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科学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0:22:30
怎样上好科学课
怎样上好科学课
怎样上好科学课
一、关注学生是上好科学课的基础
每次上完课,教师在说自己的教学设计时,都明显地表达了全面关注学生的愿望,从各个可能的环节来渗透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但是,在课堂现场实施的时候,我们发现,教师仍然不自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这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紧张和压力.例如,在学生分小组活动时,教师注意到,各个小组的学习进程出现了差异,小组的讨论也非常热烈,他们甚至提出很多的问题.这时,教师的第一个想法可能是:呀,我驾驭不了啦,会不会说我的课堂太乱了,而不是想,学生在做什么,他们的学习进行得怎样了,他们需要什么,我得想办法帮助他们.如果教师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就会忙于深入各小组的讨论,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从而灵活地安排下一个活动,紧张感也不复存在.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特别注意关注全体学生.这就意味着以往被忽视的学生群体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还会有一些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专家提出: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他们是在认真地倾听、思考,还是神游在外,或者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任务是帮助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课堂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还没有习惯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从而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科学课中,教师给出一定量的盐,要求学生想办法使土豆在水里浮起来,学生用的方法是不同的,有的是往水里加盐,有的是把盐倒进去,然后再往里面一点一点地加水.虽然看起来只有很细微的差别,而且都达到了目的,但是折射出来的思维方式不大一样.因为前一种方法极容易导致实验不成功.教师却没有观察和注意到,并进行挖掘,作为科学课的关键点——过程和方法的引导机会,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
与此相反,另一位老师却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行为案例.他在上《把液体倒入水里》一课时,请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溶液倒入水里,并仔细观察所发生的现象.老师发现,多数学生都按要求做了,只有一个学生将把洗发液和油一起倒入水里,杯子里的液体分成了三层,和别的学生的结果不一样.“你们是怎样做的?”老师问.学生纷纷站起来说,但是这个学生却没有举手.老师直接走到他的身边:“你虽然没有举手,但是,老师还是要叫你.因为你的方法和大家不一样.”学生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老师除了鼓励他的做法,还引发其他学生思考:“有什么不一样?”“他的方法可以吗?”
实际上,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是在接受碰撞,尤其是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并且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欲望.很显然,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已成为教师在课堂上必备的能力.
二、教师引导学生获得而不是给予
案例:《比较水的多少》
教师摆出三个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里面装有水的瓶子,问:“谁能告诉老师哪个瓶子装的水多,哪个瓶子装的水少,哪个瓶子装的水居中?”学生在经过各种各样的回答后,得出的答案是凭眼睛观察是不能判定.教师随口说:“目测不准,但我们可以统一标准,比如用一个大小相同的杯子来比较.”
教师的回答非常精彩.但只可惜是老师说的.
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很可能,经过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一分钟,都是有效的.这就是“引导”的价值.“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教,怎么去引导.教师习惯直接“给”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样的学习才是发现学习,对探究学习的理解过于狭隘.
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谈”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只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回头,满课室都是嗡嗡声,四个人的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过去了,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
小组合作学习的几大要素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显然,这些要素在上述的课堂上都不具备,那么这样的小组讨论就完全是形式的.一个很具体的例子发生在小学四年级的科学课上.老师让小组合作测量各种物体的温度.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我量的自来水的温度,它的温度是40℃.
”“是吗?”老师再一次问道.坐在旁边的一位学生提醒了一下:“是28℃.”这个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小组里没有人在做记录.这不仅仅涉及到对测量数据的严谨科学态度的养成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正是来源于:小组里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很明显,这样一来,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就被抹杀了.
这个例子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和判断,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从而反思和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这的确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一些教师所说的,新课程让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也是来自以上原因.教师应该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划,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也应该首先将自己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成“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
.教师还可以尝试设一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就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