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几种方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5:50: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几种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几种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几种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几种方法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状况分析,常用的有以下六种方法. 一、单元整体教学法 单元整体教学法是以教材自身编排的单元内容为整体,通盘考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强调突出每种课型( 讲读课、阅读课、独立阅读课和基础训练)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把在讲读课中获得的读写知识,运用到阅读 课和独立阅读课中去,使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以切实提高.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要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1.视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教学之前,应从全册教学总目标出发,通览全组教材,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 点和它在本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2.弄清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各类课文的特点,设计好教学结构.如第十二册第五组课文的训练 重点是“观察要细致”,这是侧重于写的训练,它与第四组侧重于读的训练“要注意文章的细节”紧密联系. 此外,它与前几册内容(如第八册中的“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第十册中的“静态和动态”)也有内在联系 .因此,教学时,既要注意全册读写训练项目之间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与前几册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之间的纵 向联系.做到前后的知识内容逐步深化,不断提高. 3.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一个单元各类课文的教学,如果在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 加以总结概括,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则是零散的.这不利于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功能.因此,应在教完一个单元 的课文之后,以“读写例话”的内容为线索,复习该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加深印象,提高运用的能力. 4.知识迁移,课外延伸,促进能力的全面提高.除在课内抓好各单元的读写重点训练外,还可开展丰富 的学科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写作素材. 二、变序教学法 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 (倒置法) 等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教学,运用时,要从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抓好以下几 点. 1.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11册) ,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他严守纪律的中心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 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①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②他为什么要“一动也不动”?③这表 现了邱少云的什么品质? 2.从文章的总结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第11册) 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各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整体阅读法 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课堂结构可分“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开讲后通过 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梗概,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懂得学习的基本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读课文,剖析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 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与此同时,又要从文章中心这个高度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的,从中领悟其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第三步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 识向智能的转化. 这种讲读方法,既体现了小学语文教材(一课一事)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由“整体--部分--整体”的 认识规律.如《伟大的友谊》(第9册)便可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解题明确中心,初知这篇文章是赞扬马克 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继而,逐段分析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 ┌ 生活上全力帮助 ┐ 伟大的 好朋友 —│ (第二层) │— 友谊 (第一层) │ 事业上亲密合作│ (第四层) └ (第三层) ┘ 最后,联系首尾段落,概括出中心思想.这样教学,能与该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领会什么是中心思想,基本掌握概括中心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导式教学法 这种教法的特点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其教学基本结构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学习实践中学 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自学”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内自学;“解疑”包括提出问题、互相探讨、教师辅导;“精讲” 包括对重点 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和示范;“演练”包括课堂复习、作业练习或实际操作训练.以上四个环节之间紧密联系 ,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有人将它称之为“四步阅读指导法”,即“设疑初练--划批细读- -议思研读--作练熟读”;也有人称之为 “四步自读法”,即“初读、细读、精读、评读”. 例如,用此法教学《落花生》(第11册)一课,第一步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围绕课后作业第一题默读课 文,复述课文大意.第二步细读课文,提出以下自学提纲思考讨论:①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简略?(种花生 、收花生)②哪些地方写得详细?文章的重点是什么?(过收获节、议花生)③父亲的话中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④花生的哪一点是最可贵的?⑤ 父亲所说的花生像生活中的哪一种人?桃子、石榴、苹果又像哪一种人?⑥ 父亲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的?第三步围绕重点精记,教师做提示点拨:①父亲作了几次议论?(第 一次用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引申说明做人的道理.) ②作者借花生的特点象 征什么?(象征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乐于奉献的人.) ③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第四步练习巩固:①完成课后作业;②选择一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短文,要求 学生阅读后说说它的主要内容. 五、情境教学法 它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 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其分类有: 1.实体情境--即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 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涉及的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教学内容.如有条件 ,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和录音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 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 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3.语感情境--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 想,体会其情境.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语感越强,对作品 的艺术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 4.想象情境--即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 ,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第11册)时, 篇末可设问:①为什么扬科被活活打死后,还睁着眼睛?② 如果他还能说话,想说些什么?③假如扬科活着, 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这样诱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把感情体 验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快乐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遵循人的认识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儿童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取知识.它是根 据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94年提出的“快乐教育”思想而创造的. 近些年来,我国许多语文教师积极实践,他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的特点,注重挖掘教材自身 蕴含的快乐因素,把“快乐教育”引进课堂.教学中可借鉴如下的做法: 1.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题或课文内容,通过音乐、图画、录相、表演、游戏、实物道具以及绘声绘色 的教学语言,创设气氛,以趣激学,使学生感到“课伊始,趣即生”,增强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兴趣. 2.针对儿童注意力不稳定,易动好玩的年龄特点,可做做“猜字谜”、“找朋友”、“打扑克”、 “击 鼓传花”、“开火车”、“送信”、“添笔组字”等教学游戏.课堂中有动有静,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 . 3.结合学生好胜心强、勇于进取的特点,可开展“比一比”、“赛一赛”、“争上游”、“插红花”、 “夺红旗”、“当医生”、“看谁先到知识宫”等课堂学习竞赛,诱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感受攀登之乐、成 功之乐. 4.小学生大都善思好问,对周围的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收 集标本、集邮、参观访问、科学小实验、小制作、歌咏、舞蹈、器乐、绘画、棋类、球类等课外活动,使学生 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在课外得到补充和延伸,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