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相关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4:03:37
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相关论文
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相关论文
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相关论文
《故事新编》写作的最初起因,和《呐喊》的写作同时,“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⑵.现代题材就是当时的《呐喊》和《彷徨》,古代题材就是后来的《故事新编》.《呐喊》《彷徨》写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写完即编定出版.《故事新编》酝酿写作的时间极长,8篇小说从第一篇《不周山》(1922年)到最后一篇《起死》(1935年),前后经历了足足13年,至最后编定成集时,已经是晚年成熟的思想了.《呐喊》、《彷徨》基本按照写作年代排列,联系比较松散,虽然也具有若干形式特征,内在线索仍较隐晦.两书如果保存其佳作,而删除无关紧要的几篇,并不影响其整体思想和结构.《故事新编》则不然,删去其中任何一篇,都会使整部作品残缺不全,发生结构性的破坏.
在鲁迅一生的创作历程中,后来编成《故事新编》的8篇小说由于写作时间延续极长,和其他创作有其历时性的相应.例如《呐喊》可相应于《不周山》(《补天》),《彷徨》、《野草》可相应于《奔月》、《眉间尺》;《不周山》的女娲试手补天,正是《呐喊》打破“铁屋子”的努力,《奔月》的孤独落寞之感和《眉间尺》的悲愤绝望,又和《彷徨》、《野草》的情绪相通.鲁迅1923年以《不周山》结束《呐喊》,最初似乎仅是试笔运用古代题材而已,其思想属《呐喊》的一部分.但在陆续写成《奔月》、《眉间尺》之后,则已有了集聚古代题材为一类的设想.1930年,在《呐喊》出第2版时,鲁迅删除了卷末的《不周山》,则重编新集的决心似乎已下,所谓回敬成仿吾当头一棒,事后看来,或许仅是涉笔成趣的一个玩笑罢了⑶.《故事新编》是所谓“神话、史实和传说的演义”,8篇小说追溯中国民族文化历程的起始,犹如《朝花夕拾》10则追溯他个人文化历程的起始,其根本主题有严肃的意义.8篇小说组成了一个颇为庞大复杂的结构,其内容亦真亦幻,既是历史,又是现实,既是小说,又掺以杂文笔法,隐含了鲁迅强烈的思想个性,有着颇深的象征意义.
《故事新编》8篇,如果按照写作顺序排列,其次应为(1)《不周山》(《补天》,1922年,北京),(2)《奔月》(1926年,厦门),(3)《眉间尺》(《铸剑》,1927年,广州),(4)《非攻》(1934年,上海),(5)《理水》(1935年,上海),(6)《采薇》(1935年,上海),(7)《出关》(1935年,上海),(8)《起死》(1935年,上海).这一历时性的写作顺序,在编写成集时,作了两方面的重要调整,一是顺序调整,一是篇名调整.成集后的顺序调整,其次为(1)《补天》,(2)《奔月》,(3)《理水》,(4)《采薇》,(5)《铸剑》,(6)《出关》,(7)《非攻》,(8)《起死》.这里的调整主要有两篇,即原来在写作时间上居前的《铸剑》、《非攻》在成集时被分别移后了.成集后篇名调整也有两篇,即《不周山》改名为《补天》,《眉间尺》改名为《铸剑》.《故事新编》在编定成集时所作的这些调整相当重要,各单篇作品在调整后互相结合,由历时性转为共时性,形成了一个浑然整体.它们已不再作为单篇作品和其他时期作品发生关系,而是作为整部作品和其他时期作品发生关系.《故事新编》在编定后隐含着一种象数文化结构,其内在系统的思想内容颇为丰富.今试排列如下,并作若干阐发.
附图
在《故事新编》的象数文化结构中,11篇小说按横栏看,其次序为时代的上溯.《补天》、《奔月》是开天辟地的神话,此为上古.《理水》是大禹治水,此为夏;《采薇》是殷周之际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故事,此为商周;两篇小说的时间跨度为夏、商、西周,此为三代.《铸剑》写楚王的剑客,《出关》写孔老相继,此为东周的春秋.《非攻》写墨子,《起死》写庄子,此为东周的战国.《故事新编》8篇小说就这样从远古神话延续战国,给整个中国先秦历史勾勒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对于中国历史文化,鲁迅早年在《呐喊》首篇《狂人日记》中有过震聋发聩的评价:“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故事新编》则从《狂人日记》再往上溯,系统探求中国历史文化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如果仅以“吃人”两个字概括,并不恰当.《故事新编》构成了鲁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整体认识,其思想比早年丰厚多了.
8篇小说按竖栏看,可分为左、右两组.左边一栏的小说主人公为《补天》的女娲、《理水》的禹、《铸剑》的侠、《非攻》的墨,鲁迅基本持肯定态度,其思想核心为禹墨侠,此为阳.右边一栏的小说主人公为《奔月》的羿,《采薇》的伯夷叔齐,《出关》的老子、孔子,《起死》的庄子,鲁迅基本持否定的态度,其思想核心为儒道,此为阴.虽然肯定和否定这样的提法未必恰当,但基本倾向还是可以感觉出来.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相当程度是有所继承的,其主要内容就是禹墨侠.大禹的三过家门不入,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侠的嫉恶如仇,在鲁迅极其强烈的内在性格中,可以看出这三种精神的影子.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鲁迅一生批判的主要方面就是儒道.在禹墨侠和儒道两方面一褒一贬,既和五四以后的时代风气相关,而鲁迅的独特个性也有重要作用.从禹墨侠上升到《补天》,从儒道上升到《奔月》,8篇小说四阳四阴,涉及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取舍两方面以及他一生的思想倾向,结构极为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