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什么直到1973年才加入欧共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11:02:26
英国为什么直到1973年才加入欧共体?英国为什么直到1973年才加入欧共体?英国为什么直到1973年才加入欧共体?对绝大多数欧盟国家来说,这种一体化意味着一些民族的经济特性的失去和某些主权的让渡.但也

英国为什么直到1973年才加入欧共体?
英国为什么直到1973年才加入欧共体?

英国为什么直到1973年才加入欧共体?
对绝大多数欧盟国家来说,这种一体化意味着一些民族的经济特性的失去和某些主权的让渡.但也有个别国家例外,其中,英国就特别典型.就目前而言,英国没有使用欧元.2002年初欧洲启动后,欧盟的绝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英国和丹麦和瑞典等欧盟国家及永远中立的瑞士仍保留并且使用自己的货币;英国没有在《森根协定》上签字.1985年签订、1995年生效的《森根协定》取消了各类人员,包括已进入欧共体国家的非欧共体公民的内部边界检查.但是,英国和爱尔兰以安全为借口没有签字,想去英国的人还必须有英国的签证;英国没有放弃自己的度量衡单位.几乎在所有度量衡单位上,英国都是另行一套的,如长度方面的英寸、英尺、英里,面积方面的平方英尺、平方英里,体积方面的立方英尺、品脱,质量方面的盎司、镑,速度方面的迈等等;英国没有改变自己的行车习惯.车行左侧,驾驶座位都在右边.如此等等,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映射出了英国的一种“非欧洲性”. 这些虽然都是些表面现象,但在它们的背后却有着英国的很厚重的政治文化和民族心理. 从政治文化方面说,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保留”和“慢热”状态是其崇尚渐进式改良的反映. 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时虽然在开始阶段将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但到最后还是以王权与议会权相互妥协、实行君主立宪的“光荣”而告终.英国社会发生的质的变化,可革命完成的方式基本上是和平的.在此后的70年中,围绕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自己的利益诉求,英国各派政治势力――护旧的、革新的、激进的、保守的――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没停止,但最终的解决方式仍是折衷的――1832年进行了第一次宪政改革.以后,“和平的革命”就成了英国社会变革的传统.于是,19世纪30~50年代的宪章运动,50~60年代为工联主义,80年代的费边社等政治运动或政治思潮,都是以和平改良为基本特征的.因此,《走向民主――英国第一次宪政改革》一书总结说:近代英国自1832年开始的渐进改革之路,可以使英国人民避免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避免革命震荡给经济发展带的消极影响.这是一条平稳进行之路,沿着这条路,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成为近代世界最先进和最强大的国家. 外交往往是内政的外延.英国在内政方面的这种稳妥性、渐进性同样也反映在它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上.作为一个欧洲国家,英国虽然与欧洲大陆的西班牙、法兰西、德意志等有过一言难尽的历史恩怨,但也绝不会忽视欧洲的联合;作为一个以四海开拓与扩张发迹的国家,英国更明白必须追逐经济全球化潮流的重要性.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英国念念不忘的还是稳健、稳妥和稳定.加入是必然的,但一定要慢慢来.所以,直到1973年,它才加入欧盟的前身――欧共体;直到1990年10月,英镑才加入西欧汇率浮动机制.可两年之后,由于西欧发生货币危机,英镑又赶紧退了出来.对于欧洲统一货币欧元,英国也是近而远之,虽然开了后门但把前门紧紧地关闭. 从民族心理方面说,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保留”和“慢热”状态还反映了对自己过去的留恋与对自我的爱惜. 大概是在公元775年,撒克逊王国发行了一种名为“斯特灵”的银币,由于每240枚(每一枚也称一便士)需用一镑白银铸成,所以被称为镑.11世纪诺曼人征服英国后,为了便于计算,将英镑分为20先令或240便士.以后近900年不曾改变,直到1971年才正式改为10进位制,1英镑等于10先令或者100便士.英寸来自于古英文ynche,但在不同时期长度并不一样,戴维一世1150年把ynche定为一个男人拇指甲底边的宽度,爱德华二世14世纪实则定为“3个干而圆的大麦头尾相接的长度”,后来还被定为13粒罂粟并排的长度,直到1959年起,英国才将英寸法定为2.54厘米.英尺也是如此,它原本是古代和现代各种以人脚长度为依据的长度计量单位.一般为25~34厘米.不过,在大多数国家里和在所有的科学应用中,英尺及其倍数已分别被米制单位的米所代替,如今只在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里沿用. 表面上,英镑、英寸、英尺不过只是些专有的名词,但在英国人的心目中也是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相伴的主权特征和权威标志.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还曾同殖民主义者一起走到过世界各地,成为大英帝国的重要象征.所以,英国不使用欧元,其内涵可能并不简单.除了保持一贯稳妥的风格之外,这里边一定还有心理上的因素.英镑在西欧差不多是币值最高的,1英镑等于1个半以上的美元和欧元.这种汇率的意义可能不只是经济上的,或许还暗示着要维护曾经辉煌一时的大英帝国之余威,至少还可以保持英国人心中的那份自豪感. 在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每一个国家在许多方面都要与世界接轨.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英国一方面并不拒绝加入其中,另一方面又不急于加入其中.在融入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速度上,英国不仅考虑国家的利益所在,而且注意民众的心理承受力.所以,英国在许多方面不用说与整个世界相一致,就是与欧洲大陆也不完全不同.可是,这些不同并没有使英国自外于全球化和一体化,更没有影响英国的社会发展.牛津英国通史的主编肯尼思?O.摩根认为:“英国作为一个本身安全可靠而又充满活力、外向型的岛国,逐渐走向向世界殖民并加以开化的道路.”他的话说的是19世纪以前英国,但对20世纪以后的英国同样适用.有的中国学者也认为:“在欧盟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合作,由主权实体协商逐渐朝超国家联邦迈进的过程中,英国对欧盟的政策经历了支持、观望、谋求加入又保持距离、反对超国家主义又不甘退出的复杂演变,其间又充斥着‘自我选择’的独立与力图把控全局的矛盾.” 无论如何,英国在全球化和一体化过程中的融入与自外、让渡与保留以及速度快与慢等方面的恰当把握,可供今天飞速走向世界的中国借鉴.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就是中国与世界的快速接轨.从大的方面和总的趋势上说,中国步入全球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和必须,但到底应当把握什么的速度与程度呢?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是否应当保留什么自己民族的东西呢?是否照顾到了民众的心理呢?由于过去离世界太远了,所以,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保持稳妥、稳健和稳定对中国来说可能比对英国更加重要.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