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报告如题,要的不是如何写.而是,要一份完整的报告.最好用表格表示出实验的过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1 00:50:38
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报告如题,要的不是如何写.而是,要一份完整的报告.最好用表格表示出实验的过程.
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报告
如题,要的不是如何写.而是,要一份完整的报告.最好用表格表示出实验的过程.
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报告如题,要的不是如何写.而是,要一份完整的报告.最好用表格表示出实验的过程.
生物净化在水污染治理上的应用 —by x 学号: x 摘要: 水污染的治理包括内环境治理和外环境治理.前者是对污染源的治理,难度大,耗资多.后者利用生态自净能力对水污染进行治理.生物净化就是外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地球上到处都有能参与净化的生物种属,通过其特有的新陈代谢活动,吸收积累分解转化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浓度,降低毒性,最终达到排放标准.其高效性、简易性使生物净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正文: 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水污染不仅加剧水资源的短缺,水质恶化还严重威胁群众的身心健康.据初步调查,据调查,全国有7亿人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其中约3500万人饮用硝酸盐超标水,63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200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血吸虫病区约110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相当一部分城市水源污染严重,威胁到饮水水质.当前饮水水质带来的危害,已严重影响人们生命健康.看着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不禁让人感到后怕,然而当人们沉浸在优越的物质生活中逐渐淡忘这些的时候,今年哈尔滨停水事件又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种种现实让人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污染的根源是什么?答案就是——污染和浪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废水排水量增长速度极快,然而大部分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严重污染了水资源.而人们对水资源的浪费又使可用的水资源更加短缺.面对种种危机人们开始重视对水资源保护以及对水污染的治理. 水污染的治理包括内环境治理和外环境治理.前者是对污染源的治理,难度大,耗资多.后者是利用自然环境净化能力对水污染的治理.生物净化就是外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由于地球上到处都有能参与净化活动的生物种属,它们通过本身特有的新陈代谢活动,吸收积累分解转化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浓度,使有毒物变为无毒,最终达到水排放标准.因此利用生物净化污水受到人们的重视.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沉淀处理法 用于净化生活污水.在污染物还未破坏水域自净能力的前提下,采用简单的格栅,通过水中滤食性和沉食性动物的活动与运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促进水体中悬浮物沉淀、并被埋藏在底质中使污水净化. (二)水生生物养殖法 用于生活污水和含有机污染物的工业废水.通过水生生物降解污染物,是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 1.放养水生维管束植物(简称水生植物)这类自养型水生植物对水污染有很好的忍耐性,它不仅能行光合作用吸收环境中CO2、放出O2改善水体质量,而且能消除许多污染元素.目前已经发现其中许多种类对有机污物、酚氰农药和重金属元素都有很强的净化能力.象茭白、慈姑对生活污水BOD去除率可达80%以上;香蒲、眼子菜、凤眼莲可去除石油废水有机污染物达95%,蓼属植物在水中DDT为0.3ppb时,体内浓度可达30.3ppm,富集系数为10万.凤眼莲在含3ppm的Pb水中,体内可蓄积5468ppm,为水中Pb浓度的1823倍,在含6ppm的Cd水中,茎叶吸收Cd可达700ppm,根的含量是茎叶的10~16倍,一亩水面凤眼莲每4天就能从废矿水中取得75gAg.不少水生植物的生长速度快,能吸收大量N、P、K营养元素.每公顷凤眼莲每年可吸收N1989kg、P 322kg、K 3188kg;放养水面60%的小球藻、绿藻、栅藻只需1天就可使水中的N、P、Fe、Na含量下降55%,9天就可使污染浓度几乎接近于零,完全能把生活污水变成饮用水.种养芦苇、菱、蒲草等能净化工业废水中有毒物.如氰在芦苇体内与丝氨酸结合成丙氨酸,继而转化成天冬酰胺和天冬氨酸而失去氰的毒性;As、Hg、Cd被贮积在水草体内,从而降低废水有毒物浓度. 2.养殖水生动物 用于净化生活污水.有人将鱼类、贝类饲养在放有1/5污水池中,仍能正常成活,其增重率比净水饲养的高;污水养殖一些食草性鱼类,不仅能利用营养元素,还能以池中兰绿藻作为饵料,达到消除水体富营养化目的.由于此法养殖的动物,往往具有异味或蓄积有害健康的物质,影响食用价值,故当前利用水生动物净化污水的应用和报道较少. (三)生物稳定塘法 国内外用来处理生活污水和石化、焦化、造纸、制药废水的传统方法. 1.好氧塘 以天然池塘、洼地、水坑中水草、藻和微生物吸收分解氧化功能净化污水,是典型的藻菌共生系统.靠藻菌共生关系在塘内循环不止污水得以净化.有毒物经塘中发生的物化、生化作用被去除;有机污物被微生物降解;悬浮物由于塘中物理因素产生聚凝沉淀而去除;病原菌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N、P由于藻类增殖摄取而部分去除.有人证实30亩的浅藻池可处理2万人生活污水,对BOD去除率可达8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