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宇宙是客观存在吗?譬如日月星晨神佛魔鬼与宗教信仰等等?上世纪中,物理界相对论与量子论之间曾有数十年轰动武林的「世界是否客观存在」之论证.两造由爱因斯坦与波尔各自代表,藉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5:41:39
这宇宙是客观存在吗?譬如日月星晨神佛魔鬼与宗教信仰等等?上世纪中,物理界相对论与量子论之间曾有数十年轰动武林的「世界是否客观存在」之论证.两造由爱因斯坦与波尔各自代表,藉由
这宇宙是客观存在吗?譬如日月星晨神佛魔鬼与宗教信仰等等?
上世纪中,物理界相对论与量子论之间曾有数十年轰动武林的「世界是否客观存在」之论证.两造由爱因斯坦与波尔各自代表,藉由最深之物理科学来探索此一课题.爱因斯坦以「上帝绝不掷骰子」站在世界是客观存在这一边;而波尔等量子力学另一派则站在「这世界无客观之存在」另一边.双方论战与实验达50年以上,最后爱因斯坦被打败!这是一道非常基本之哲学与科学论题,基本到大伙们的宗教信仰都无法躲避!尤其各宗教之间教义多互有扞格,其实相究竟为何?或可藉此课题深入探讨,令人开雾.您认为呢?
这宇宙是客观存在吗?譬如日月星晨神佛魔鬼与宗教信仰等等?上世纪中,物理界相对论与量子论之间曾有数十年轰动武林的「世界是否客观存在」之论证.两造由爱因斯坦与波尔各自代表,藉由
Reality在这里翻成实相不妥,应该翻成真实性. 爱因斯坦和玻尔争论的焦点,不是基本的量子物理事实,而是对基本量子物理事实的解释.玻尔为核心的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物理现象的解释,包括了互补性原理、概率解释、不确定性原理和人对观测的作用,被称为哥本哈根解释. 爱因斯坦在哲学上,受休谟和康德的影响比较多;海森堡和玻尔他们在建构矩阵量子力学那阵子,大概受了马赫的一些影响.他们对于量子现象解释的分歧,已经超出单纯物理的传统范围,进入了哲学领域.众所周知,哥本哈根学派的概率解释,爱因斯坦一直不能接受,并且说出那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玻尔的回应是:别指挥上帝该怎么做.这种交锋,使概率论的提出者波恩的诺贝尔奖姗姗来迟. 哥本哈根学派认为,对于量子现象,只有观测到的,才有意义,一切物理的基础在这里,也只能从这里出发.比如电子跃迁,观测到的是两能级间的能量差,也就是吸收或发射的电磁波.海森堡搞出矩阵表达,就是为了避免从前玻尔原子模型中,描述不能观测到的电子轨道的问题,转而描述可观测的能量差.他要把物理学(Physics)和形而上学(Metaphysics)撇得更清. 哥本哈根解释是革命性的,它粉碎了物质的绝对客观性.这种绝对客观性,是我们的一种投射.用中观的话说,是自性见.很多人或许认为,在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在轨道上做着圆周运动或者其它花样运动的.实际上,哥本哈根解释告诉我们,在我们没有观测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电子的状态,它的位置、动量、能量……统统不知道,一点儿也不知道,连它的形象——是粒子还是波,也不知道.这不知道不是我们知识的局限和理论的欠发达,更不是实验物理学家们不够聪明,而是在我们没有测量的时候,电子没有可以描述的状态,甚至没有“一个电子”这幅图案,它的存在状态不可知.一次测量,就像我们向电子提了一个问题,电子于是屈就我们提问的方式,给出一个和它有关的、能装进我们问题模式的答案.这并不代表电子内秉具有这个性质.而我们对电子的概念,正是这样一些东西堆积起来的.这样说起来,感觉好像仍然有个绝对客观的电子,只是我们不能理解它,不能正确理解它,问题是(请原谅我开始混进佛教的表达用语),一个独立、自成、不变的电子并不存在.我们希望的绝对客观的电子,只存在于想象中.一个电子,在没有被取相的时候,并没有定相可得,它的存在状态也不可得.这在单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发挥起来太长,就省了.求电子的定相不可得,求其存在状态不可得,即是求电子的自性而不可得,电子这一法,也是性空唯名而已. 物质在量子水平上,并不存在客观的确定的性质等着我们去认识,这从根本上动摇了整个客观的确定的物理大厦.实际上,很多物理学家对它感到不舒服,正是因为他们坚信存在着这样一个客观、确定的世界,而不是一个只要你一刻没注意,就变得飘渺莫测、得靠概率来决定它下一刻位置的电子.哥本哈根解释初出江湖时,一些物理学家放出话来,如果哥本哈根解释是正确的,他们从此退出物理界,其原因也在于此.哥本哈根解释从哲学上触动了物理学的传统理念.当然,我们很多人对于“客观物理世界” 和其哲学意义的认识,并不比物理学家强. 对于物理界,更离奇的是,哥本哈根解释把量子现象与人的意识联系在一起.这对一直秉持客观路线的物理学,甚至整个自然科学,都是难以接受的顶级地震.有兴趣的去研究一下单电子的双缝干涉和量子壶实验.从诞生至今,哥本哈根解释,经受了所有实验的检验,所有结果,都是正面的.所以,尽管它的哲学意味让很多物理学家头痛甚至恶心,但它仍然是物理学家们面对量子现象时的首要选择. 哥本哈根解释引出的哲学,和原始佛教及性空大乘靠得很近.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当然有我们的主观因素参与在其中,而由此形成的认识,是有根本错谬的.这种根本错谬,佛法叫无明.《七十空性论》说:“诸法因缘生,分别为真实,佛说即无明,发生十二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生,无自性,而我们被从未摆脱的自性见蒙蔽,所以在因缘生无自性的诸法上,投射出整然的、独立的、自成的、恒常的形象.这就是无明,并由此取相执着,妄生憎爱,起业流转.在电子这一法上,也可以看出.本来如幻(这两个字用来描述未被观察、取相的电子很合适)的电子(请别想成小球或者云朵,谢谢!),为乍起乍灭的光子云(比喻而已)包围,和整个宇宙都可以说有着联系,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形象,也不是绝对的独立,它如幻地存在于由虚光子所连接的遍及整个宇宙的电磁作用网中,这是因缘生的无自性的唯有假名的电子.而我们观测、取相,然后根据片面的回答,构筑电子这样那样的性质,执取实有如此如彼的独立自成的电子,便是分别为真实.这便是我们自性见在这一法上的反映,也是无明的具体表现.因此我们生活在十二支因缘的流转中. 中观、般若所揭示的,是极为深刻的.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前通阿含,后接般若,完美地发挥佛说的缘起和性空.一切色心诸法,都是缘起的,缘起的就是无自性的,就是性空的,所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而正因为没有自性,诸法的如幻缘起才有可能,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在这种洞见下,人、法的实在相,具皆消泯,所谓“般若将入毕竟空,觉诸戏论”,谈什么上帝、被造、客观,不是龟毛兔角,就是梦中说梦. 不如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