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末人教版历史总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9 04:06:59
高一期末人教版历史总结
高一期末人教版历史总结
高一期末人教版历史总结
(一)列强的侵华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 鸦片战争
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英国政府以保护鸦片贸易为借口,发动了对华侵略战争——鸦片战争.战争中,中国沿海军民曾浴血奋战,爱国将领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先后壮烈殉国.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但由于清政府的昏庸腐朽,加之中国社会经济军事力量的落后,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签订了卖国的《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可在五口岸设领事馆,派驻领事;中国海关关税须和英国“秉公议定”,即所谓“协定关税”,取消中国关税口岸的公行制度,允许英商自由地同中国商人做生意.接着美、法两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于1884年7月签订中美《中厦条约》,同年10月签订中法《黄浦条约》.
鸦片战争和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领土完整被破坏,独立主权受到侵犯,中国开始受制于西方列强;经济上,开始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并逐步成为其商品推销的市场和廉价原料的供应地.从此,近代中国脱离了由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向资本主义缓慢演变的常轨,开始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鸦片战争成为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由,于1856年10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1月再次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美国和沙俄在战争中成为英、法帮凶.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洗劫并火烧圆明园.经过战争,清政府先后于1858年6月和1860年10月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此前,沙俄还乘机胁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强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加速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从而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
2. 中法战争
1883年,已攻占越南河内等地的法国进犯中国,中法战争爆发.冯子材等爱国将士英勇奋战,大败法军,但清政府以胜求和,1885年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承认法国对越南拥有特殊权利和开放中国的西南边境,使法国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并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
3. 中日甲午战争
19世纪末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益尖锐.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于1894年7月发动了侵华战争.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战争”.从丰岛海战到日本攻占辽东,甲午战争历时共8个月,1895年3月以中国又一次失败而告终.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中国承认朝鲜“独立”,这实际上为日后日本吞并朝鲜铺平了道路;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7年内付清;规定日本可在中国任意设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6月,为了镇压以义和团运动为主的中国人民的反抗,由英、德、俄、法、美、日、意、奥等组成的八国联军,对中国再次发动了侵略战争.1901年(即农历辛丑年) 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有: 清政府向各帝国主义国家谢罪道歉,并规定今后必须立即“弹压惩办”人民的反帝斗争;清政府赔偿巨额赔款,总数4.5亿两白银,分39年付清,累计本息达9.8亿两,规定以关税、盐税及内地厘金来偿付这笔赔款;在北京东交民巷专设“使馆区”,由各国派兵守卫,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于六部之首,各国在京津一线至山海关等战略要地驻扎军队.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全面控制了清政府.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则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完全成了“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二)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会”的会众2万余人在广西桂县金田村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革命终于爆发.1853年3月,洪秀全宣布南京为天京,成为太平天国的首都,正式建立一个与北京清政府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1856年8月发生的“天京内乱”,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革命至此失败.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历时14年,势力波及18个省区.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英雄不仅对清王朝封建统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同时英勇地抗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充分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巨大革命热情和伟大力量.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中心内容是关于土地制度的规定,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基本原则,中心目标是要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集中反映了要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土地制度的要求.1859年洪仁玕编纂的《资政新篇》,依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提出了改造中国的初步设想,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提供了可贵的思路.
太平天国失败的结局表明,由于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独立完成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
(三) 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在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和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的形势下,清朝统治集团中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始兴办近代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并编练新式海军.从而以1861年曾国藩开办安庆军械所为起点,掀起了一场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洋务企业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产生,但洋务企业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它没有也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外国资本的入侵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也刺激了民族资本的产生,但西方列强绝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为资本主义的中国.中国民族资本机器工业的诞生是以1869年上海发昌机器厂开始使用车床为开端的,到甲午战争前共有大小企业一百数十个,大部分属于轻纺工业企业.民族资本工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摧残,发展极为缓慢.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近代中国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阶级力量即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四) 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
1. 酝酿
从19世纪70年代起,在中国社会日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潮流.在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推动下,面对民族危机,康有为开始酝酿变法维新思想.他先后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等阐发变法理论的著作,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根据.严复翻译并出版了《天演论》,明确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禁烟运动中,他留心海外事情,积累西方知识,搜集“夷情”.他主持编译了《四洲志》.继林则徐之后,一大批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国外,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注意边疆形势的著作相继问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魏源《海国图志》等著作.魏源提出了对中国近代史产生巨大影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95年5月,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运动,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此后,康有为连续给光绪帝上书,进一步阐述维新派要求弃旧图新的基本纲领,
2. 过程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 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发动了维新运动.经济上国家设立农工商总局,民间设农会、商会,提倡农业,保护农工商业;设立铁路矿务总局,修铁路,开采矿藏,改革财政,整顿厘金.政治上广开言路,准许大小臣民上书言事;准许各地开设学会、报馆;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遣留学生出国.军事上裁剪绿营,精练新军,按西方兵制实行征兵制.这一年是中国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它前后历时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维新运动对清王朝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有所触动,因此,从一开始它就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1898年9月21 日,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守旧派反动戊戌政变,诛杀“戊戌六君子”,废除变法措施.“百日维新”终被封建旧势力所扼杀.
3. 意义
这场变法运动以救亡图存、发展民族经济为中心目标,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争取自身政治地位以谋求发展的一次政治改良运动.虽然它很快就失败了,但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两大中心目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把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寻求国家出路的斗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向着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大靠近了一步.它大力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介绍了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并以此为武器猛烈抨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得到空前的传播,为较完全意义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重要准备.
(五) 辛亥革命
1. 革命历程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中山)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组织成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小团体——兴中会.兴中会制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誓词,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组织上的初步形成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端.随着中国国内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出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邹容的《革命军》,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书都是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代表作.
继兴中会之后,黄兴、蔡元培等人相继组织了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资产阶级革命派队伍的日益壮大,为建立统一的全国性革命政党准备了条件.经过各革命团体的酝酿,同盟会于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主张,被确定为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孙中山对此加以阐释,第一次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第八镇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12日,控制了武汉三镇,取得了武昌起义的初步胜利.各省纷纷响应,革命浪潮席卷了全国.12月29日,独立的17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的选举,孙中山被公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3月11 日,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此期间,还颁布了若干有利于发展民族经济、推行民主政治和发展文化教育的法令.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2. 辛亥革命的失败
辛亥革命的失败,客观上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资产阶级的联合压迫;主观上主要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既缺乏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和正确的革命策略,又不能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因而无法战胜强大敌人的进攻.
辛亥革命失败的结局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外受帝国主义压迫,内有强大的封建势力,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4) 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的影响.
4. 争取民主共和的斗争
1913年3月,热衷于欧美政治制度、主张竞选夺取政权的宋教仁被暗杀,说明了“政党政治”的失败.同年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以失败而告终.1915年5月,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于12月13日复辟帝制.1915年12月,立宪党人在梁启超、蔡锷的领导下发动护国运动,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撤销帝制.
北洋军阀的分裂和革命党人发动护法运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直、奉三大派系.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为建立独裁统治,拒绝恢复旧国会与《临时约法》.孙中山于1917年领导发动护法运动,旋即失败.
(六)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提倡民主政治,反对封建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知识分子于1915年9月创办《青年杂志》,发动新文化运动.《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领导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反对以儒家的旧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胡适提倡白话文学和白话文.李大钊反对复古尊孔,要求思想自由,号召青年要努力创造新的社会和政治.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它沉重打击了复古尊孔的旧思想、旧道德和旧文化,促进了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它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的酝酿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