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八单元第27 28 课预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2/02 19:29:36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八单元第27 28 课预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八单元第27 28 课预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八单元第27 28 课预习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选自《东坡乐府》.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zhé)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观潮,多义词.一、泛指观看潮水的活动.二、专指作品篇名.如南宋文人周密观钱塘大潮后写下的著名文章《观潮》,本文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第一段
浙江②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为盛.方其远出海门④,仅如银线⑤;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⑧. 注释: ①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现在浙江湖州)人. ②〔浙江〕就是钱塘江. 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④〔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⑤〔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⑥〔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 ⑦〔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 ⑧〔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的意思是:“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大潮澎湃
第二段
每岁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②,艨艟③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⑤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⑧,仅有“敌船⑨”为火所焚,随波而逝.⑩ 注释: ①②〔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现在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③〔艨艟(méngchōng)〕战船.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⑤〔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⑥〔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⑦〔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⑧〔一舸(gě)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 ⑨〔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⑩〔逝〕去,往.
第三段
吴儿善泅者数百①,皆披发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没于鲸波万仞④中,腾身百变⑤,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波涛汹涌
注释: ①〔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地健儿. ②〔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采.文,动词,画着纹身. ③〔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④〔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⑤〔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第四段
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②,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④. 注释: ①〔江干(或gān)〕江岸. ②〔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 ③〔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倍,动词,加倍. ④〔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容,许,使.虽,即使.
编辑本段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方: 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 方出神【 正】 方七百里【 面积】 观: 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为: “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以: 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势: 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能: 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重点虚词
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相当于“而”. 以此夸能.介词,凭借. 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 海涌银为郭.成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 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 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表承接.
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形容词作动词,高过)
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方 古义:当……时. 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 古义:接近、连接. 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沃 古义:用水淋洗. 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 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 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 古义:举枪. 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 古义:人和物. 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文 古义:画花纹. 今义:文字、文章等) 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尹 古义:名词,长官,官名. 今义:一般作姓氏) 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上下 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 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⑩海涌银为郭(郭 古义:城墙. 今义:指姓氏.)
句式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判断句 ) 2方其远出海门(省略句)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 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倒装句) 5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倒装句) 7震撼激射(省略句) 8吴儿善泅(倒装句,也可为“善泅吴儿”)
编辑本段文章鉴赏
钱塘江资料
钱塘江(又称新安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 浊浪排空
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天下奇观.
主题分析
本文只有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景象、水军演戏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 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本文作者写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分段赏析
第1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第1段写潮来之状.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分别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进行了描写.最后一句引用了著名诗人的诗句,有力的烘托了潮之壮. 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 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 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写作特点
1.结构得当,语言精练. 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写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 2.描写生动. 本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白描部分,语言也十分简洁生动. 3.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相衬”,江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补充注释
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 《酒泉子》原词共十首,都是对杭州名胜的回忆.它们和唐五代词人所填的《酒泉子》不同,是潘阆的自制曲.钱塘,今杭州市. 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或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问题解答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1)潮来之状.作者由远到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的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沃日. (2)演兵之威. (3)弄潮之技. (4)观潮之盛.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课后练习题】 一、熟读课文,并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设题意图:熟读课文是为了培养语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和弄潮的民俗.第三段描写了弄潮儿高超的技巧,写得简练又精彩.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对译,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译文也不要强求一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记住它们的意义. 1.既望:农历十六. 2.方:当……时. 3.倏尔:尔:连词,相当于“而”;突然;略:一点点. 4.逝:去,往. 5.文:画着文采. 6.溯迎:逆流迎着潮水;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三、把下面这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设题意图:这首词同课文的题材一致,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将词中描写的内容展开,不限字数. 词的上阕写观潮,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观潮,写到了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写弄潮儿的表演,写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所以在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要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补充注释 《酒泉子》原词共十首,都是对杭州名胜的回忆.它们和唐五代词人所填的《酒泉子》不同,是潘阆的自制曲.钱塘,今杭州市. 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
编辑本段观潮 作者简介
周密(1232—1298),南宋著名词人、笔记大家. 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相继谢世后,“历下周密”却以他的清丽词作尽洗靡音,成为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学家. 周密,字草窗、萍洲,又号四水潜夫,是南宋后期颇负盛名的词人. 周密祖籍济南历城.靖康之难后,举家迁往江南,流寓湖州.1232年,他出生于父亲周晋任县令的富春县署斋中. 周家是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门香.周晋工词,常与名流酬唱答对.周密幼年耳濡目染,饱受陶冶.青年时就参加父辈师友们的唱和,虽年少而笔力不弱,渐渐“才情诣力,色夕绝人.”能诗,善工词,书学欧柳,善画梅竹兰石. 周密的词词句精巧,清新秀丽,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如《采绿呤》: “采绿鸳鸯浦,画舸水北云西,槐熏入扇,柳阴浮桨,花露侵诗,点尘飞不到.冰壶里,绀霞浅压玻璃.想明?,凌波远,依夕心事寄谁. 移棹舣空明,萍风度,琼丝霜管清脆,咫尺挹幽香,帐岸隔红衣.对沧州,心与鸥闲,吟清渺,莲叶共分题,停杯久,凉月渐生,烟含翠微.” 周密虽生于南方,但始终没有忘记家乡.他说:“先公尝言,我虽居吴,心未尝一饭不在齐也,岂其子孙而遂亡齐哉.”并常以“历下周密”,“齐人”,“华不注人”署名.入元以后,他弃官归隐,更增添了怀念故乡的悲伤,常以诗词来表现自己的离愁别恨. 周密在隐居期间,曾以保存宋代史料为己任,著录了《齐东野语》、《武林归事》等笔记,还保存了一批宋朝文学、文物资料.他所选的《绝妙好词》辑132家的作品,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词人作品,靠这个选本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