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看中国社会进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7:48:22
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看中国社会进步
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看中国社会进步
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看中国社会进步
探析近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变化,可以深入了解晚清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西俗化现象及其规律.\x0d社会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西俗化;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由于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形成了西学东渐局面.在这一过程当中,“随着条约口岸的开放”,西方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作为西方文化的附生物也渐次传入中国,国人开始接受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在中国形成了“西俗东渐”的现象,晚清时期的城市华人社会生活方式开始了西俗化.\x0d当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先进.但是它作为在近代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毕竟在实质和内涵上比在农业社会文明和封建专制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要先进许多,因为“西方近现代民俗作为现代化的伴生物,比之中国传统习俗更能适应现代社会”).虽然西方社会生活方式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挫折和阻碍,但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还是不可避免地开始了西化的过程.\x0d衣食住行,是反映一个民族或国家社会生活方式最为直接的窗口.而中国人生活方式西俗化的历程也是首先从这里开始的.\x0d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服饰被认为是礼制大防,它的变化常常与更改正朔联系在一起,足见其重要性.中国近代服饰文化\x0d在最初,中国人认为短衣窄袖的“夷服太觉不类”.但是,曾经崇尚宽袍大袖的国人很快就认识到西式服装简洁、灵活、方便的特点.\x0d中国最早接受西式服装的当属广东沿海地区和开放口岸的一些买办和经常同洋人有生意往来的商人,他们最早模仿洋人们的穿着打扮.\x0d一直到19世纪90年代以前,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穿着西式服装,这些人还被大众视为叛逆.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时,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和西方生活方式在中国认同程度的日益加深,国内剪辫易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有人力主改穿西服,提出:“视西人之遍身结束,举止生硬者,反觉文明.”在戊戌变法中倡导“与欧美同俗’,的康有为也主张改穿西服,并把西服附会成中国古代的服制:“夫西服未文,然衣制严肃,领袖洁白,衣长后社,乃孔子三统之一;大冠似箕,为汉世士夫之遗,革窟为楚灵王之制,短衣为齐桓之服.)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是把改穿西服视为“可振工艺,可善外交,可以强兵,可以强种’, 的灵丹妙药.这虽然体现了“全盘西化的盲目J陛”,却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西式服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可.20世纪初年,西式服装开始广为流\x0d行,不仅一些大城市中的学生制服日渐洋化,就连一些穷乡僻壤也不能免俗.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广西梧州中学的学生就被允许“披洋衣揖孔孟”.\x0d在近代,女式服装的西化比男式更早.在鸦片战争前后,江南各省就流行“夷船’,舶来的女性衣饰,主要以花边丝缕之类为主,俗称为“鬼子栏杆”,女子服饰的西化也由此开始.1859年,刚到香港的英国人吟-411就“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颇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的向两边伸出’.所以他惊奇地认为她们的“欧化癖是颇引人注目的’,”劝.更有史料说:“海上女界喜效夷装,衣必袒胸露臂,裤必长不及膝,袜必长统,履必高底,其形式介于华夷之间.在染欧化之沪人视之固觉时髦,然使骤入守旧派目中,其不诧为妖孽也希.n[$]( P248)这些追赶新潮的女士主要以妓女为主,她们敢于标新立异的勇气使她们成了领导近代中国女性时装潮流的先行者.到了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开始流行显示人体美的女性时装,北京也有青年女学生“赤胸露臂,短袖青衣,云鬓高垂,皮鞋耸底”[9 ]( P30).而且,当时不仅民间如此,甚至就连壁垒森严的皇宫也有女性穿西式服装.据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驻法国公使裕庚卸任回国时,与西式装束的夫人和两个女儿到颐和园接受慈禧太后的召见,他的两个女儿更成为了慈禧的御前女官,凡遇外事活动,她们总是身着洋服,随侍在慈禧左右.可见,当时的人们对西式服装的接受力已经大为提高,以至于就连顽固派慈禧也能够接受.\x0d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作为外套的西服开始日渐在城市居民之间流行,而且洋式衬衫、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也被国人日渐接受,人们服饰的西化程度得到了不断的提高.