马腾遇害。
张松献图:应为刘备询问张松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地图给刘备。
落凤坡:该为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不是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
马超战张飞: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无小说中张飞和马超大战两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后被诸葛亮招降一事。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总指挥是刘备,法正参谋。
计夺天荡山:纯粹虚构。
定军山之战:夏侯渊阵亡于刘备军夜袭,虽非黄忠阵斩,但是黄忠在这一战功劳很大。
曹操杀杨修:杨修并非在曹操撤兵前夕被杀,实际上是曹操撤兵后才杀的,在正史中并无曹操杀杨修后与蜀军再战,并被魏延射掉门牙的事。
五虎大将:刘备并没有封“五虎大将”,只封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分别为前,左,右,后四大将。五虎大将是因为三国志中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的传记放在同一章,后世称为五虎大将。
周仓、胡班:虚构人物,历史上没有记载。
关羽单刀会:事实上是鲁肃在阵前邀请关羽讨论荆州的事情,双方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于赤壁之战已经死了,是一般的军医操刀。
关羽麦城拒降:未有记载,是被擒后拒降。
玉泉显圣、追命吕蒙:玉泉显圣改编自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且吕蒙是病死。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
关平:关羽长子,不是义子,随羽临军,三国志里只出现两次名字。
关兴:弱冠(近二十岁)就因才高任侍中、中监军,文武双全,深得诸葛亮器重。于夷陵之战后数年死去。
张苞:虽称早夭,但有留下子嗣张遵。
糜芳:未见逃回蜀营被凌迟处死情事,夷陵战后倒有随贺齐出征魏国蕲春地区的事情。
阚泽推荐陆逊:陆逊在荆州原本就是吕蒙的副手,吕蒙去世之后,自然是陆逊接管东吴西线防务。
夷陵之战:吴军五六万,蜀军五万,并非以少胜多,不过蜀军确实士气较低。
潘璋之死:潘璋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砍杀冯习等人,死于234年。
白帝托孤:刘备临终是托孤与诸葛亮和李严二人,但仍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八阵图:八阵图是诸葛亮所作的兵法图阵,不是神怪石阵、迷宫。
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七擒孟获。但《汉晋春秋》及《华阳国志》中有说过“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而鄂焕、祝融、孟优、木鹿大王等都是小说所创作。
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其中五次战绩分别为:第一次败于街亭,第二次配合东吴作战,攻城不下,但在撤退中斩杀大将王双(与演义基本相同),第三次攻取武都和阴平两郡成功,并击败郭淮,第四次大败司马懿,第五次司马懿不敢出战,但是诸葛亮病死(此役蜀军将国境线向前推进了很多,而后姜维北伐又一次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