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佛已放下一切,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心物不二,佛陀为什么有慈悲心?佛陀为何要说法?为何要度众生?众生是宇宙自然而有,全部度化那宇宙还有生命现象吗?在极乐世界的“人”还算是生命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1 07:20:57
既然佛已放下一切,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心物不二,佛陀为什么有慈悲心?佛陀为何要说法?为何要度众生?众生是宇宙自然而有,全部度化那宇宙还有生命现象吗?在极乐世界的“人”还算是生命吗?
既然佛已放下一切,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心物不二,佛陀为什么有慈悲心?佛陀为何要说法?为何要度众生?
众生是宇宙自然而有,全部度化那宇宙还有生命现象吗?在极乐世界的“人”还算是生命吗?
既然佛已放下一切,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心物不二,佛陀为什么有慈悲心?佛陀为何要说法?为何要度众生?众生是宇宙自然而有,全部度化那宇宙还有生命现象吗?在极乐世界的“人”还算是生命吗?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
依照我个人的推断,经文是经常变化角度来说明,所以如果不会变化角度来看,即使是看大师大德的解经,也很难明白到底说了什么,但这也是我个人所悟,并没征得神通,明心见性,所以只作研究讨论,不作事实真相.
佛陀为什么有慈悲心?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本性是佛性,本来是慈悲善良,习性是禀性,是六道循环因果造业之根本.但所谓慈悲,只是相对我们有分别心的人来说而命名的行为而已,对于水,简称死物,水在我们有分别心来看是滋润万物,如同菩萨慈悲,拔苦救度众生,但在水它的角度来看,只是本身性质而已,没有什么分别,一切随缘而来,随缘而聚,随缘散而去.
佛陀为何要说法?为何要度众生?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
跟据净空法师解说,如来比喻钟,有人主动去敲打,钟才会响!这是被动和主动关系,人们有思想,妄想心,所以多有主动,即使是所谓的被动,都是经过大脑加以自己的观点,思想来反应!打一个冰山一角的比喻,就是“无作而作”,“作而无作”.水本身不动,是地心吸引力让它下流,温度让它升空,无作是从水本身角度来说,作是从有分别的我们来看到的.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