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根据古诗改写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7:04:07
关于根据古诗改写的作文
关于根据古诗改写的作文
关于根据古诗改写的作文
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本次课外习作设计适用于小学5、6年级的学生.\x0d导写过程:一、进入诗境,品味诵读\x0d3、欣赏《赠汪伦》的配乐动画,教师激情旁白关于这首诗的传说.\x0d二、设身处地,想象体验\x0d1、“李白乘舟将欲行”\x0d(3)播放“饮酒赏月”的动画,教师深情诉说:看到这些,李白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眼前又浮现出那一幕幕与汪伦相处的情景:\x0d饮酒——引导学生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教师相机介绍下面情况,以供学生展开想象:在李白的眼中,汪伦是个机智风趣、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两人可称忘年交;在汪伦的眼中,李白虽然诗名满天下,却从无狂妄自大之态,是一位风度翩翩、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x0d赏月——李白对月亮极偏爱,写了许多有关月的美妙诗句,如《静夜思》、《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等.可引导学生将它们应用到这一情境中,汪伦吟诵这些诗句并表达自己的赞叹之情.\x0d游玩、下棋、垂钓、吟诗、登山……\x0d2、“忽闻岸上踏歌声”\x0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x0d“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x0d“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x0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x0d“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x0d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x0d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上了船,船渐渐地远去了,泪水迷糊了眼睛,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诗——师生齐声吟诵《赠汪伦》.\x0d三、激发表达,改写古诗\x0d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到桃花潭边,一起经历那情深意切的送别场景,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笔,把这感人的一幕写下来吧!\x0d5、学生改写古诗,教师进行个别指导.\x0d四、展示作品,交流评析\x0d1、谁愿意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点评.\x0d2、欣赏了这个同学的作文,可以说说你最欣赏或最感动的地方,也可以说说你个人的看法或建议.\x0d3、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对话,与诗人畅谈,获得的是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爱.能用一句话来谈谈你这节课感受吗?设计点评:我认为学生改写古诗就是一个“言意转换”的过程,我们试以本次习作设计为例加以阐述.\x0d一、由“言”到“意”的转换\x0d作为古诗的“言”如何转化为学生心中的“意”?我认为,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穿透“两层”,即语表层与内蕴层.从操作层面来看,一是“对话”,让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与诗人进行“对话”,用想象、联想来充实古诗的“空白”,使古诗内蕴的“意”变得充实与完整.二是“体悟”,学生在与诗人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古诗,由于学生主体的深层介入和情感的投入,从“语表层”进入“内蕴层”,从而进入古诗的“意境”.在共识的基础上共鸣,在共鸣的基础是一起心跳.这样才将古诗赋予生动的灵性,而这就是学生心中的“意”.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披文以入情”,通过欣赏、品味与诵读,让学生与诗人“对话”,从而明诗意、悟诗情.接着教师引领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体验”,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孔子语),设身处地地与诗人对话、交流,通过想象体验,让学生进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为我之心”的境地,达到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具体地说,就是在文本解读活动中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情景中达到沟通与默契,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从而让语言的激流宣泄出来.\x0d二、由“意”到“言”的转换\x0d那么,如何让学生把内化于心中的“意”转化为“言”呢?我认为,这里将经历着两个层面的过程:一是将内化于心中的“意”转化为学生的“口头语言”.学生在口头表达中,由于教师创设了一些情境,有了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借助体态语,因此,学生表达起来比较容易.二是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也就是学生要以有形的文字把心中形成的“意”准确而又精细地表达出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把学生带进“直抒胸臆,欲罢不能”的地带,“情动而辞发”.叶圣陶说:“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此时,学生心中的“意”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境地,达到叶老所说的那样:“真是个最容易的萌生的欲望,差不多同想吃想喝的欲望一样.”在这个阶段,我们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启发诱导,让学生把心中的“意”说出来,“用我口说我心”,指导学生说得清楚、有序,说得具体、生动.最后,让学生“用我手写我口”,把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写完后再朗读、修改,直到较为完满地表达心中之“意”为止.\x0d总的来说,品读古诗是据“言”知“意”的转换,学生在穿透语表层进入内蕴层,不断地识“言”得“意”,通过想象、体验、感悟成为学生情感与语言的“积累”.改写古诗则是以“言”表“意”,由于学生全身心地去感悟、体验,成为一种最为深切的感受,有了一定的知、情、意的积淀,于是才能“言为心声”.我想学生改写古诗的心理历程不过如此,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促使学生去完成这个转换过程.作为教师,并不是通过讲解、分析,更不是架空、附加去强化,而只能在学生转换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加以点拨和诱导,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有感而发,集腋成裘,涵养精神,厚积薄发.在写作中融入自我的感受与体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学生情感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特心灵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