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第二段赏析八年级上册《三峡》1、赏析第二段文字的写作技法及其表达效果2、文章描写江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08:21:54
《三峡》第二段赏析八年级上册《三峡》1、赏析第二段文字的写作技法及其表达效果2、文章描写江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三峡》第二段赏析
八年级上册《三峡》
1、赏析第二段文字的写作技法及其表达效果
2、文章描写江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三峡》第二段赏析八年级上册《三峡》1、赏析第二段文字的写作技法及其表达效果2、文章描写江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模山范水抒情写意——谈《三峡》(徐应佩、吴功正等)
本文是《水经》中《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下面接着写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山隐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阳,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下面两句,则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正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特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这里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下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时,才会有航船.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写出船行之快.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本节承上段而来.上段写三峡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最后作者总括说: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险,春水富趣.作者认为三峡风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对三峡“悉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本文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见功力.由于作者曾“践跻此境”,有具体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峡的特点和不同季节的风貌.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山峡总的特点来写.最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按着时序,本该先写春,但文章却光写了夏,因为三峡山高峡窄,夏季水大流急,峡中江水最有气势,最有特点.而写了夏,本该跟着写秋、写冬,但接下来第二段文字却又先写春冬:“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春冬两季,峡中江水白浪翻腾,湍急而流,至宽阔处,则深潭碧绿,清波回旋,婆娑的倒影中,只见断崖绝壁处,千年古柏,怪状奇形;瀑布涌泉,自天而落,玑珠银柱,飞溅喷射在山林之间;水流清澈、林木繁荣,山势峻险,茅草茂密,这江峡景色,真给人以无限的乐趣.前面先写夏,着重写夏水暴涨,此时三峡最大特点是水大流急,写此则无暇顾及其它.而相对于夏水暴涨来说,春冬则水势最为平稳,也最有对比的特点,写这两季的三峡,有暇赏玩峡中丽影,两岸风光,以补前节之未及,所以文中以“清荣峻茂”四字,极写此时三峡之秀美,并情不自禁地赞叹其“良多趣味”.
最后,文章才写到三峡秋色:“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此节文字中并未点出秋字,但所写景色,皆秋色也.每逢初晴之日或霜晨之时,秋林清冷,深涧寂静,时有高山上的猿猴长声吼叫,接连不断,显得异常凄凉,荡漾在这空旷的山谷间,悲凉婉转,声音久久不绝.所以当地的渔人在歌谣中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一节写秋,重点不在写秋景,而在写秋情,写秋天的凄凉肃杀之情,这一段落中的“寒”、“肃”、“凄”、“哀”、等字,都在于表现这种秋情,而这秋情也需具体化、形象化,单用上列的几个抽象的字眼是难以表现得真切感人的,这里就主要是通过写猿鸣来具体、形象地表现这种凄凉、肃杀的秋情的,而最后又以渔歌谣谚作结,其词不离“三峡”,其声不离“猿鸣”,其情不离“凄凉”——“泪裳”.这就更印证了三峡秋情之凄哀.
郦道元(南北朝时期北魏人)的《水经注》一书,虽然是一部地理学著作,但由于其中记述出川风物、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的文字,十分优美、洗炼、生动、逼真,所以使得《水经注》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中的很多片段,作为语言文学作品,选入了大学和中学的语文课本之中,《三峡》就是其中之一.
《三峡》选自《水经注·江水》,全文通篇只有一百五十五个字,但却已把三峡的形势和一年四季的景色,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其中写到:急流奔泻、飞舟御风、碧潭白浪、瀑布悬泉、峡谷深涧、悬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木荣、猿啸寒林、音回空谷、巴蜀渔歌、凄清谣谚……三峡七百里山川风物,万千气象,春夏秋冬、景色变幻,无不一一生动呈现.可以看出,这篇文字是极为省俭、精悍的,但内涵却是极为丰富、充实的.郦道元被称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创始人,他的《水经注》中的写景文字以峻洁著称,所谓“片语只字,妙绝古今”,这一点在《三峡》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文章开头,先总述三峡形势:“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日蔽天,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相连,没有中断的地方.山岩重重,陡障叠起,遮蔽了夭空和日光,不是在正午和子夜时分,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描绘,三峡山高峡窄的形势,便令人如身临其境了.
文章第二段写三峡之夏:“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干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到了夏天江水暴涨,大水溢上山陵,来往于江上的船只都被阻断.有时朝廷有紧急宣诏急需传达,使者早晨坐船从白帝出发,傍晚就能到达江陵,这段路程有一干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能比这更快了.写夏天水大流急,只用了“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八个字,而为了说明水大流急的实际情景,下面用“或王命急宣”这样一件事例,就十分具体、形象、有力地给予说明了.其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叙述,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是作者用比较的方法发议论,这种议论更加深了读者的感受和印象.
按着时序,本该先写春,但文章却光写了夏,因为三峡山高峡窄,夏季水大流急,峡中江水最有气势,最有特点.而写了夏,本该跟着写秋、写冬,但接下来第二段文字却又先写春冬:“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春冬两季,峡中江水白浪翻腾,湍急而流,至宽阔处,则深潭碧绿,清波回旋,婆娑的倒影中,只见断崖绝壁处,千年古柏,怪状奇形;瀑布涌泉,自天而落,玑珠银柱,飞溅喷射在山林之间;水流清澈、林木繁荣,山势峻险,茅草茂密,这江峡景色,真给人以无限的乐趣.前面先写夏,着重写夏水暴涨,此时三峡最大特点是水大流急,写此则无暇顾及其它.而相对于夏水暴涨来说,春冬则水势最为平稳,也最有对比的特点,写这两季的三峡,有暇赏玩峡中丽影,两岸风光,以补前节之未及,所以文中以“清荣峻茂”四字,极写此时三峡之秀美,并情不自禁地赞叹其“良多趣味”.
最后,文章才写到三峡秋色:“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此节文字中并未点出秋字,但所写景色,皆秋色也.每逢初晴之日或霜晨之时,秋林清冷,深涧寂静,时有高山上的猿猴长声吼叫,接连不断,显得异常凄凉,荡漾在这空旷的山谷间,悲凉婉转,声音久久不绝.所以当地的渔人在歌谣中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一节写秋,重点不在写秋景,而在写秋情,写秋天的凄凉肃杀之情,这一段落中的“寒”、“肃”、“凄”、“哀”、等字,都在于表现这种秋情,而这秋情也需具体化、形象化,单用上列的几个抽象的字眼是难以表现得真切感人的,这里就主要是通过写猿鸣来具体、形象地表现这种凄凉、肃杀的秋情的,而最后又以渔歌谣谚作结,其词不离“三峡”,其声不离“猿鸣”,其情不离“凄凉”——“泪裳”.这就更印证了三峡秋情之凄哀.
总括起来,全文四段,第一段主要写山,写三峡的山之多而高,第二段主要写水,写三峡夏季的水大流急;第三段主要写景,写三峡的江流泉瀑、水山木草;第四段主要写情,写三峡之秋的凄哀之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落笔看似随意自然,不拘成法,但其匠心结构,精思布局,实在是让人称妙叫绝的.有选材加工而天衣无缝,有刀砍斧削而不留痕迹,写山、写水、写景、写情,非无心也,是有意也,不然,仅一百五十五字而将三峡的山、水、景、情的神髓精气尽皆写出,他人如何能够做到?还有段落的安排,季节顺序的错置,也都是有意为之的.在文章中,把有意表现为无意,把章法秩序表现为舒卷自如,这或者是文章作法中的“大巧若拙”吧!
关于郦道元
郦道元(约466—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贼,厉声而死.宝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地理学家郦道元
严官被害
当你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夏威夷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那高达数百米似喷泉喷射而出的岩浆,使晴朗的天空为之变色;那由岩浆汇聚而成的赤热的河流,所到之处,土壤、岩石为之熔化,花草树木顷刻间化为灰烬……你可曾想到,在1500年前,我国山西省大同市的西南也有火山,火山口深不见底,热气上冲,常常发出像细微的雷鸣般的声响.现在大同附近的火山早已停止喷发了.关于大同火山当对喷发的情况,是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水经注》中看到的,这部书的作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 (今河北省涿县)人,大约出生在公元465年或公元472年.他和他的父亲都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权中做过官.他的父亲做过山东青州刺史,他自己也先后在北魏首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做过中央官吏,在冀州 (今河北冀县)、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东荆州(今河南唐河县)做过地方官.据史书记载,郦道元为官素以严猛著称.他在地方做官时,对于地方的治安和文教事业做了许多好事,很有成绩.他执法很严,官吏都怕他,不敢为非作歹,盗贼也都逃到其他地方去了.在中央政府做官时,他不畏避权势人物,敢于揭露他们干的坏事,因而不少权势人物都憎恨他.公元527年,雍州 (今陕西西安一带)刺史肖宝夤企图反对北魏政权,憎恨郦道元的人为了达到除掉他的目的,玩弄了借刀杀人的阴谋,故意怂恿北魏政权派郦道元去西安一带任关右大使.肖宝夤果然怀疑郦道元是要去与他作对,于是派部下半路劫杀.当郦道元赴任行至阴盘驿亭 (今陕西临潼县东)时,受到肖部的围困.建在山冈上,而食用的水井在山冈下,被围困后吃水断绝.郦道元一行虽然在山冈上打井,寻找水源,但打井十几丈深,仍然没有水,最后水尽力穷,郦道元和他的一个弟弟、两个儿子同时被杀害.临死的时候,郦道元还怒目厉声呵斥叛贼,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精神.
考察地理写 《水经注》
郦道元在少年时代,就对地理考察有浓厚的兴趣.十几岁时,他随父亲到山东,经常与朋友一起到有山水的地方游览,观察水流的情景.当时,他们游历过临朐县的熏冶泉水,又观看了石井的瀑布.瀑布奔泻而下的水流,激起了滚滚波浪和飞溅的水花,那铿锵有力的巨大音响,在川谷间回荡.这美丽壮观的景色,使郦道元大为陶醉.后来,他在山西、河南、河北做官,经常乘工作之便和公余之暇,留意进行实地的地理考察和调查.凡是他走到的地方,他都尽力搜集当地有关的地理著作和地图,并根据图籍提供的情况,考查各地河流干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风貌.他或跋涉郊野,寻访古迹,追溯河流的源头;或走访乡老,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然后把自己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他掌握了许多有关各地地理情况的原始资料.
同时,郦道元爱好读书,并以此闻名于世.在日常生活中,书籍是他不可分离的伴侣.他一生中读过许多书,尤其是有关地理记述的书籍,他几乎都读遍.他读书非常严肃、认真,对书中的记载力求弄懂、弄通,对各书中记述同一地方而有出入的问题,更是着意探究其原因.大量地读书,使他具有渊博的学识,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他写了不少著作,都流行于世,可惜后来大都佚亡了.
通过实地的考察和对地理书籍的研究,郦道元深切感到前人的地理著作,包括《山海经》、《禹贡》、《汉书•地理志》以及大量的地方性著作,所记载的地理情况都过于简略.三国时有人写了《水经》一书,虽然略具纲领,但却只记河流,不记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而且河流的记述也过于简单,并有许多遗漏.更何况地理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情况也不断发生变化.例如,河流会改道,地名有变更、城镇村落有兴衰等等,特别是人们的劳动会不断改变地面的风貌.因此历史上的地理著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郦道元决心动手写一部书,以反映当时的地理面貌和历史变迁的情况.
在著书的过程中,郦道元选取了《水经》一书作为蓝本,采取了为《水经》作注的形式,因此取书名为《水经注》.但是,他并不是图省力,走捷径,简单地为 《水经》作注释,跟着《水经》一书的记述走,《水经》记什么,他就注什么,而是很花了一番功夫和气力.《水经》一书记载的河流仅137条,文字总共只有一万多字.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补充了许多河流,数量比《水经》增加了近10倍,达1252条,其中有些还是独立流入大海的重要河流.《水经注》共计40卷,约30万字.仅从这些就可以看到,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内容远远超过《水经》一书的再创作,书中凝聚着郦道元大量的辛勤劳动,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
郦道元生活的年代,正值我国南北分立对峙的南北朝时期,北方为北魏政权,南方先后为宋、齐、梁政权.郦道元虽然只是活动在北魏政权统治的地区之内,其范围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地区,但他的著作并没有受政权和地域的限制,他的视野远远地超出了北魏政权统治的范围,反映了他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心情.在《水经注》中,郦道元所记述的内容包括了全国各地的地理情况,还记述了一些国外的地理情况,其涉及地域东北至朝鲜的坝水(今大同江),南到扶南(今越南和柬埔寨),西南到印度新头河 (今印度河),西至安息(今伊朗)、西海(今苏联咸海),北到流沙 (今蒙古沙漠).可以说,《水经注》是北魏以前中国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理学的总结.
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突破了《水经》只记河流的局限.他以河流为纲,详细地记述了河流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包括山脉、土地、物产、城市的位置和沿革、村落的兴衰、水利工程、历史遗迹等古今情况,并且具有明确的地理方位和距离的观念.像这样写作严谨、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在当时的中国,以至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从 《水经注》中我们可以看到,郦道元以其饱满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千四五百年前中国的地理面貌,使人们读后可以对各地的地理状态及其历史变迁有较清晰的了解.例如从关于北京地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北京城的城址、近郊的历史遗迹、河流以及湖泊的分布等,还可以了解到北京地区人们早期进行的一些大规模改变自然环境的活动,像拦河堰的修筑、天然河流的导引和人工渠道的开凿等.这是我们现在所能得到的关于北京地区最早的地理资料,也是我们研究北京地区历史地理变迁的一个重要地点.这些资料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是非常有用的.科学和经验告诉我们,地理情况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强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我们要真正了解和深刻认识今天的地理情况,单靠对现在的地理状态的研究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了解地理情况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以认识和掌握它的发展规律,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水经注》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历史地理文献.
《水经注》中的内容,除郦道元亲身考察所得到的资料外,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其中引用前人的著作达437种之多,还有不少汉、魏时代的碑刻材料.这些书籍和碑刻,后来在历史的变迁中大都已经散佚了,幸而有郦道元的引用转录,才尚存一斑,使我们能够知道这些书籍和碑刻的部分内容.这又是我们研究我国文明发展历史的极其宝贵的资料.
郦道元对地理学的贡献和历史功绩,是值得人们尊崇的.
郦道元为北魏范阳郡涿县人.故里在涿州市东道元村.
回答者: 龙驾云裳 - 初入江湖 三级 7-18 10:54
查看用户评论(10)>>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好
100% (2) 不好
0% (0)
相关内容
• 郦道元 三峡的问题
• 求郦道元一文,与李白的哪首诗的意境最像?
• 郦道元 三峡 的译文
• 郦道元 三峡 蒙古练习题
• 郦道元 三峡 速答!
查看同主题问题:郦道元 《三峡》 找找 评论
其他回答 共 2 条
山:两岸连山
高:两岸连山,
长:自三峡七百里中
陡: 重岩叠嶂
多: 略无阙处
夏水:至于夏水襄陡沿溯阻绝
凶险: 重岩叠嶂,隐日蔽天,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迅急: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列江陡,其问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例影
仰视: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俯视; 则素湍绿潭,回清例影
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悲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凄惨:属引凄异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
回答者: 这个肯定没用 - 试用期 一级 7-18 17:00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日蔽天,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干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