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去宁夏旅游的周记或作文大约6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10:21:41
写一篇去宁夏旅游的周记或作文大约600字写一篇去宁夏旅游的周记或作文大约600字写一篇去宁夏旅游的周记或作文大约600字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地处黄河上游.  东临陕西省北部,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

写一篇去宁夏旅游的周记或作文大约600字
写一篇去宁夏旅游的周记或作文
大约600字

写一篇去宁夏旅游的周记或作文大约600字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地处黄河上游.
  东临陕西省北部,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相连.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
  宁夏东西窄、南北长.南北长456公里,东西相距50公里至250公里.整体象一枚枣核.“宁夏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形象地概括了宁夏的地形特征.
  宁夏地处我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地阿拉善台地与祁连山褶皱之间、高原与山地交错带上大地构造复杂.从西面、北面至东面,被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苏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
  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
  根据自然特点和传统习惯,一般把石嘴山市、银川市、中卫市和吴忠市的利通区、青铜峡市的引黄灌区称为宁夏北部,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两县和中卫市的香山地区和中卫市海原县的北部称为宁夏中部;把固原市的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南部山区称为宁夏南部.
  宁夏有名的山脉有贺兰山和六盘山.
  贺兰山绵亘于宁夏西北部,古人称之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这里层峦迭嶂,形势蜿蜒,它环蔽银川,俨若屏障,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心目中的一座圣山;是宁夏北部风景优美、胜迹荟萃的一座奇山.
  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走向北北偏东,南北绵延250公里,东西宽约15—50公里,面积1937.9平方公里,一般海拔1600—3000米.分水岭偏于山体东侧,山体两边地貌和气候差异明显,东边是阡陌纵横、绿树成荫的银川平原,西边是内蒙古阿拉善盟坦荡的戈壁荒滩和浩瀚无极的腾格里大沙漠.贺兰山以其高大巍峨、重叠绵亘的宽阔身躯阻截着腾格里沙漠的东侵,削弱了南下的西伯利亚寒流,成为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是我国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荒漠与荒漠草原、外流水域与内陆水域的分水岭,又是纯牧区与半农半牧区的分界线.是我国一条十分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贺兰山大约形成于一亿多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此后在喜马拉雅山运动中再度抬升.贺兰山是我国荒漠、半荒漠交汇地带上的一座绿岛,山上有茂密的森林、众多的动植物种类、丰富的矿藏、完整的地质剖面及奇异的古生物化石.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一个少有的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综合体和比较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 2006年10月,贺兰山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51个首批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
  贺兰山风景优美,“贺兰晴雪”、“山屏晚翠”为明清宁夏八景之一.在贺兰山东麓及各山口内外分布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及以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名胜区.以西夏陵为主,包括贺兰山三关口古长城,滚钟口风景区、拜寺口双塔、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贺兰口岩画景区等组成的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2006年1月,“贺兰山-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被国家建设部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成为中国首批13个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单位之一.
  六盘山古称陇山,位于宁夏南部,耸立于黄土高原之上,是一条近似南北走向的狭长山脉.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山势高峻,山路曲折险狭,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六盘山由此得名.山腰地带降雨较多,气候较为湿润,宜于林木生长,有较繁茂的天然次生阔叶林,使六盘山成为突起于黄土高原之上的一个“绿岛”,也是宁夏重要的林区之一.
  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海拔1100—1200米,地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是宁夏北部一片山环水抱的绿洲,它南起青铜峡峡口,北到石嘴山头道坎,东依黄河水,西屏贺兰山,南北长约200公里,东西最宽处达40多公里,境内阡陌连片,林木繁茂,这就是被称为“塞上江南”的银川平原.
  银川平原地势开阔平坦,坡降平缓,引水方便,土层深厚,土地肥沃,特别适宜于自流灌溉,这种情况在全国也并不多见.所以,自秦汉以来,这里的劳动人民就仰赖黄河之利,修渠筑坝,发展灌溉农业,使这片被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等三大沙漠包围着的土地披上了绿装,成为久负盛名的“江南水乡”.“万顷腴田凭灌溉,千家禾黍起耕锄”,“川辉原润千村聚,野绿禾青一望同”,这些美丽的诗句,就是对古代富饶殷实的银川平原的真实描绘.
  在银川平原上,流淌着许多古老的渠道,如秦渠、汉渠、唐徕渠、汉延渠和惠农渠等,它们如金色的游龙,蜿蜒曲折地穿行在绿色的土地上,惠泽表流.这些古渠,均起源于青铜峡口,过去由于是无坝引水,水量无法控制,时早时涝的现象经常发生.为了除害兴利,宁夏人民于1958年动工,在黄河干流修筑了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如今,在这群龙会首的地方,一座雄伟的拦河大坝巍然耸立,使高峡出平湖,水龙甘伏首.不仅古老的渠道焕发了青春,一批新的引黄干渠也从这里延伸.浩浩荡荡的渠水,按照人们的意愿欢快地流淌,滋润着平原上千万亩农田,银川平原因之也在不断扩展,变得更宽、更绿、更美.
  得黄河水浇灌之利,银川平原灌溉农业十分发达,这里不仅是北方春小麦的高产区,而且还盛产粳稻.据《宋史》记载,“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足见银川平原种植水稻的历史十分久远.深秋季节,银川平原一片金黄,到处都是黄澄澄的稻田,低垂的稻穗,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宁夏大米产量高、质量好,单位面积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质量亦可与天津的“小站米”媲美.粒圆、色洁、油润、味香,是米中之珍品.相传,清康熙访宁夏时,曾钦点为宴席主食,称之为“珍珠米”,并列为清代贡品.1985年,宁夏大米又获殊荣,在全国名优特农产品展览会上被农业部评为优质产品.目前,宁夏大米已打入国际市场,深受用户的欢迎.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唐代诗人韦蟾的诗句,至少把宁夏栽植果树的历史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据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记载,早在1500年前,银川平原的一些地方就已有“果城”之称.在这里,桃、李、杏、枣应有尽有,到处都飘逸着瓜果的醇香.宁夏水果中,尤以苹果为最,个大、昧甜、色艳、肉嫩,不仅可口,而且耐储,在全国也颇有名气.到宁夏的人,无不称誉它是果中之冠.目前,银川平原种植苹果的地方越来越多,仅银川市范围内,苹果的栽植面积就达三万多亩,一批新的优良品种的引进,使宁夏苹果的品质又上了一个档次.此外,枸杞、葡萄等果品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在银川平原的果园中,春天是花的世界,万紫千红,夏天是绿的海洋,郁郁葱葱;秋天,蜂飞蝶舞,硕果累累,欣欣向荣,充满了一片丰收的景象.
  银川平原,湖泊众多,大大小小有好几百个,历史上有名的“七十二连湖”就是其中的姣姣者.它们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组成了美丽的画卷.当年明太祖庶十六子朱旃曾写过一首诗:“万顷清波映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瞑烟低接渔村近,远山高连碧波长.两两充饥鸥戏洛,双双照水鹭游翅,北来南客添乡思,仿佛江南水回乡”.在这首诗中,清波夕阳,晚风荡漾,鸥戏鹭翔,渔村炊烟的江南水乡风光,跃然纸上.如今,银川平原的湖泊虽没有以往那样多,但不再荒凉,它们有的被改造为鱼塘,成为淡水养殖基地,有的被开辟为旅游区,接纳着众多的游客.烟波浩渺,清波荡漾,水天一色,鸥戏鹭翔的景象仍随处可观,果真是“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
  银川平原,风光秀美,绚丽多姿,它不愧为西北高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而今,生活在这里的回汉各族人民,正意气风发地投入新的建设之中,精心地装点打扮这片绿洲.银川平原将会变得更加美丽.
  宁夏是中国西北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区之一,悠久的历史、迁徙频繁的民族演进和众多的古迹名胜,孕育和造就了丰富多彩、博大雄浑的宁夏地域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边塞文化与中原文化、丝路文化与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等多种文化激荡交融、兼收并蓄,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一体的华夏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史前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边塞文化、西夏文化、移民文化、回族文化.
  二、丝路文化
  著名的“丝绸之路”从西汉始,成为连接欧亚陆路的交通大动脉,宁夏正处在这条商路的必经地区.唐代盛世使丝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而当时同样强大且与唐接壤的大食国辖民包括当地波斯人及已经改信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穆斯林,在这支异常活跃的丝路商业大军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们从西域经河西走廊,入凉州(今甘肃武威)、景泰之后,过黄河到靖远,越干盐池、西安州到海原县城,穿贾塘、郑旗、苋麻河到黑城、三营及固原城,而后过开城、瓦亭、三关口出宁夏境,又经甘肃东部进入陕西,最后到达唐都长安,居留贸易,有些人还娶妻生子,长住中国.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因种种原因在宁夏长期逗留,成为宁夏最早的一批回回先民.唐代中叶以前,“丝绸之路”只经过今宁夏固原、海原,而唐末、五代及宋初的丝路则要穿过宁夏中部地区,以灵武为中心,出青铜峡、石空、中卫而进入甘肃.这期间,往来于东西商道日益增多的穆斯林商人为后来回回民族在宁夏以及中国大地上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这部分最先定居宁夏的回回穆斯林,与后来大量进入中国的各族穆斯林一道,为宁夏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历史人口与社会基础.
  北宋初期的中西陆路交通线
  唐大中五年(851年)后,灵州道成为中西陆路交通的主线,并一直使用到北宋初期的咸平三年(1000年).
  灵州道的走向,以灵州为中心,有四条线路:
  第一条,灵武大路 从洛阳(或开封)向东先至长安,再经陕西省的咸阳、淳化,甘肃省的庆阳(唐宋置庆州)、环县(唐宋置环州),在萌城(其南有北宋清远军城)进入宁夏境,再经惠安堡(北宋称溥乐)、老盐池(唐置温池县)至吴忠市古城湾(唐宋灵州治此).宋代史籍多称灵武路或灵武大路.
  第二条,灵州~凉州路 从灵州渡黄河,沿黄河外侧经中宁县老石空(唐置丰安军、宋降为镇)、中卫市(唐置雄州),然后到甘肃武威入河西走廊,再西可出古玉门关至西域各国.
  第三条,延州~洛阳路 从洛阳(或开封)至延州(延安市),经陕西省绥德(唐宋置绥州)、靖边县红墩涧白城子(唐宋置夏州)、古盐州进入宁夏,沿今307国道经灵武至吴忠市.
  第四条,贺兰山~居延路 由吴忠北渡黄河,经银川市西越贺兰山至阿拉善左旗,再向西北经居延(额济纳旗)至张掖入河西走廊.
  以上四条线路,以第一、二条线路合用为最多,第二、三条合用次之,使用第四条的极少.
  西夏时期以兴庆府为中心的丝绸之路
  西夏立国后,仿唐宋之制,建立了内通各州、府、监军司,外联各国的驿道网络,并有一整套相关的律令进行管理.其中通宋、辽、金都城汴梁、临潢府、中都,通河西走廊及青海的驿道,就是西夏时期的丝绸之路.
  兴庆府至宋都汴梁的“国信驿道”.
  咸平四年西夏攻占灵州后,原灵州道主线(长安向北经淳化、庆州、环州至灵州)上的驿站全部废弃.1038年西夏建都兴庆府,为与宋朝交往,双方共同开辟了一条国信驿路,专供信使往来.《西夏纪事本末》卷首有《西夏地形图》〔5〕,图中以虚线标示“国信驿路”的走向及沿途驿站:由兴庆府向南经永州(永宁县),在吕渡东渡黄河,再向东经分山口驿、古雨驿、苦井驿、人头驿、白池驿(白池即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北大池盐湖),折向南经万全寨至保安军(陕西志丹县).宋代曾公亮《武经总要》〔6〕更详细地记载了这条驿道,因跨越秦长城,故称其为“长城岭路”,其走向为:自保安军向北,由“归娘族六十里过长城岭,北至秦(有的史籍作奈)王井驿入平夏,经柳泊岭并铁巾、白池、人头堡、苦井、三分山、谷口、河北九驿至故灵州怀远镇七百里.”因《武经总要》成书时今银川市属西夏都城兴庆府,作者将其归入“化外州”,故称“故灵州怀远镇”.两相对照,“分山口”和“三分山”均属笔误,应是“三岔口”.
  将两种古籍综合,国信驿路的具体走向就出来了:从银川市向南过永州,至河北驿(永宁县望洪镇东和村)过黄河,河东南设有黄河渡口名吕渡.再向东为谷口驿,约今灵武市沙葱沟.又东为三岔驿,约今古窑子.又东苦井驿,约今盐池县兴武营.又东人头堡驿,约今苏步井.又东白池驿,今盐池县北张家场.又东南铁巾驿,约今陕西定边县.又东南柳泊岭驿,约今陕西省靖边县梁镇.又南秦王井驿,今地待考.再南即长城岭,今陕西省吴旗县长城乡,此处为夏宋边界.又南五十里万全寨,今吴旗县周河乡.再南即宋之保安军,今陕西省志丹县城.从兴庆府至此共七百余里.其中“秦王井以西地势渐宽平,经沙碛少水泉,可掘沙为井”;秦王井至保安“在山谷中行,路险狭” 〔7〕.保安军再南,则经延州、蒲津关、洛阳至宋都汴梁.从兴庆府至汴梁全程二千四百二十里.由于保安军至长城岭有百余里山路,这段驿道无法行驶车队,只能供驿骑使用.
  兴庆府至宋都汴梁的夏绥驿路.
  夏、绥两州都是党项政权兴起的根据地.西夏的夏州在陕西靖边县红墩涧乡白城子,绥州在绥德县城关.两州之间在北宋以前就有驿道,而且是丝路交通的一条辅助线路.李继迁刚占据夏、银、绥、宥、静五州,同时也据有了这条驿道上的“东西二十五驿、南北十驿” 〔8〕.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西夏尚未定都立国,李德明为表示对宋朝的“忠”,以“中国恩礼亿渥,天使频临,遂于绥、夏建馆舍二,曰承恩,曰迎辉.五百里内道路桥梁修治整饬.闻朝使至,必遗亲信重臣迎道左”〔9〕.年末朝廷派内侍副都知阎承翰出使夏州.次年正月十九日阎返回汴梁,奏报了以上情形,并说李德明还要求在浦乐(今盐池县惠安堡北)建馆驿以待宋史,也就是要求恢复灵州至长安的驿道,但宋真宗不允,只是批准在汴京建馆驿专门接待夏使.但这个馆驿直到大中祥符九年的四月七日才建成,系将京城西面的一个旧染院改造而成〔10〕.这条驿道与国信驿路相比,由于没有险狭路段,有利于车队行走,因此在西夏立国后一直很繁忙,不但是宋夏使团所必经,西域各国与宋朝交往也要使用.宋对西夏的“岁赐”、贺节物资,西夏给宋的“贡奉”物资,都要从这条驿道运输.夏绥驿路的兴庆府至白池一段,走向完全与国信驿路相同.白池向东经夏州、银州(米脂县镇川堡)、绥州,然后分两支,或南下延州与国信驿路合,或东经太原至汴梁.如经延州至汴梁,全程约二千六百五十里,比国信驿路远二百余里.
  通辽直路.1021年,辽册封李德明为尚书令、大夏国王.西夏向辽称臣,每年除岁贡外,还有八个节日都要派使臣携带大量贡奉物资至辽都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南).而辽国每年也有“岁赐”物资运往西夏.至于两国间的信使往来,更是常年不断.因此,辽夏之间于1021年开辟了一条直路〔11〕,从兴庆府直达临潢府,全程过三千里.直路(或称直道)就是线路相对较直的大道,在地图上如同一条直线.我国古代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共有三条直道:一是秦始皇时从云阳(淳化县南)北上九原(包头市西南)的秦直道,长一千八百里,堑山湮谷,工程浩大,司马迁因此而批评秦始皇“固轻民力焉”;第二条为东汉张衡所修太行山驰道,长度不足百里;第三条便是西夏的通辽直道.在《西夏地形图上》,通辽直道实际只有兴庆府到辽国的河清军(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旧名东胜)一段是笔直的,长度约九百八十里.具体走向为:兴庆府向东三十里,在怀州渡(当代称横城渡,今建银川黄河大桥)过黄河,然后向东北径直穿过鄂尔多斯台地,沿途共设十二个驿站,站间相距约七十里.其站名依次为:马练驿、吃罗驿、启多驿、卒李驿、瓦井驿、布袋驿、连袋驿、陌井驿、乳井驿、咩逋驿、梁凌驿、横水驿〔12〕.有了这条驿道,辽国得益最大,与西域各国往来,可以经过兴庆府直达河西走廊,比使用漠北的沙碛之路要好走得多.后来金灭辽,把中都迁到今北京市郊,这条驿道的北段随之改线,但西夏境内的直道仍在使用.
  兴庆府至古玉门关驿道.
  《西夏地形图》也详细标示了这条驿道,具体走向是:从兴庆府向西沿贺兰山东麓南下,经“西夏祖坟”(即西夏帝陵)、贺兰军(平吉堡)、“归顺州”(多归字,应为顺州,青铜峡市邵刚镇西),折向西经旧丰安军(中宁县石空镇西)、郭家渡、雄州(中卫市)、柏罗口(甘塘),再折向西北至凉州.从兴庆府至凉州共九百八十里.然后沿河西走廊经甘州(张掖市)、肃州(酒泉市)、瓜州(安西东南)、沙州(敦煌市)出古玉门关(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古城).河西走廊各州,皆属西夏重镇,多数设有监军司.玉门关再西,即属回鹘境土,可经天山南北两道抵西域各国.这条驿道在西夏境约二千九百余里.
  兴庆府至西宁州驿路.
  从前路的柏罗口(甘塘)分支沿黄河外侧向南,经甘肃省景泰县至卓罗城又有驿道一条.卓罗城是西夏卓罗河南监军司驻地,在今永登东南、兰州市西北、庄浪河之南.1136年西夏控制青海全境后,这条驿道延伸至乐州(乐都)、西宁州(西宁市)与青唐路相连,南可通吐蕃,西可经南疆入西域.
  元代新开辟的驿道—河套丝路
  蒙元灭西夏后,将西夏故地划入西夏中兴等路行省,治中兴府,即今银川市.由于元朝疆域辽阔,我国西北部的吐蕃、党项、回鹘等少数民族政权全部消失,传统的丝绸之路得以恢复.唯一的变化是:将长安至河西走廊的南道(沿渭河西经兰州至凉州)、北道(沿泾河北上固原经景泰县至凉州)合并,形成新的六盘山驿道.具体走向为:从长安向西北,沿泾河至平凉市,在苋麻湾进入宁夏,经蒿店、瓦亭、和尚铺,越六盘山至隆德,再西经神林入甘肃静宁、榆中、兰州,再向西北经武威入河西走廊.与此同时,经庆阳、环县、吴忠、中卫、营盘水的驿道也予恢复.
  但是,元朝的首都在北京,丝路交通经西安、兰州,毕竟绕道太远,既多费时日,又不经济.于是,就新辟了从北京经中兴府的新驿道.这条驿道分三段:第一段从元大都北京向西经宣化、大同府到东胜州(元东胜州在今蒙古托克县)为陆驿,全部利用西夏与金的驿道,全程1050里;第二段东胜州经宁夏府路至应理州(中卫市)为黄河水驿,全程1700余里,沿途设驿站十处;第三段应理州至凉州利用灵州至凉州陆驿,全程540里.三段总计3290里.
  前后两段陆驿均系前朝旧有,不作冗述.现将黄河水驿的筹建始末作一简介:
  据《经世大典》〔13〕记载,中统四年(1263年)四月,“中书省遣忙古锝、锁赤等,赍奉御宝圣旨,谕阿出凤哥东胜达鲁花赤等官及八会迭儿、朵鲁不锝、纳邻站民:仰从应理下至东胜(设)站十所.用水手二百四十人,驿船六十艘.宜令付者.”从文中可看出,建立黄河水驿是由忽必烈决定并下达圣旨,由中书省官员到东胜州等地向地方官员宣谕的.当然,设在银川的“西夏中兴等处宣抚司”也接到了圣旨,并积极筹划.到五月二十一日,中书省接到“西夏中兴等处宣抚司”的呈文:“东胜合立三站,本路合立七站.除从权以东胜见(现)在船二十一艘散给各站行用外,未造船三十艘.拟用已伐到大通山木植.其余物料……工匠、粮食,合令转运司应办.”当时的西夏中兴府路北面管辖到磴口.这就是说,从中卫到磴口设七站,临河到托克托设三站.利用东胜州现有船只二十一艘;已在青海省大通河流域砍伐木材流放到府境,可造船三十艘.船只还是不够,怎么办呢?中书省官员忙古锝回称:“只打忽等处旧有船三十六艘,合令修整.”
  以上是筹划经过.同年七月一日,这条黄河水驿即告开通.实际结果为:
  备驿船共六十六艘,其中新造船三十艘,整修旧船三十六艘.
  配驿船水手共二百四十人.从沿河各地差役中抽调一百六十二名,在中兴府民户中选拔六名,从西京抄海所水手中调拨七十二名.
  建驿站十所.西夏中兴府路七所,东胜州三所.在宁夏境内已知的站名有三个:应理站,在中卫市莫家楼;鸣沙站,在中宁县鸣沙镇;朵儿灭站,在吴忠市古城湾.银川市横城、平罗县姚伏、石嘴山也应设有驿站,但站名缺载.各站起置馆舍,划拨“种养”土地(按元制当在千亩左右),被褥器具一应俱全.每站拨给牛十头祗应差役,羊100只备过往官员、使节食用.
  这条黄河水驿开通后,形成了以银川为中心的河套丝路.它的意义在于:
  1、构通元大都与其西域的交通往来.元代疆域辽阔,横跨欧亚,“凡在属国,皆置驿传,星罗棋布,脉络相通,朝令夕至,声闻毕达〔14〕”.有了这条河套驿路,大大缩短了元大都与西域“属国”的距离,官员、使节、僧商都可使用,实现了“梯航毕至,海宇会同”.
  2、欧亚各国与元朝的交往更加便利.欧亚各国与元朝廷交往,大都选择这条近路.尤其从西方来的行旅,到了应理州,就可坐在船上顺流而下,通过几天的水上行程,解除长途车马劳顿之乏.正因为如此,连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己到了居延,仍舍弃草原丝路,而改走武威、银川、托克托一线.由于往来于欧亚的人较多,朝廷特别在今中卫市西面的营盘水野马泉驿设立海关,《经世大典》称其“为关会之地,置脱脱禾孙马站”.“脱脱禾孙”为蒙语,意译为海关.
  3、河套丝路比传统丝路近捷得多.河套丝路未形成前,传递军事情报可以使用纳邻站道(均为骑驿),但官员、使节、商人、僧侣只能使用北京—西安—兰州—武威的传统丝路.北京到西安为2600里;西安到兰州要绕道六盘山、榆中、临洮,共1700余里〔15〕;兰州到武威又是600余里,总计5000余里.而使用河套丝路,才3290里,少走近2000里、约为五分之二的路程.按元代驿制,一般日行程70里.使用河套丝路,要省去近一月时间.更何况,西安、兰州、凉州之间有六盘山脉、陇南山脉、乌鞘岭等无数山险,而河套丝路地势平坦,水路、旱路都好走.
  4、开发了黄河水运.元代曾利用河套航道开展漕运.水运之法,省工省力,价格低廉.河套地区黄河上在清代能够形成“舟揖如林”的局面,元代的黄河水驿有承传关系.
  三、黄河文化
  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
  四、边塞文化
  宁夏的边塞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历代长城及其敌台、关堡、铺舍、烽火台、品字坑、及其居住址、石雕、题刻等.2008年,宁夏文物部门对宁夏明长城资源的分布、结构特征、走向、长度、保存现状等进行了全面调查和信息采集,基本摸清了宁夏明代长城的家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文物部门的初步统计,田野调查的明代长城墙体总长792925•11米,其中土墙422225•7米,石墙29218•7米,山险墙92561•7米,山险248919•01米.由于自然和人为破坏,很多墙体已经消失或损坏严重,现存墙体约634907•11米,即634•9公里.消失墙体158018米,即158公里.同时调查单体建筑874座,其中敌台466座,铺舍15座,烽火台366座,关堡49座,相关遗存13处.
  二是分布于宁夏山川各地近千座城堡.
  一、宁夏是中国长城的发祥地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旌旐中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诗经•出车》
  这首诗讲的是周宣王(公元前828—前782年)命大将南仲率军士到朔方筑城防御游牧民族玁狁的事情.有人认为,诗中的“城”,就是长城的前身.又有专家考证,“城彼朔方”之“城”,即在今宁夏东北部的盐池境内.也就是说,宁夏是长城雏形的发祥地.
  二、宁夏战国秦长城
  “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宁夏固原地区的战国秦长城,是宁夏境内最古老的长城.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变法,逐渐强盛起来.秦昭襄王 (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伐灭义渠戎国,占领了陇西、北地、上郡等地.为防止匈奴族的南侵,便修筑了一道长城,其中有一段横跨今宁夏固原地区.
  这道战国秦长城,每隔100米就有一座墩台;相距2里左右,就有一座60米见方的城障.沿宁夏葫芦河东岸高地,至今仍可见许多当地人称为“长城蛋蛋”的土墩和蜿蜒曲折的长城墙体遗址.
  三、宁夏隋长城
  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使司农少卿崔仲芳,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西距河,东至绥德,绵延七百里,以遏胡寇.”
  ――《隋书•崔仲芳传》
  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汉末军阀混战和南北分立的局面,使中国再度统一.为抵御北方突厥与契丹南下侵袭,隋王朝从隋文帝开皇元年开始,到隋炀帝大业四年,在全国修筑长城4次,动用民丁160多万,修筑时间延续了27年.据《隋书》记载,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司农少卿崔仲芳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在宁夏境内的隋长城,西起今银川兴庆区黄河东岸,向东延伸至今陕北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