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佛教的起源、发展和佛教的作用、意义及佛教方面的一些知识阿?希望分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07:59:40
谁有佛教的起源、发展和佛教的作用、意义及佛教方面的一些知识阿?希望分享!谁有佛教的起源、发展和佛教的作用、意义及佛教方面的一些知识阿?希望分享!谁有佛教的起源、发展和佛教的作用、意义及佛教方面的一些知

谁有佛教的起源、发展和佛教的作用、意义及佛教方面的一些知识阿?希望分享!
谁有佛教的起源、发展和佛教的作用、意义及佛教方面的一些知识阿?希望分享!

谁有佛教的起源、发展和佛教的作用、意义及佛教方面的一些知识阿?希望分享!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的历史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①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②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③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④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 “不可触者”(untouchable).当时印度社会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等多神.婆罗门教是维护当时的奴隶社会的一门宗教.它宣扬业报轮回的观点,认为人在今生的行为(业)的善恶,将带来来生轮回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有违犯种姓规定的行为,或有杀生行为等等,死后将轮回转生为下等种姓贱民或为牲畜,而如果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婆罗门教强调向天神祭祀献供,每年要举行多次祭祀仪式,包括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灵祭种种献祭.献祭时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们耗费大量财物,甚至土地献祭给神——实际归婆罗门.
  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其中,在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中有一位年轻人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门思潮.决心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当然,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佛教的对人的社会性的制约作用,也还需要通过宣扬按照佛教的道德规则进行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来实现.
  佛教虽然产生于古代印度,但是其发展和得到广泛的传播却是在古代中国和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东方国家,象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等.反而在其发源地印度,佛教却没有成为主要的宗教.印度的第一大宗教是由婆罗门教改革后发展的印度教,甚至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可能都比佛教在印度要广泛.究其原因可能是印度教更加符合印度的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厚的社会基础.到了近代,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也进行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如取消古婆罗门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寡妇殉葬制等不符合民主社会的内容,对繁琐的宗教仪式进行简化等.使得印度教成为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印度大多数人信奉此教,但是旧宗教中的种姓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陋习在一些地区仍然有存在.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随着阿拉伯波斯帝国和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入侵而得到传播的,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基础.特别在由印度分出的巴基斯坦等国家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佛教虽然在古印度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成为了国教,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弘扬.但是到了9世纪以后,印度教经过改革后逐渐兴盛,而佛教僧团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到12世纪阿拉伯民族的大规模入侵,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进入印度,统治者排斥佛教,很多佛教的重要寺院被毁.到13世纪初,印度的佛教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直到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了约700年的佛教又出现了复兴.1891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在印度首创摩诃菩提会,恢复了一些佛教胜地,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特别是1947年印度独立后,佛教有了新的发展.1956年印度政府举行释迦牟尼涅盘2500年的国际性大规模纪念活动.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多伽尔在那格浦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 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以后又有几百万“贱民”陆续由印度教皈依佛教.在印度,虽然佛教徒只占印度人口的0.6%,但是佛教思想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特别是下层民众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