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暮夜却金》的故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2:07:51
《杨震暮夜却金》的故是什么意思?
《杨震暮夜却金》的故是什么意思?
《杨震暮夜却金》的故是什么意思?
”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②,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邓骘③而辟④之,时震年已五十余,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⑤王密为昌邑令,谒⑥见,至夜怀金十斤遗⑦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⑧?”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资治通鉴》 译文: 杨震从小没了父亲,生活贫苦但爱好学习,精通欧阳《尚书》,眼光透彻,知识渊博,儒者们为他编了这么句话:“关西孔子杨伯起.”他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州郡长官聘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应允.人们都说他年纪老了,想出来做官也迟了,而杨震却更安心他的教书生活.邓骘听说后就召请他做官,那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屡次升迁,升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却不了解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知道这事.”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后来调任涿郡太守.为人奉公廉洁,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从不浪费钱.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于富裕为后代,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产业’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百姓连连称赞. 部分词语解释: 暮夜:深夜 却:拒绝 迁:升官 当之郡:到、往 谒见:拜见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密愧:王密羞愧 四迁:四次迁升. 却:不接受.拒绝 遗:赠与,送给. 迁:调任. 知:了解,知道. 举:举荐,推举. 何:怎能. 以:拿,把. 教材分析:《杨震暮夜却金》讲述了杨震“暮夜”拒贿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坚决拒收重金,并且铮铮铁言,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故事虽小,其教育意义却不小.一个人,从小到大,为民为官,白天黑夜,有人无人,都能严以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规范,有口皆碑. 课后札记: 《杨震暮夜却金》讲述了杨震“暮夜”拒贿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坚决拒收重金,并且铮铮铁言,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故事虽小,其教育意义却不小.一个人,从小到大,为民为官,白天黑夜,由人无人,都能严以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规范,有口皆碑,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思想教育素材,教师应好好把握. 关于杨震: 杨震(?——公元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家道衰微,寓居今河南省灵宝市境内.他勤奋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是当时的大儒学家.他长期客居河南湖城县,任教二十多年,人们都尊称他为“关西夫子杨伯起”.州郡里多次请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只在家里教书.有一天,有只冠雀(鹳雀)含了三条鱼,飞到他的讲坛上.他的学生把鱼拿起来说:“老师,这是蛇一样的鱼,听说它的颜色是象征官服颜色的,三条的数目,是表示三公的职位,老师以后一定会高升发达!”杨震听了,更加发奋用功.五十岁才接受大将军邓驾的推荐进入官场,历任荆州刺史,东莱(今山东掖县境)太守,后又任涿郡(今河北涿郡县境)太守.元初四年(公元110年)到朝中任太仆、太常.永宁元年(公元120年)做司徒. 杨震公正廉洁,不谋私利.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他调任东莱大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今山东金乡县境)时,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俩人聊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已是深夜.王密准备起身告辞,突然他从怀中捧出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小礼,以报栽培之恩.”杨震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你为孝廉,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可是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王密顿时满脸通红,赶紧像贼一样溜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杨震的子孙为缅怀其清正德操,取堂名为“四知堂”. 杨震做官清正廉明,从来不肯私下接见任何人,就是家里的人,也不准他们过问他的公事.他除了应得的薪饷之外,一丝一毫都归入公家.他常常教育家人要节省家用,出门的时候,也叫他们步行,不准乘坐公家给他准备的车子.有人见他这样清廉,做了大官,家里还是那样的清苦,就劝他添置产业.他却说:“让后世的人称我的子孙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拿这个当作遗产,不是很丰厚吗?”由此,“清白传家”的美誉传诵至今. 汉安帝元初四年丁巳(117年),杨震被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当时博士选举风气不正,所选博士名不符实.杨震极力煞住这股歪风,他荐举的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都是才能和品格都过得硬的人.安帝延光二年癸亥(123年),杨震升为太尉.安帝的舅父耿宝向杨震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希望得到提拔.杨震不同意,耿宝又亲自找到杨震说“国家很倚重李常侍的才能,准备让您提拔他的哥哥,我只是向您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杨震说:“假如朝廷想要我们太尉三府征召人才,就一定会有皇上批示的尚书命令.我是为国家挑选人才,看重的是才德,而不是情面.”他坚决不同意,耿宝只好失望而归.皇后的哥哥推荐亲信给杨震,杨震也不接受. 然而,像这样正直清廉、不徇私情的官吏,在朝廷内外不仅是吃不开的,而且必然遭谗受谤,不获善终.杨震更是如此.临死前,他说:“死是不可免的.我蒙受皇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灭,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呢?我死了以后,只要用杂木作棺材,用布单盖住身体就可以了,不要搭设灵堂,更不要建造祭祠.” 杨震死后一年多,汉顺帝即位(126年),奸臣樊丰、周广等被杀,杨震门生虞放、陈翼往京城为杨震翻案.朝廷都称颂杨震是忠臣.顺帝才下诏封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赠钱百万,用很高的礼节将杨震改葬于华阴潼亭.下葬的时候,一群大鸟集结在他的墓前,俯仰悲鸣,泪下沾地.葬礼完毕才飞去.郡守将这种神奇景象汇报给顺帝,加上当时连续发生灾异.顺帝觉得这一定是上天显灵,告诉大家杨震是被诬陷而死的.于是下诏说:“已故太尉杨震,正直为怀,辅佐时政,而小人颠倒黑白,陷害忠良,上天发威,屡降灾害,求神问卜,都说是杨震枉死的缘故.”于是派人在杨震的墓前立了一尊高高的石鸟像,彻底为杨震平反昭雪. 杨震高尚的行为表现在:他为官,严于律己,不贪不占,他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坚决拒收重金,其品德之高尚,堪称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