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鲁迅的杂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7 21:40:04
如何鉴赏鲁迅的杂文?如何鉴赏鲁迅的杂文?如何鉴赏鲁迅的杂文?《朝花夕拾》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

如何鉴赏鲁迅的杂文?
如何鉴赏鲁迅的杂文?

如何鉴赏鲁迅的杂文?
《朝花夕拾》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
  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
  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纪念刘和珍君》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板书:刘和珍).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勺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因此,作者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安排了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②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的理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教者在充满激情的朗诵后,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作者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请同学们背诵文章的第一部分,考虑与开头一部分中哪句话相呼应.明确答案:“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夜颂》
  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
  一、揭露和批判封建礼教乃至整个封建文化和制度的罪恶
  二、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奴役中国的野心,指斥国民党反动政府投降卖国的罪行
  三、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批判复古逆流
  四、歌颂人民群众,歌颂中国共产党,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 体裁的独特性
  二、具体形象的参与
  三、思维的非规范化
  四、独特的情感
  五、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在鲁迅毕生精力的创作中,杂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生写了近七百篇的杂文,约一百余万字,编成了十六本杂文.这些杂文不仅是现代文学的瑰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上,也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要了解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历史地位,要理解“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应该很好的学习和研究鲁迅的杂文
  《野草》
  《野草》是鲁迅先生创作中最薄的一本散文诗集,这本小册子自从诞生起到今天,一直让人们去言说,而又言犹未尽.这本诗集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鲁迅正是通过这些构思的小故事,向人们传达他最深的生命体验.
  《野草》里的前23篇都写在当时段祺瑞统治下黑暗的北京,鲁迅先生在那个白色恐怖下,开始剪一剪报,整理自己的作品,出了这本诗集.《野草》区别于鲁迅先生其他创作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它隐藏的那种深邃的哲理性,这种哲理性有深层次的,有浅层次的.
  通读《野草》,里面有一个支配全书的主题,其中有三个影响比较大,第一就是韧性战斗的哲学,第二就是反抗绝望的哲学,第三就是向麻木复仇的哲学.这些人生生命体验的哲学,构成了鲁迅在《野草》中孤军奋战的一个启蒙思想家那种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因此有人说,你想走近鲁迅的深层世界吗?那么不一定看别的东西,比起看小说,看杂文来,多读几遍《野草》,你就更能了解鲁迅精神世界中最深的东西.《野草》是看鲁迅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