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个物理单元我学不好的说. 公式原理都懂 可看到题目就不晓得怎么做了... 怎么办呐~~亲们帮帮忙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22:04:05
关于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个物理单元我学不好的说.公式原理都懂可看到题目就不晓得怎么做了...怎么办呐~~亲们帮帮忙吧~~关于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个物理单元我学不好的说.公式原理都懂可看到题目就不晓

关于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个物理单元我学不好的说. 公式原理都懂 可看到题目就不晓得怎么做了... 怎么办呐~~亲们帮帮忙吧~~
关于万有引力与航天~~~
这个物理单元我学不好的说.
公式原理都懂 可看到题目就不晓得怎么做了...
怎么办呐~~亲们帮帮忙吧~~

关于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个物理单元我学不好的说. 公式原理都懂 可看到题目就不晓得怎么做了... 怎么办呐~~亲们帮帮忙吧~~
我是天体物理专业的大三学生.我来介绍点经验吧!
学好万有引力首先要把曲线运动这一章节学扎实,曲线运动是万有引力的基础,万有引力很多公式都由曲线运动推导而来的.你可能没有学好这一章,自己想想是不是这样.好进入主题,看到万有引力的题目先画草图,比如一个地球一个飞行器的关系图,应该会画,飞行器绕地球转.然后根据已知量套公式,看看题目已知(已经给定)哪些物理量,在草纸上列出来,然后根据已知的量套公式,万有引力这一章介绍了很多公式,大体含义相同,记住:它们都是万有引力F的引导公式,只是包含的物理量不一样,所涉及的环境和物理关系也不同,主体公式是F=GMm/r^2,随后还有它与飞行器圆周运动速度V的关系导出式F=mv^2/r,与飞行器圆周运动周期T的关系导出式F=m4π^2r/T^2等等,书中都有介绍,自己翻翻,这些引导公式之间都是联通的,可以相互推导转换的,前提是飞行器在地球表面飞行,如果飞行器离地球太远,则公式中的r=地球半径r1+飞行器离地表的距离h之和;一般公式中的m是飞行器的质量,一般可以在运算时抵消掉,所以题目一般不会给出其具体的值,也不必在乎它的存在与否.
做题关键是找给定的已知物理量,然后选择相应合适的公式套用,不要一股脑的全部用上,那样只会越来越乱.比如题中给出物理量有速度v,飞行器质量m,地球半径r,求周期T,你把公式翻翻就知道F=GMm/r^2公式肯定求不出来,因为M不知道,而且也不包含要求的量T,再想想那么既然题目中有速度V和周期T,就立刻要联想到F=mv^2/r和F=m4π^2r/T^2两个公式,因为这两个公式包含了题目里所有的量,而且只有T未知其余都已知,正巧我们就要求T,两个公式是相等的,联立就可以解出T,大概的思路就是这样,希望楼主自己研究分析多钻研钻研认真听课,相信会理解的,毕竟在这里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不可能把一个章节的知识在这个地方全部说明白的,需要自己琢磨,

公式原理那是有人带着你去理解的.所以你会觉得可以听懂,或许你只是懂了一点皮毛,所以导致你看到题目不会做.
比如第一宇宙速度,你对它的理解到底有多深? 听完老师讲解后,肯定觉得很简单很容易懂,但是你再独立思考还能得出些什么结论呢!
记住:物理重在独立思考和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全部展开

公式原理那是有人带着你去理解的.所以你会觉得可以听懂,或许你只是懂了一点皮毛,所以导致你看到题目不会做.
比如第一宇宙速度,你对它的理解到底有多深? 听完老师讲解后,肯定觉得很简单很容易懂,但是你再独立思考还能得出些什么结论呢!
记住:物理重在独立思考和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收起

要点提示
(1)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仔细整理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留下的长期观测资料,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终于发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行星运动定律:
① 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 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②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

全部展开

要点提示
(1)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仔细整理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留下的长期观测资料,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终于发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行星运动定律:
① 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 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②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③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2) 行星轨道按圆处理时的规律
由于多数大行星的轨道十分接近圆,所以在中学阶段的研究中可按圆处理。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行星轨道按圆处理时遵循如下规律:
① 大多数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
② 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不变,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③ 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3)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可以由开普勒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推得:
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一、第二定律,在行星轨道为圆的简化模型下,行星以太阳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了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设行星的质量为m,速度为v,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公转周期为T,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为 。
将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 变形为 ,代入上式可得

(4) 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设太阳的质量为M,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得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的大小也存在与上述关系对称的结果,即 。
(5)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由于 、 ,且 ,则有

设比例系数为G,则有 。
(6) 月—地检验
假定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得苹果下落的力是同一种力,同样遵从“平方反比”律,那么,由于月球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苹果到地心的距离)的60倍,所以月球轨道上一个物体受到的引力,比它在地面附近时受到的引力要小,前者只有后者的1/60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月球轨道上运动时的加速度(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也就应该是它在地面附近下落时的加速度(自由落体加速度)的1/602。
在牛顿的时代,重力加速度、月—地距离、月球的公转周期都已能较精确地测定,从而能够算出月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计算结果表明,月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确实等于地面重力加速度的1/602,这说明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与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真的是同一种力!
(7) 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
(8) 对万有引力定律的进一步说明
关于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深理
① 万有引力是宇宙间的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定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它适用于宇宙中的一切物体。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 万有引力公式只适用于两质点间的引力的计算,因为对一般物体而言,“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到底是指物体哪两部分的距离,无法确定。实际物体当它们之间的距离远大于它们本身的尺度时,可视为质点。对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也可以用此公式计算它们之间的引力,其中的距离即两球心之间的距离。但是,对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切不可用它们质心间的距离代入上式计算。
③ 求一个质点受到多个质点的万有引力时,可先用万有引力公式求出各个质点的引力,再求它们的矢量和。
④ 万有引力公式中G的是比例系数,叫做引力常量,是自然界中少数几个最重要的物理常量之一,通常取 G=6.67×10-11N•m2/kg2。
(9)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按照下面的思路展开的:
① 观察方法获得规律:行星运动的开普勒定律。问题:行星运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② 猜想原因: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作用。问题: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③ 数学演绎得到规律:根据已知规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推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遵从的规律: 。
④ 进一步猜想:地球使地面上物体下落的力,与太阳使行星运动的力、地球使月球运动的力是否出于同一原因?
⑤ 猜想得到检验:月—地检验使猜想得到证实。
⑥ 更大胆地猜想:自然界任何两个物体之间是否也有这样的吸引力?
⑦ 得到万有引力定律: 。
(10) 实验室里“称量”地球的质量
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地面上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该物体的万有引力,即

由此可得地球的质量 。
上式中地面的重力加速度g和地球半径R在卡文迪许之前就已知道,而卡文迪许在实验室中测出了引力常量G,利用上式就可算出地球的质量M。这意味着人们在实验室里测出了地球的质量。
(11) 计算天体的质量
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我们可以利用或测量的数据是某个行星的轨道半径r(如地球)和周期T,根据

得到 。
许多天体的质量就是这样求得的。
运用类似的方法,也可以算出行星的质量。
(12) 发现未知天体
预见并发现未知行星,是万有引力理论威力的最生动例证。
数据表明,天王星的运动有某些极小的不规则性。这使人们怀疑,在天王星之外还有另一颗未知行星,正是它的存在使天王星的轨道发生了偏离。英国的亚当斯和法国的勒维耶独立地对此进行研究,计算出这颗新行星即将出现的时间和地点。1846年9月23日晚,德国天文学家戈勒在天文观测中认出这颗新行星,与预计的轨道只差1度。海王星就这样在笔尖下被发现了。
1930年3月14日,汤姆波夫根据海王星自身运动不规则的记载,用类似的方法又发现了冥王星。
(13) 三个宇宙速度
① 第一宇宙速度:也称环绕速度,是卫星在地面附近环绕地球运行的速度,是卫星的最大的轨道速度。设地球半径为R,地球质量为M,根据 或 ,可得 。
② 第二宇宙速度:也称脱离速度,是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速度,其大小为11.2km/s。
③ 第三宇宙速度:也称逃逸速度,是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速度,其大小为16.7km/s。
(14) 人造地球卫星
① 运行速度:设离地面高度为h的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运行速度为v,地球半径为R,地球质量为M,则由 可得 ,h越大,v越小。
② 角速度:由 ,可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h越大,ω越小。
③ 周期:由 ,可得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 ,h越大,T越大。
(15) 同步卫星
① 周期: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跟地球自转同步的人造卫星叫做地球同步卫星,它的主要用途是通讯,又称通讯卫星。因此,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即T=24h。
② 离地高度:设同步卫星的离地高度为h,由 ,
可得 ≈3.6×104km。
③ 运行速度:同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运行速度 。
(16) 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
经典力学有它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低速运动,不适用于高速运动;只适用于宏观世界,不适用于微观世界;只适用于弱引力情况,不适用于强引力情况。
对于高速运动(速度接近真空中的光速),需要应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远小于真空中的光速时,相对论物理学与经典物理学的结论没有区别。
对于微观世界,需要应用量子力学。当普朗克常数可以忽略不计时,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结论没有区别。
对于强引力情况,需要应用爱因斯坦引力理论。当天体的实际半径远大于它们的引力半径时,爱因斯坦引力理论和牛顿引力理论计算出的力的差异并不很大。
综合链接
基础级
例1 如果人造地球卫星沿半径为r的圆轨道绕地球运动,当开动制动发动机后,卫星速度降低并将转移到与地球相切的椭圆形轨道上运动,如图7-8所示。问在这之后,卫星经多长时间着陆?(空气阻力不计,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提示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开普勒定律求解。
解析 设地球质量为M,卫星的质量为m,当卫星在圆轨道上运动时,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卫星由圆轨道转移到椭圆轨道上运动时,设周期为T’。根据开普勒第一定律,卫星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地球运动时,地球就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其半长轴为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 。
由图7-8可知,卫星落地时间只需半个周期,即

又因为 ,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
点悟 开普勒三定律是开普勒总结了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规律而得出的,实践证明,开普勒三定律也适用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适用于人造卫星绕地球不同轨道的运动。
请将此题与本章第1节例3作一比较。
例2 据观察,某行星外围有一模糊不清 环。为了判断该环是连续物还是卫星群,又测出了该环中各层的线速度的大小v与该层至行星中心的距离R。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若v与R成正比,则环是连续物 B. 若v与R成反比,则环是连续物
C. 若v2与R成正比,则环是卫星群 D. 若v2与R成反比,则环是卫星群
提示 设法找出连续物和卫星群的v与R的关系,由此作出判断。
解析 假设这一模糊不清的环是连续物,显然它们绕行星运转是具有相同的角速度,这样环中各层的线速度的大小v与该层至行星中心的距离R成正比,即选项A正确。
再假设这一模糊不清的环是卫星群,则由 可知 ,即v2与R成反比,选项D正确。
可见,本题正确选项为A、D。
点悟 根据测量结果来判断是“连续物”还是“卫星群”,体现了物理知识的重要应用。本题从正面入手,根本无法下手,但用“执果索因”进行逆向思维,则变得十分容易理解。熟练掌握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式和卫星的向心力公式,是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
请进一步思考:本题中若v与R成正比,则此环是否可能有小同步卫星群组成?为什么?(答案:不可能,因为同步卫星高度一定,不可能分层。)
例3 侦察卫星在通过地球两极上空的圆轨道上运行时,它的运行轨道距地面高度为h,要使卫星在一天的时间内将地面上赤道各处在日照条件下的情况全部拍摄下来,卫星在通过赤道上空时,卫星上的摄像机至少应拍摄地面上赤道圆周的弧长是多少?设地球的半径为R,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自转的周期为T。
提示 设法求出卫星绕行地球一周时地球自转所转过的角度。
解析 设卫星周期T1,有 G 。
地面处重力加速度为g,有 G 。
又 r=h+R。
设地球自转周期T,在卫星绕行地球一周时,地球自转角度θ=2π ,弧长s=Rθ,
解得 s= 。
点悟 本题需考虑卫星围绕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自转,求解时除了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外,找出“在卫星绕行地球一周时,地球自转角度θ=2π ”这一关系,则是解题的关键。
例4 一卫星绕某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行星的质量与卫星的质量之比 ,行星的半径 与卫星的半径 之比 ,行星与卫星之间的距离r与行星的半径 之比 。设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则在卫星表面有 。
经过计算得出: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 。上述结果正确吗?若正确,列式证明;若错误,求出正确结果。
提示 注意考察式子 中 的含义是否正确。
解析 题中 一式中的 并不是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而是卫星绕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正确解法是:
在卫星表面有 ,
在行星表面有 ,
两式相比可得 ,
故 。
点悟 忽略星体自转的影响,星体对其表面物体的万有引力与其表面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而星体表面物体的重力则对应于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本题要求我们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要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思维的批判性。
发展级
例5 据天文学家测量,月球的半径为1738km,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月球表面在阳光照射下的温度可达127℃,而此时水蒸气分子的平均速率达2000m/s。试分析月球表面没有水的原因。
提示 求出月球上的环绕速度的大小,只要水分子的平均速率超过环绕速度的值,水就不可能留在月球表面。
解析 由 可得月球上的环绕速度为

水在127℃的情况下已变成水蒸气,而此时水蒸气分子的平均速率达2000m/s,大于月球上的环绕速度,所以水分子将离开月球表面,月球表面不可能有水。
点悟 本题将月球表面无水的原因与月球上的环绕速度挂上了钩,要根据题目提供的相关信息,注意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例6 在天体演化过程中,红巨星发生“超新星爆炸”后,可以形成中子星(电子被迫同原子核中的质子相结合而形成中子),中子星具有极高的密度。
(1) 若已知某中子星的密度为1017kg/m3,该中子星的卫星绕它做圆轨道运动。试求该中子星的卫星运行的最小周期。
(2) 中子星也在绕自转轴自转。若某中子星的自转角速度为6.28×30rad/s,为了使该中子星不因自转而瓦解,则其密度至少应为多大?(假设中子星是通过中子间的万有引力结合成球状星体。引力常量 。)
提示 当卫星绕中子星表面运行时周期最小。只要中子星赤道处的物质不脱离,中子星即不被瓦解。
解析 (1) 由 ,
可得该中子星的卫星运行的最小周期为

(2) 取中子星赤道处质量为m的某块物质,由万有引力恰好提高向心力,根据

解得中子星的密度至少应为

点悟 为什么当卫星绕中子星表面运行时周期最小呢?我们不妨设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由 可得 。可见,当卫星绕中子星表面运行时周期最小。

收起

我们老师曾说 只要记住一个公式 万能共识就ok了 确实 高考中就考一道简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